康熙用了多少年才平定三藩之乱(雄才大略的清圣祖康熙大帝)
康熙用了多少年才平定三藩之乱(雄才大略的清圣祖康熙大帝)康熙十八年(1679年),汉族将领宁夏提督赵良栋勇,要求进兵四川,于四月上疏说:“今湖南既定,宜取汉中、兴安,规四川。臣愿精选所部步骑五千,独当一路”。康熙帝览奏大喜,命令图海等人再作商议,希望图海能出兵四川。不料图海等仍取消极拖延态度,先是强调“栈道,门镇各口,逆越来犯,据险为营”,不能进兵,后又借口“贼毁偏桥,无路可通,竟尔却还”。康熙极为气愤,质问图海:如此懦怯易退,何时乃得破贼?”康熙帝决定以绿旗营兵将为主,平定汉中、兴安,收复四川。 二• 收复广西、四川 诸王贝勒踟蹰不前,丧失了稍纵即逝的战机,严重影响了对湖南的收复。为了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康熙在平定王辅臣之后,破例任命署前锋统领穆占为实授都统,佩征南将军印,出征湖南。 穆占并没有让康熙帝失望,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二月初三,进抵长沙外围,作了将近一个月的准备工作。三月初一,穆占率所部向长沙发起猛攻。前锋部队经浴血奋战,已攻到
一•平定湖南
康熙认定,平叛战争中的最主要敌人是吴三桂,湖南是主要战场。他曾说其他战场报捷“朕不为喜”“吴三桂乃贼渠,惟破岳州、澧州方可喜耳”。因此,自战争爆发以来,康熙帝一直把主要精力投入湖南战场。
康熙认为,吴三桂长期占据岳、澧等地,主要军粮来自于长沙、衡州,只有攻下长沙,断绝吴三桂叛军的粮道,才能最终打败吴三桂。他在给岳乐的谕旨中指出了攻取长沙的重要意义:“一以断贼饷道;一以分贼兵势;一以扼广西咽喉:一以固江西门户。”而且,由于陕西发生叛乱,“川贼必通杨来嘉、洪福二贼,窥我郧襄,扰我南邓,侵我荆州后路、揆其大势,进兵湖南,断不容缓”。因此,康熙于十四年(1675)正月二十九日命岳乐“将江西要地速行整理,稍有就绪进兵湖南”。
正如康熙所料,吴三桂企图利用王辅臣在陕西的动作,举兵进攻荆州、襄阳等地。他在长沙、醴陵、萍乡等地驻守七万大军,以挡岳乐江西之师;又分兵七万守岳、澧诸水口,扼荆、岳大兵咽喉,以抗拒江北之师;又暗地里派出兵马占据彝陵(湖北宜昌)东北之镇荆山,纠王会、杨来嘉、洪福等袭击谷城、郧城、均州、南漳,以逼襄阳,并企图与西北的叛军相会。而他亲赴荆州上游之松滋,居中调度。康照四处调兵,坚守荆襄,并命简亲王喇布带兵进驻江西,急命岳乐从江西进兵湖南。岳乐于康熙十五年(1676)二月攻袁州后,又收复萍乡县、开始向湖南发起进攻。至此,康熙已将六名大将军中的三名投入湖南战场。吴三桂明白此情,急忙调集18名将军、10余万兵力死守长沙。康熙料到吴三桂将亲援长沙,而这样就会减少他在岳、澧等地的力量,所以命荆、岳大将军王、贝勒等“饬勒兵马,时加侦探,乘机进剿”。然而,尚善与勒尔锦分别于三月初九和三月十八日渡江之后,进展非常缓慢。勒尔锦于三月二十九日再次进攻太平街又告失败,便“退兵荆州”。因而使康熙皇帝失去一次收复失地的大好时机,迂回包围计划一时未能实现。康熙事后惋惜地说:“若大兵数路并进,吴逆断无如许伪将贼兵随处备设壕桩,以与大兵相抗,其灭亡可翘足而待矣。”
诸王贝勒踟蹰不前,丧失了稍纵即逝的战机,严重影响了对湖南的收复。为了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康熙在平定王辅臣之后,破例任命署前锋统领穆占为实授都统,佩征南将军印,出征湖南。
穆占并没有让康熙帝失望,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二月初三,进抵长沙外围,作了将近一个月的准备工作。三月初一,穆占率所部向长沙发起猛攻。前锋部队经浴血奋战,已攻到长沙城下,后续部队也进抵长沙城下,收复长沙已指日可持。恰在这时,安亲王的军队,不成队形,以武力干扰穆占军后路,不仅使穆占无法攻城,而且造成重大伤亡。吴三桂为摆脱在湖南三面被图的困境。于四月率众往衡州、派遣三万大军至湖南南部的宜章,企图向广东东昌发动攻击。并分兵侵犯江西南安州(大余),窥视两粤。康熙一面命将军莽依图,觉罗舒恕分别守韶州(今广东韶关市),协助湖南战场,另方面令穆占会合简亲王喇布举兵攻打衡州、水兴。“遏贼后路,如此则可减缓粤东的压力,而粤西欲降者亦可乘间来归”。穆占领命,在击败郭应辅、收复茶陵州及攸县之后,乘胜南取郴州、桂阳、召降桂东、兴宁、宜章、临武、兰山、嘉禾、永兴等城,吴三桂进攻广东的阴谋被打破。随着平叛战争不断地取得胜利。四月,敌人进攻永兴,他遣护军统领哈克三、前锋统领硕岱赴援。六月、吴三桂集中马宝、王绪、胡国柱等优势兵力强攻永兴,战斗惨烈异常。都统宜里布、护军统领哈克山等战死,前锋统领硕岱率兵入城死守,浴血奋战,情况十分危急。康熙帝为此忧虑不安,“现于词色”。直到敌人得知吴三桂的死讯而撤去,战局才转危为安。
康熙重视广西的郁林、湖南的郴州、永兴等地,他说“今赖皇天之眷佑,祖宗之威福,群臣尽力,将士用命,前后恢复闽海、两粤,以至湖南岳阳诸处,擒斩巨魁殆尽,望风归正不可胜数,剩余之敌势如破竹,解吾民之倒悬,行有日矣”。于是,他令各路大将军,王,贝勒等:“剿抚兼施,贼有悔过投诚者,免罪叙述录用,将此思意,概行晓谕。”正,二月间,湖南战场上出现了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吴三桂的手下纷纷率众投降。湖南收复。
二• 收复广西、四川
康熙十八年(1679年),汉族将领宁夏提督赵良栋勇,要求进兵四川,于四月上疏说:“今湖南既定,宜取汉中、兴安,规四川。臣愿精选所部步骑五千,独当一路”。康熙帝览奏大喜,命令图海等人再作商议,希望图海能出兵四川。不料图海等仍取消极拖延态度,先是强调“栈道,门镇各口,逆越来犯,据险为营”,不能进兵,后又借口“贼毁偏桥,无路可通,竟尔却还”。康熙极为气愤,质问图海:如此懦怯易退,何时乃得破贼?”康熙帝决定以绿旗营兵将为主,平定汉中、兴安,收复四川。
同年十月初十,康熙遣内阁学士禧佛、郎中倭黑带着皇上的敕令赴陕西,向将军张勇、王进宝、提督赵良栋、孙思克宣读皇上旨意:“各率所属绿旗兵平定汉中、兴安,恢复四川”。赵良栋率绿营兵从龙安南下,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正月十一日进抵成都二十里铺,伪巡抚率众迎降,成都克复。康熙奖其功,提升赵良栋为云贵总督。加兵部尚书,仍领将军。汉将自成一军,仅用三个月时间就收复了四川绝大部分地区。
康熙二十年(1681年)正月初一,在平定两广之后,赖塔从广西最西部的西隆州出发击败何继祖,攻占石门坎隘口,恢复安隆所。二月初二在贵州西南的黄草坝,赖塔又击败詹养的两万部队,打通了进人云南的门户。二月十二日,赖塔收复云南曲靖府。十五日从曲靖府起行,相继收复马龙州、易龙所。十六日,收复杨林城、嵩明州,进抵云南首府昆明。这条从广西出发经黄草坝的进滇路线,正巧是当年清军追赶南明永历帝所走过的道路。赖塔谨遵谕旨,取得辉煌的战功,康熙对此极为满意,曾说:“平定云南,赖塔之功最大。”
在四川方面,康熙重新起用王进宝,命他“驰赴保宁,兼守汉中",以平息谭弘父子的骚扰。并将满洲将军吴丹和鄂克济哈调离,代之以署西安将军佛尼勒为建威将军,调遣永宁一路;以都统觉罗纪哈里为宣威将军,调遣建昌一路。康熙令其驰赴赵良栋军前“会商剿贼”,力争将吴军伪将马宝、胡国柱、夏国相等就地消灭,防其归援云南。当康熙得知胡国柱等逃遁消息之后,于三日二十日急令将军佛尼勒、赵良栋等:“于接到命令之日起,即各统官兵速行蹑击,勿令得援云南。”赵良栋从三月起“追剿胡国柱于观音崖”。五月,收复泸州、叙州(宜宾市)、永宁(叙永),七月,攻占西昌、乘胜渡金沙江,进入云南武定州继续追剿,胡国柱一路追窜,在无路可逃的情况下自杀。马宝逃至姚安,向清军投降。夏国相逃至广南,也因无路可逃而投降。赵良栋完成追剿任务之后,于九月率宁夏兵进抵昆明。至此,广西、贵州、四川三路进滇之势已成。
三•平定云南
十月初八,彰泰等遵照康熙帝的指示进抵昆明城下驻扎下来,随后开始了全力攻城。二十日,会议令赵良栋破南坝之贼,取双塔。赵良栋于二十二日夜指挥军队,亲冒矢石,攻占南坝,夺取玉皇阁,进逼新桥。敌人死守新桥。赵良栋伏马兵于南坝两岸,分步兵为三队,营壕墙外,持大刀督阵。二十五日夜二鼓,攻桥,双方展开了殊死搏斗。伪国公郭壮图亲搏战,三进壕墙,而清军伏兵也三次冲出击杀敌人,贼败走,赵良栋夺桥追至三市街。贼兵见清兵猛勇,人心始乱。这时,彰泰令诸军悉进,在桂花寺大败吴军。二十八日夜,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郭壮图及其子郭宗汾自杀。二十九日,伪将军线昇等率众出城投降。
至此,为时八载的平叛战争胜利宣告结束。康熙帝接到捷报后,激动不已,挥笔写下《滇平》诗,以“回思几载焦劳意,此日方同万国欢”之句,抒发他长期辛劳获胜后的喜悦
八年平叛战争,是清朝统治阶级内部分配权力的斗争,是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殊死斗争。吴三桂虽然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但由于他与其他藩王对境内人民残酷剥削和压迫遭到人民反对。吴三桂迎清兵入关追杀永历帝早已遭到汉族人的唾弃,之后又出尔反尔,所以根本得不到任何同情,加上内部矛盾重重,军纪败坏,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康熙平定三藩之乱,是清朝前期的重大事件。三藩平定,康熙将官吏选任大权收归中央,统一军队编制,原来各自独立的吴、耿、尚、孔等部队,除吴部调往边境驻防外,其他均编入八旗,同时于荆州、福州、广州增设八旗驻防,广西、云南派驻绿营兵。清朝中央统治的权力得以集中和加强,清王朝进一步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另外,将三藩财产没收归官,充作军饷,清除滇、粤、闽等地方积弊。为清朝整顿边区,巩固疆域创造了有利条件,并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奠定了基础。
@娓娓道历史#清史#清朝十二位皇帝#清圣祖康熙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