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早期的真实故事(朱元璋的传说故事)
朱元璋早期的真实故事(朱元璋的传说故事)“凤阳朱元璋谨告天下,元军窃据神州,百姓水深火热,元璋循天道起义军,誓除元军,开创太平盛世。元璋特布告父老乡亲,定远官仓粮食,全部奉还于民。并设坛立旗,招募义军”将所有六千担全部赈济灾民,招募义兵。方圆几百里百姓闻之,纷纷接踵而来、络绎不绝、纷至沓来、源源不断,仅十天就招募到三千义军,在定远城站稳了脚跟。朱元璋又严军纪,不扰民,深得民心,并南下滁州。朱元璋很快攻下了滁州,其亲侄儿朱文正、姐夫李贞带着外甥保儿(后取名李文忠)前来投靠。从他们口中,朱元璋得知二哥、姐姐都去世了。其时还有定远孤儿沐英,于是,朱元璋就将这三个孩子收作养子,改姓朱。后来,朱元璋又收养了二十几个义子。 在朱元璋进攻滁州时,郭子兴受到赵均用、孙德崖等人的排挤,所以,朱元璋攻下滁州城不多久,郭子兴也来到了滁州。朱元璋立即交出兵权,三万人的队伍,纪律严明,军容肃整,郭子兴见了十分欢喜。
元末天下大乱,百姓朝不保夕,饿殍遍地,为了生存,纷纷参加义军,义军蜂拥四起,八方造反。一个小小的濠州城里竟然拥挤着五位大帅,在元军强敌压境时,他们尚可团结御敌,元军一走,目光短浅的小农意识使他们立即陷入相互争权夺利,你死我活的争斗之中,没有纪律约束,没有统一领导,最关键是缺乏有长远战略眼光的统帅。朱元璋虽然年轻,但很有战略眼光,他建议郭子兴率部离开濠州,到外边的广阔天地发展,可避开与濠州其他各部义军的矛盾。郭子兴虽然赞同朱元璋的建议,但并不愿放弃濠州,与郭子兴有矛盾而又想吞并郭部的孙德崖绑架了郭子兴,郭天叙束手无策,朱元璋挺身而出,孤身前往搭救义父,他先是以利害关系劝说彭大,然后只身进入孙德崖帅府,以利害关系游说孙德崖,后来在彭大的帮助下,救出了郭子兴。
通过这一事件郭子兴认定朱元璋胆量超群,智谋过人,是个不可多得的帅才,于是召见朱元璋说要将帅位让与朱元璋,这时朱元璋才参加义军五个月零八天,朱元璋坚辞不受,后郭子兴任命朱元璋为副帅,统领三千精兵南略定远,开辟新根据地。由于郭天叙极力反对,三千精兵改为五百老弱残兵,朱元璋后来仅从他自己招募的新兵中挑选了心腹徐达、汤和等二十四人离开濠州,南略定远。在南略定远途中,朱元璋先招抚了张家堡驴牌寨民兵三千人,后又招降了豁鼻子秦把头的八百人。统率着这支队伍,朱元璋向东进发,乘夜攻破定远横涧山的元军营地,元帅缪大亨投降。朱元璋从降军中挑选了精壮汉人二万人编入了自己的队伍。
在定远城遇到高人李善长,李善长和朱元璋一见如故,李善长以汉高祖刘邦为例劝说朱元璋:只要效法刘邦知人善任,不乱杀人,很快便可平定天下。朱元璋认为很有道理,于是留李善长做了幕府书记,并嘱咐李善长好好协调将领间的关系,共创大业。朱元璋采用李善长“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字方略。高筑墙是建立稳固的根据地,进可攻,退可守,避免成为流寇。广积粮,是要不断积蓄壮大实力。缓称王是韬光养晦,转移矛盾,避免成为众矢之的。有此三者,方可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最终一统天下。正是这九字方略让朱元璋避开强敌,积蓄力量,战胜诸王,最终夺取天下。
朱元璋夺取定远城后,打开定远官仓,布告天下百姓:
“凤阳朱元璋谨告天下,元军窃据神州,百姓水深火热,元璋循天道起义军,誓除元军,开创太平盛世。元璋特布告父老乡亲,定远官仓粮食,全部奉还于民。并设坛立旗,招募义军”
将所有六千担全部赈济灾民,招募义兵。方圆几百里百姓闻之,纷纷接踵而来、络绎不绝、纷至沓来、源源不断,仅十天就招募到三千义军,在定远城站稳了脚跟。
朱元璋又严军纪,不扰民,深得民心,并南下滁州。朱元璋很快攻下了滁州,其亲侄儿朱文正、姐夫李贞带着外甥保儿(后取名李文忠)前来投靠。从他们口中,朱元璋得知二哥、姐姐都去世了。其时还有定远孤儿沐英,于是,朱元璋就将这三个孩子收作养子,改姓朱。后来,朱元璋又收养了二十几个义子。 在朱元璋进攻滁州时,郭子兴受到赵均用、孙德崖等人的排挤,所以,朱元璋攻下滁州城不多久,郭子兴也来到了滁州。朱元璋立即交出兵权,三万人的队伍,纪律严明,军容肃整,郭子兴见了十分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