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也要养成好习惯(需要有思考的声音)
阅读也要养成好习惯(需要有思考的声音)香港导演彭浩翔让助手搜“盂兰盆节”,他的助手给了他10页纸的搜索结果,他一看怎么这么少,后来一看原来是“孟兰盆节”。这一观点和《好奇心》的观点不谋而合。在娱乐至死,嬉笑吵闹的大环境下,有《圆桌派》这类节目实属不易。清净淡雅的氛围,点上一支檀香,几个文人围桌而坐,随心交谈,思想认知的碰撞,仿佛时间都变慢了。其中一期谈论的主题是《求知:眼花缭乱知识控》,主要探讨知识付费。蒋方舟提到一个美国专家的观点:
前几天,公司的读书分享会上,一位同事分享了英国作家伊恩·莱斯利的《好奇心》一书。
其中提到一个观点:互联网正在让聪明人更聪明,笨人更笨。
互联网看似给了我们取之不竭的知识库,实际上,互联网的普及抑制了我们的好奇心,直接抹杀掉我们思考的过程以及探索的乐趣。
清明没有去看人山人海,待在家看了几期谈话节目《圆桌派》。
在娱乐至死,嬉笑吵闹的大环境下,有《圆桌派》这类节目实属不易。清净淡雅的氛围,点上一支檀香,几个文人围桌而坐,随心交谈,思想认知的碰撞,仿佛时间都变慢了。
其中一期谈论的主题是《求知:眼花缭乱知识控》,主要探讨知识付费。
蒋方舟提到一个美国专家的观点:
互联网看似信息平等,其实是拉大了人们知识的鸿沟,聪明的人越来越聪明,笨的人越来越笨。聪明的人会知道去哪里搜索,哪些信息对自己有用。而笨的人会被淹没在垃圾的信息中。这一观点和《好奇心》的观点不谋而合。
香港导演彭浩翔让助手搜“盂兰盆节”,他的助手给了他10页纸的搜索结果,他一看怎么这么少,后来一看原来是“孟兰盆节”。
能打出10页证明有这么多人写的是孟兰盆节,当你不知道这两个字的区别时,就会满足你搜到的一切。
有些东西不是通过简单的搜索就可以了解的,如果没有一个系统的知识结构,连搜索到的内容都无法辨别真伪。
讲个更实际的例子,有一次上初一的表弟请我教他写作业,一看题目我也一脸懵逼,随后表弟拿出手机就开始搜索,对着题一通扫答案马上出来。
表弟不假思索的把答案抄下来,还很满足。
出于对答案的好奇,拉着表弟挨个研究了一遍,我们都恍然大悟。
试想如果没有和表弟研究一遍答案,我们可能永远不知道为什么是这个答案以及答案的真假。
海量的知识获取,满足了我们的搜索需求,却抹杀了我们思考和探索的过程。
现在的成人社会已经很浮躁了,10秒的广告都嫌慢,买《20分钟教会你知道欧洲史》的快餐书,到处是30天成为高手的课程……
知识付费不是人们热爱知识了,是因为人们爱付费了。
人们焦虑的是知识匮乏,付费解决的是获得信息的优先权。
我们一边批判浮躁的社会,一边又要用付费来缓解焦虑,大人已经这么累了,难道还要孩子重蹈覆辙吗?
相比大人而言,孩子的社会经验欠缺,好奇心反而更强烈,这正是他们想要探索世界的阶段。
家长可以做的是,带领他们脱离浅显的知识获取,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感知,去思考。
就拿阅读这件事来说,有个做老师的朋友说,上课问学生有没有读过《草房子》,有一半学生表示看过;接着提问主人公的名字,举手同学减去1/3;再问故事情节,又减去1/3.,最后真正意义上看了这本书的学生只有三五个。
很多孩子都停留在表面的文字阅读上,到最后脑海中只剩下一个书名。
仅仅读一遍文字并不能代表真正的阅读,阅读过程中需要带着问题去读,需要有思考的声音。
这就需要孩子抛除杂念,进入到文字中,沉浸到文字背后塑造的那个世界中去。在那个世界里,不断追问,不断思索,最后与作者的思想碰撞,重新建构自己的认知世界。
彩虹书就是一个引导孩子在阅读中去思考的阅读app,开创了全新的沉浸式阅读模式。
它既是一个伴读者,可以代替家长完成伴读任务。
人机对话的模式,可以让读者时刻都感受到有一位隐形的伙伴在陪伴着,而这一形式将有效地解放家长,解决阅读延续性问题。
它又是一个引导者,代表着思考的声音。
彩虹书的沉浸点的设置是具有科学性的,所展示的内容是本书的精髓点。它可以引导读者带着问题去书中寻找答案,并验证自己的推测与判断。
即使有的问题暂时找不到答案也没关系,因为一旦进入思考状态就已经达到了目的。
持续性的思考是提升我们阅读能力的必要过程。
它还是有一个检测者,阅读效果实时检验。
独有的自我检测成就体系,在阅读中有没有思考,通过成就点的检测一目了然。
通过成就点获得的满足感,是激励读者继续阅读的一个动力。
既然我们已经受够了这个浮躁的社会,为什么不试着慢下来呢,尤其是孩子们。
填鸭式的教育下,全是揠苗助长的例子,大人浮躁,带着孩子一起浮躁,社会将越来越浮躁。
不妨给孩子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去思索。孩子读的书越多,知识与知识之间产生的联结越多,总有一天会出现爆炸式的效果。
在此之前,让孩子,静下来,去阅读,追随思考的声音。
下载彩虹书,体验沉浸式阅读,聆听思考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