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十大濒危物种排行榜(三种被人类吃到濒危的物种和它们背后的故事)
全球十大濒危物种排行榜(三种被人类吃到濒危的物种和它们背后的故事)即使到了现在,我们去网上搜索一下,铺天盖地的还是“穿山甲具有很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每一斤几百上千元的价格,也让许多人看到了“商机”,就这样到了20世纪80年代,在人们的疯狂捕杀下,中华穿山甲成了我国二级保护动物。但是,在利益的驱使下,依然有人非法捕杀穿山甲,到了2014年,中华穿山甲就直接跳过了濒危,成为了极危动物。原因还是出在吃上。早在我国古代的一些药典中,穿山甲的鳞片就被认为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中药材,因此,从古代,人们就已经有捕杀穿山甲的习惯了。一只成年的中华穿山甲体长有90厘米左右,体重有6斤左右,即使拔掉了鳞片,肉也有不少。于是,人们吃穿山甲的习性就开始了。“前面剥皮,后面吃肉,一气呵成,杜绝浪费”,许多人就是这么对待穿山甲的。因此,禾花雀(黄胸鹀)是在我国最快从常见动物吃到极危的代表之一。当然禾花雀的大幅度减少,并不只是吃导致的,还有人工捕获当做观赏性鸟类,农药的使用以及栖息地的
从吃的角度看,人类是最恐怖的灵长类动物,因为虽然所有的灵长类动物都是杂食性动物,但是像人类这样几乎什么都吃的确实很少,无论是天上飞的、水下游的、地上跑的,只要人类想吃几乎没有吃不到的。也正是因为这样,许多的野生动物被人类吃成了濒危,甚至是灭绝物种。下面,我们一起来说三种被人吃成濒危物种的动物以及它们背后的故事。
看到这个名字,有些小伙伴会感到比较陌生,但是听到它的俗称后,你就不这么认为了,黄胸鹀俗称禾花雀,是欧亚大陆上常见的一种小型鸟类(原本)。早在20世纪以前,禾花雀在我国几乎可以说是随处可见,但是进入了21世纪以后,它先后经历了:近危、易危、濒危,最后到现在的极危,离灭绝只有一步之遥。而且从近危到极危,禾花雀仅用了13年(从04年到17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禾花雀与麻雀同属雀形目,不过禾花雀属于雀形目鹀科,而麻雀属于雀形目文鸟科,从体型上看,禾花雀体长在15厘米左右,跟麻雀有些相似,但比麻雀要大一些,最关键的是禾花雀的胸腹部羽毛均为黄色,因此从外观上看,禾花雀非常的漂亮。正是因为漂亮的外观,曾经的禾花雀被当成一种观赏性鸟类被广泛的捕捉。
当然,捕捉的禾花雀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的禾花雀都被吃掉了。在我国禾花雀是一种具有迁徙习性的鸟类,到了秋季,它们从北方的大部分地区成群地飞向广东沿海地区越冬。正是因为成群和飞往广东沿海地区,让许多禾花雀命丧人口。关于禾花雀被吃,相信广东的小伙伴肯定有所耳闻,因为在整个的20世纪里,广东地区卖禾花雀的几乎是随处可见。
因此,禾花雀(黄胸鹀)是在我国最快从常见动物吃到极危的代表之一。当然禾花雀的大幅度减少,并不只是吃导致的,还有人工捕获当做观赏性鸟类,农药的使用以及栖息地的减少等多方面原因。
现存的穿山甲一共有8种,它们曾经广泛的分布于非洲和亚洲大陆上,但是截止到目前,8种穿山甲除了非洲的黑腹长尾和南非穿山甲是易危动物外,剩下的不是濒危就是极危。作为8种穿山甲中唯一一种在我国分布的中华穿山甲,它不出意外地成为了唯一一个极危物种。
从外观上看,中华穿山甲身披“铠甲”,从习性上看,它们生性胆小,擅长挖洞,最关键的是它们在遇到危险时,可以蜷缩成一个球,让许多食肉动物“束手无策”。那么,防御如此之强的穿山甲为什么成为了极危动物呢?
原因还是出在吃上。早在我国古代的一些药典中,穿山甲的鳞片就被认为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中药材,因此,从古代,人们就已经有捕杀穿山甲的习惯了。一只成年的中华穿山甲体长有90厘米左右,体重有6斤左右,即使拔掉了鳞片,肉也有不少。于是,人们吃穿山甲的习性就开始了。“前面剥皮,后面吃肉,一气呵成,杜绝浪费”,许多人就是这么对待穿山甲的。
即使到了现在,我们去网上搜索一下,铺天盖地的还是“穿山甲具有很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每一斤几百上千元的价格,也让许多人看到了“商机”,就这样到了20世纪80年代,在人们的疯狂捕杀下,中华穿山甲成了我国二级保护动物。但是,在利益的驱使下,依然有人非法捕杀穿山甲,到了2014年,中华穿山甲就直接跳过了濒危,成为了极危动物。
吃向来不是我国人的专属,在国外动物被吃成濒危或者灭绝的也不在少数,其中加拉帕戈斯象龟就是其中之一。在距南美大陆1000公里的太平洋上,有几个小岛共同组成了一个群岛,它就是加拉帕戈斯群岛。由于这些岛屿与世隔绝,造就了独特的生态环境,而在整个生态中,最具代表性的物种无疑就是象龟了。
在整个的加拉帕戈斯群岛上,一共生活着9种12个亚种的象龟,它们都是加拉帕戈斯象龟属下的物种。据记载,在达尔文初登这个群岛时,象龟的数量还有几十万只。但是,随着航海时代的来临,在18世纪以后,越来越多的船只来到这里,他们同样也发现了数量众多、体型庞大且笨重的象龟,于是一场灭顶之灾来临了,在整个的18-19世纪中,只要来到群岛的人几乎没有人不捕杀象龟(据说象龟的肉质鲜美,所以,许多人大量的屠杀象龟作为补给)。正是在疯狂的捕杀下,象龟的数量越来越少,从之前的几十万只,递减到了一万只左右(9种象龟的总数量),甚至一些亚种被屠杀殆尽,比如“孤独的乔治”就是加拉帕戈斯象龟平塔岛亚种的最后一只个体,它死亡之后,平塔岛亚种灭绝。
以上三种动物只是被人吃濒危动物的冰山一角,而且被人吃灭绝的物种要比濒危的物种更多,这正是应了那句“根本停不下来”。那么,这些悲剧的物种背后又潜藏着一些什么信息呢?
首先,人是一种虚荣心极强的动物,这导致了“食物”在许多人的眼中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果腹的工具,而变成了炫耀的资本。在人类的世界中,好像是吃越稀有的东西,越能够显示自己的身份高贵。正是这种“畸形炫富”的存在,让许多野生动物加入了人类的菜单。而野生动物本身在生态中处于 一个稳定的状态下,它们的数量极其有限,在人类的捕杀下,动物的数量越来越少,越少就越稀有,越稀有的越贵,越贵就越能体现自己的“优越感”。这是一条病态的虚荣心追求之路,代价就是越来越多的物种消失,并且一些病毒宿主与人类的天然屏障,也被人为地打破,最终,人为了吃,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其次,德国的哲学家路德维希·安德列斯·费尔巴哈有一句名言:you are what you eat(人就是它所吃的东西)。这句话有些深奥,不过,用在人类吃野生动物上就很好理解了,虽然从现在看,人类吃野生动物,美滋滋,但是人终将会变成被吃的野生动物,也就是消亡。地球上的生物都在地球的生态链中,即使人类也是如此,众多的野生生物共同组成了相对稳定的生态链条,如果其中某一个物种想要打破这个平衡的生态链,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崩塌会越来越严重,最终任何地球生物都不能幸免。因此,人吃野生动物,其实就是在吃“自己”。
最后,我想说的是,关于人类过多的去干涉或者破坏大自然,其危害,我们的祖先早已经看到了,不然我们的祖先也不会耗费精力和大量的时间去驯化野生动物,我们的祖先驯化野生动物,是选中了哪些繁殖能力最强、危害性最小的动物,目的是为了给我们提供更加稳定的肉食来源,从飞禽到走兽,再到鱼类,我们的祖先已经将安全、稳定的食谱给我构画好了。此时的我们非但没有满足,反而将手伸向了野生动物,这是一种自我毁灭的行为。
过去,被人类吃灭绝和濒危的动物实在是太多了,这就是人类贪婪的表现,但是这种贪婪对人类来说,除了能够满足那可怜的虚荣心外,并不会产生什么实际的价值,反而在人类无度的破坏下,生态会崩塌,人类终将会为“滥吃”付出代价,而这个代价可能就是“人类成功的吃掉了自己”。所以,保护野生动物,其实就是在保护我们人类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