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戏曲广寒宫(戏曲之源阿宫)

戏曲广寒宫(戏曲之源阿宫)作者的小说创作,一直表现出切近现实与重叙历史的两条主线交替运行的势态,《阿宫》这部作品属于后一主线的新获。但在作品的写作中,明显体现出回到生活化的故事,描画历史中的人物的新的努力,这在显示出作者具有在想象历史中编织故事的超强能力的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在小说写作上的新的潜力与多种可能,这同样令人为之欣喜。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 白 烨:作品以历史剪影中的人物素描的方式,着力描写了陕西关中地方戏曲——“阿宫腔”的缘起与传承——从民间说唱到皮影表演,再到舞台戏曲。饶有意味的是,作者在这样一个人文戏曲的历史勾陈中,并没有囿于“阿宫”本身,更没有就事论事,而是以戏写人,以人带戏,这就使作品在勾勒“阿宫腔”发生与发展的源流的同时,又折射了两千年尤其是近两百年社会生活的赓续与演变,以及民间艺人在不同时期的的命运遭际,民俗文化的穿越历史的顽强生存。 项羽火烧阿房宫后,死里逃生的宫女将宫廷音乐带到民间,经历两

老照片,阿宫情

戏曲广寒宫(戏曲之源阿宫)(1)

这张珍贵的老照片,记录了陕西阿宫戏(皮影戏)最为荣耀的历史时刻。照片上挑着牵子玩皮影的是陈毅,而站在他身后那个笑容满脸的人是阿宫戏的传授师段天焕先生。

岁月如梭,照片上的人早已故去,但是照片上的那段故事却留了下来。1950年,“群乐皮影社”在富平县成立,段天焕被任命为该社社长。段天焕引领的皮影戏班以崭新的阵容(戏班由3人扩大为8人),前所未有的红火盛行富平内外,一时间,焕娃子的名声几乎妇孺皆知。1961年,著名戏曲理论家田汉先生来陕西,在临潼观看了阿宫戏,还和段老合了影。后来,省上通知剧团参加“陕西省阿宫腔,碗碗腔演出团”进京演出。8月12日晚,周恩来、陈毅、朱德、董必武、傅作义等中央领导人在国务院观看了阿宫戏《汉阳院下书》《淮河营》《屎巴牛招亲》《张古董借妻》。戏后,陈毅副总理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竟亲自挑起了皮影。他对段老说:“你传授的阿宫弦音少,音乐清,很好。回去好好传经授艺,让阿宫广为流传。”陈毅副总理的几句赞誉和叮嘱,被段天焕铭刻在心。

这是一部跨越两千年历史的阿宫绝唱!一幅关中渭北民间艺人的浮世绘!

项羽火烧阿房宫后,死里逃生的宫女将宫廷音乐带到民间,经历两千年的传承演变,由民间说唱、皮影到舞台戏曲,逐渐形成了关中渭北独有的戏曲剧种——“阿宫腔”。作品跨越两千年关中历史人文长河,用凄婉、野性的笔调,描绘出一幅幅民间戏曲艺人在历史更替中的人生百态,仿佛一卷渭北民间的“清明上河图”。这既是一部民间戏曲的传承秘史,又是一曲濒临绝迹的阿宫腔千古绝唱。

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陈忠实:党益民笔力是宽博的,文字是深刻质朴的,内容是有思考有关照的。在看似平常的叙述中,散发着一种震撼人心的东西。他的深沉与内敛,使我看到了别一种生活,品味到了别一种滋味。而且,他有着深厚的地方文化情结,这决定了他的写作题材、写作手法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同时决定了其作品的品味与格调。读《阿宫》,我确实被他的语言、人物以及情节打动了。

陕西作协主席、著名作家贾平凹:党益民是陕西在外作家中的优秀代表,近年来佳作不断,一部比一部瓷实有力。他的新作《阿宫》,不仅蕴涵着关中深厚的历史文化,其艺术上的探索也让人耳目一新。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 烨:作品以历史剪影中的人物素描的方式,着力描写了陕西关中地方戏曲——“阿宫腔”的缘起与传承——从民间说唱到皮影表演,再到舞台戏曲。饶有意味的是,作者在这样一个人文戏曲的历史勾陈中,并没有囿于“阿宫”本身,更没有就事论事,而是以戏写人,以人带戏,这就使作品在勾勒“阿宫腔”发生与发展的源流的同时,又折射了两千年尤其是近两百年社会生活的赓续与演变,以及民间艺人在不同时期的的命运遭际,民俗文化的穿越历史的顽强生存。

作者的小说创作,一直表现出切近现实与重叙历史的两条主线交替运行的势态,《阿宫》这部作品属于后一主线的新获。但在作品的写作中,明显体现出回到生活化的故事,描画历史中的人物的新的努力,这在显示出作者具有在想象历史中编织故事的超强能力的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在小说写作上的新的潜力与多种可能,这同样令人为之欣喜。

著名评论家贺绍俊:“阿宫”作为秦人创造的民间美声,如何在其绵延不绝的历史传承中,富含了深厚的文化营养,深蕴了丰盈的人文精神,党益民的《阿宫》以不同时期阿宫艺人的艺术追求与命运遭际,就此作了一个生动又传神的文学诠释。因此,这部由绵延千年的民间音乐演绎成的小说《阿宫》,我们不妨把它当成一首可与《阿房宫赋》比美的颂诗来读。

著名评论家何西来:神秘独特的阿宫腔,是关中渭北一种古老的戏曲艺术。千秋艺人们的人生境况,被党益民演绎得跌宕起伏,一波三折。作品带给人的那种迷人的新奇感和吸引力,再一次证明了党益民是一位优秀的实力派作家。

著名评论家李炳银:阿宫腔是跨越陕西关中两千年历史文化长河的民间戏曲表演艺术,其蔓延的曲折过程和蕴涵的丰富社会人生内容,是极好的文学关注对象。这部小说题材独特,无疑是党益民又一次十分成功的创作探索。作品结构新颖别致,故事野性奇绝,笔墨干净朴拙,具有强烈的悲悯情怀与艺术感染力。

关于《阿宫》

党益民

长篇小说《阿宫》是我的第10部书。写作只是我的一个业余爱好。我的所有作品,都是在晚上、礼拜天或节假日写出来的。上班时间我从不写作。一是因为拿国家俸禄,当以工作为重,不能精力外移;二是不想让人说闲话。尽管如此,还有人说:“他上班时间不写,可谁能保证他没在想啊?”我无法证明自己上班时间想了还是没想,所以只能更加低调。作品出版了,获奖了,我很少告诉工作圈子里的人。解放前有“地下工作者”,朋友笑我是“地下写作者”。没办法啊,既想把工作干好,又不想放弃业余爱好,就得少说话,多干事,不张扬。

我的老家富平――也就是书中的“频阳”,人杰地灵,出过许多历史名人,如秦代大将王翦、王贲父子,关中鸿儒李因笃,吏部尚书孙丕扬,“诤臣”监察御史杨爵等。富平独一无二的戏曲剧种——阿宫腔,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传,项羽火烧阿房宫之后,逃亡的宫女将宫廷里的一种曲调带到了民间,历经两千年演变,逐渐形成了阿宫腔。

陕西地域文化深厚,因此也造就了如柳青、路遥、陈忠实、贾平凹这样的文学大家。地域文化影响着一个作家的创作方向、叙述语言,甚至艺术风格和价值取向。《阿宫》看似在写上千年来民间阿宫腔艺人的人生境况,但它并不局限于阿宫腔,而是将阿宫腔作为一个载体,一个框子,里面装的是上千年来关中历史演绎进程中“小人物”的沉浮悲欢,以及关中渭北的地理人文和风土人情。但是,由于自己笔力不逮,“框子里”装的东西还不够多,不够沉,只是一些“文明的碎片”。但我想,这些碎片,从某些角度也能折射出关中地域文化的光芒。

《阿宫》很不好写。因为没有哪一个主人公能活两千年,也没有哪一个故事可以演绎两千年。所以,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不是某一个人物,而是“阿宫腔”。小说各章相对独立,都有一个完整的故事,但章与章之间的人物相互牵连,故事也藕断丝连。所以,单章可以当作短篇读,组合在一起就是长篇,跟拼图画一样;又跟缝衣裳一样:先将布料剪成块片,然后拼在一起,用针线细密地缝缀起来。《北京文学》以短篇小说的形式,已经刊发了《桃花刀》、《墨面客》两个章节,《中国作家》也以《阿宫五章》为题,刊发了其中的另外五个章节。

去年冬天,有几个朋友向我索字,我没有练过书法,很是为难,但朋友再三索要,推脱不掉,便买回笔墨纸砚,硬着头皮写了几幅。家什既然买来了,闲着也是浪费,便开始胡乱涂抹。我从小就喜欢画画。上小学的时候,暑假挖药材、逮蝎子,卖了钱,到镇上买回纸笔和颜料,胡乱画过几年。后来一忙,就再也没有动过画笔。事隔几十年,又重提画笔,感觉异常新鲜。修改《阿宫》书稿期间,一时心血来潮,画了几幅阿宫腔戏曲中的人物,便成了“阿宫九美图”。封面上的“阿宫”二字,也是我题写的。为自己的作品插图题字,不好也不要紧,咱又不是书法家、画家,没有心理负担,只图一乐,想必读者也不会耻笑。

由于时间仓促,书中难免会留下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与遗憾。但是,作为一个在外游子,能为宣传家乡的阿宫腔艺术尽一点微薄之力,我心里稍感欣慰。

在我回乡探亲、研究阿宫腔艺术的过程中,得到了富平县委县政府、宣传部、文化局、县作协和阿宫剧团的大力支持;潘桃清、魏建文先生等阿宫腔老艺人热情介绍情况,提供资料。特别是国家一级编剧曾长安先生,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珍贵的参考资料。曾长安先生对阿宫腔情有独钟,长期致力于阿宫腔的创作与研究,先后创作了《两家亲》、《三姑娘》、《四季歌》、《五味十字》、《大秦将军》等戏剧作品,获得广泛好评。在此,向为我创作提供各种帮助的领导和朋友们表示衷心地感谢!向那些致力于阿宫腔研究与创作、支持和保护阿宫腔艺术的人们表示深深的敬意!祝愿我们古老的阿宫腔艺术能迎来一个新的繁荣的时代!


柏福荣,阿宫

阿宫老艺人手绘阿宫脸谱欣赏:

戏曲广寒宫(戏曲之源阿宫)(2)

戏曲广寒宫(戏曲之源阿宫)(3)

戏曲广寒宫(戏曲之源阿宫)(4)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