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终于知道基建狂魔是啥样子的了(再度穿越无人区)

终于知道基建狂魔是啥样子的了(再度穿越无人区)“从未见过这么大的沙包!”施工团队首要面临的挑战是:沙,延绵无尽的沙。被誉为“基建狂魔”的中国建设者又是如何在这无水、无电、无信号的地方修路的?2017年,中国交建集团承接了尉且公路的施工。公路全长334公里,光是沙漠路段就有307公里,途径的沙山多达32座。

“基建狂魔”再次征服无人区!

6月30日,新疆尉犁至且末的生命之路——“尉且沙漠公路”正式通车。

这是我国第三条穿越“死亡之海”的公路。

终于知道基建狂魔是啥样子的了(再度穿越无人区)(1)


比起另外两条沙漠公路,尉且公路有三个“最”:流动沙丘最多、施工环境最差、施工难度最高。

被誉为“基建狂魔”的中国建设者又是如何在这无水、无电、无信号的地方修路的?

终于知道基建狂魔是啥样子的了(再度穿越无人区)(2)

2017年,中国交建集团承接了尉且公路的施工。

公路全长334公里,光是沙漠路段就有307公里,途径的沙山多达32座。

施工团队首要面临的挑战是:沙,延绵无尽的沙。

“从未见过这么大的沙包!”

为了“削平”最大一座沙山,动用了40多台大功率履带式推土机,推了整整150天。

终于知道基建狂魔是啥样子的了(再度穿越无人区)(3)

除了沙山,公路全线还有28处丘间洼地,施工团队要一边挖沙,一边填洼,他们吃住都在现场,前后耗时两年多,才填挖出一条300多公里的沙基。

这是整个项目顺利施工的坚实基础。

施工团队的第二个考验是:酷热、少雨。

塔克拉玛干沙漠夏季的温度超过40摄氏度,地面温度更是接近70摄氏度。头顶的太阳像一个倒扣的火盆炙烤着大地,脚底的沙子滚烫到足以将鸡蛋煎熟。

如此热的天,一年也不下几场雨,沙漠全年平均降水量不到100毫米。

为了防止中暑,现场作业人员每人每天平均要喝8到10升水。但取水却很费劲,要从沙漠外面运送到工地,往返一次要250多公里。

除了环境、天气等问题,施工团队还有第三个难题:防风固沙。

每年3月到7月,是沙漠的风季。风起时,漫天黄沙遮天蔽日。

怎样才能保护公路免受黄沙掩埋?

中国建设者们想了一个“妙计”。

施工人员先在流动的沙丘上,划好一个个方格网线,再把修剪好的芦苇横放在这些“网格”上。

终于知道基建狂魔是啥样子的了(再度穿越无人区)(4)

芦苇的摆放也有讲究,要使草的两端微微翘起,形成长、宽各1米的“草方格”。

这些“草方格”可以使地面变得粗糙,从而减小风力,阻挡流沙。

这样的“草方格”整整铺设了5800多万平方米!这是400多名作业工人,用700多天时间,一铲一锹压下去,一脚一印踩出来的。

正是凭着非一般的韧劲,中国交建施工队历时五年,终于征服了塔克拉玛干沙漠。

在无人机镜头下,一条崭新的灰黑色沥青路,如一把细长的利刃,直穿沙海心腹,把沙漠一分为二。

终于知道基建狂魔是啥样子的了(再度穿越无人区)(5)

尉且公路的通车,不仅大大缩短这里民众的出行时间,还促进了当地农产品的销售,还能带动当地的旅游业。

这不仅仅是一条沙漠之路,更是南疆百姓的民生路、致富路、幸福路。

终于知道基建狂魔是啥样子的了(再度穿越无人区)(6)

“基建狂魔”的壮举又何止穿越无人区呢?

大家还记得2020年8月刷爆网络的世界首例“五桥同转”吗?

这座“桥们”已经在2021年9月29日正式通车了!

山城重庆的道路有多复杂,大家都懂,各条路线相互交叉,层层叠叠,螺旋上升。

作为重庆的重大民生工程,重庆快速路二横线项目需要跨越十条铁路线,当中有五座桥梁横跨三条最为繁忙的铁路线,高峰期平均每3分钟就有一辆列车经过。

如果在铁路线上方施工,危险系数大。因为铁路在高速运营时,不允许一根螺丝、一张纸掉在铁路上。

为了不让桥梁施工影响了铁路的正常运营,中建集团的工程师们脑洞大开,创新性地提出“五桥同步转体”的方案。

终于知道基建狂魔是啥样子的了(再度穿越无人区)(7)

先把五座桥梁分别浇筑好,然后在夜间铁路仅有的90分钟空闲期,完成高度精准的同步对接。

这五座桥有多重?这么说吧,一座桥梁最重4500吨,五座桥加起来就是21500吨,相当于一次举起15000辆小汽车。

只有一个半小时,只有一次机会,时间必须精确到秒,五座桥能不能“牵手”成功,就看“基建狂魔”有多少实力了。

两年施工、两月策划、两周布置、两天调试……

2020年8月21日凌晨,五座总重量 21500吨的桥梁,在同一区域、同一平面、同一时间,一次性同步转体。

整个过程历时82分钟,最大转角88度,五座桥梁在半空中丝滑转动,无缝对接,犹如一场“空中芭蕾”。

终于知道基建狂魔是啥样子的了(再度穿越无人区)(8)

屏幕前,网友们的表情出奇一致:目瞪口呆,瞠目咋舌,双手不自觉地海狮式鼓掌。

这就是“基建狂魔”的匠心巧思,有技术,有魄力,还有丰富的想象力。

说到“匠心巧思”,不得不提厦门后溪汽车客运站的“爱的魔力转圈圈”。

当年,福厦高铁建设规划时,有一段路恰好被后溪客运站挡住了,怎么办?

终于知道基建狂魔是啥样子的了(再度穿越无人区)(9)

中国工程师们立即开展头脑风暴,最后决定给客运站搬个家,搬到西北方向的一块空地上。

不是横着移,或竖着移,而是拐着弯移,这在世界上还是首次。

困难可想而知。

后溪客运站的主站楼长162米,宽33.6米,总重量达3万吨。要移动这个庞然大物,难度极高,若受力不稳,车站将会瞬间倾倒。

胆大心细的中国工程师们迎难而上,经过缜密的计算和分析,他们选择在地下二层进行楼体切割,用混凝土先给车站建造一个“托盘”。

终于知道基建狂魔是啥样子的了(再度穿越无人区)(10)

然后,工程师们又用液压装置给车站的大“托盘”装上了“脚”。

这些独特的“脚”不但能让车站像人一样“走”起来,还可以在铺设好的轨道上,精准地调节弧度。

从9点到12点方向,车站一步一步地小心移动,每天走7.5米,走了38天,共288米。

整个平移过程,没有碎掉一片玻璃。

终于知道基建狂魔是啥样子的了(再度穿越无人区)(11)

后溪长途汽车站的这次“短途旅行”,被称为中国最大的单体建筑平移工程,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长距离、大半径的建筑迁移。

网友们纷纷点赞:“基建狂魔”的记录,只有靠自己去刷新了。

终于知道基建狂魔是啥样子的了(再度穿越无人区)(12)

“基建狂魔”不仅仅在国内闪闪发光;在国外,她所展现的实力和拼劲,也经常亮瞎外国友人。

就在今年6月,海外传来重大消息,中国基建再次完成了一项壮举。

中国中铁集团援建孟加拉国的帕德玛大桥顺利完工,之前很多国家都认为中国无法按时完成,谁知,大桥比原计划足足提前了50天完工。

“基建狂魔”用铁一般的事实压住了质疑声。

终于知道基建狂魔是啥样子的了(再度穿越无人区)(13)

这个被孟加拉国人民称为“梦想之桥”的项目,还真是个硬骨头。当初,孟加拉国对外招标,大部分国家都纷纷打了退堂鼓,原因是它有着“登天”的难度。

但中国造桥专家们最擅长的就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帕德玛河河床太软,普通桥墩支棱不起来?那就用6根巨型钢管桩来充当桥墩吧。

钢管桩太大打不进河底?那就制造一个超大功率的液压打桩锤吧。

主桥钢梁太多,焊接难度高?那就出动“运架梁一体船”,再用高科技GPS探测器,来减少焊接误差吧。

大桥容易生锈?那就开发一种耐高温、耐腐蚀的新型涂装吧。

航道回淤时带来太多淤泥?那就使劲挖、使劲掘、使劲搬吧。

终于知道基建狂魔是啥样子的了(再度穿越无人区)(14)

见招拆招,中桥大桥局团队拿出中国人独有的拼劲和韧劲,克服飓风、高温、洪水、疫情等种种困难,让这座“梦想大桥”立了起来。

大桥通车那一刻,全世界为之惊叹,中国再次展现了它雄厚的基建实力。

不是硬夸,在造桥这块,“基建狂魔”一直都拿捏得死死的。在全球范围内,绝对称得上“佼佼者”。

除了技术和实力让人心服口服,“基建狂魔”的速度更是让外国友人五体投地。

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病毒席卷欧洲各国。

当时,塞尔维亚全国上下只有一所病毒检测实验室,每天只能检测几十人,根本不够应付大量的病毒检测需求。

束手无策的塞尔维亚决定向中国求助。

而中国,不仅慷慨地为塞尔维亚带来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物资,还带来了建造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的惊人速度。

仅仅12天时间,在塞尔维亚的国土上,就多出了两座“火眼”病毒检测实验室。

终于知道基建狂魔是啥样子的了(再度穿越无人区)(15)

要知道,这12天是指,从准备时间到建设完成,直接刷新了世界上建造医院速度的最新记录。

除此以外,中国一些企业还向塞尔维亚捐赠实验室的核心设备,帮助塞尔维亚渡过难关。

塞尔维亚人民直呼:“幸亏有中国!”

为了感谢中国,塞尔维亚投桃报李,准备让“基建狂魔”升级、改造国家铁路,海外基建大单就这样顺利拿下。

如今,我们已经对国家强大的基建实力习以为常,每每提到“基建狂魔”四个字,心中都倍感自豪。

然而,你可能不知道,在成为“基建狂魔”之前,中国建设者们经历了多少风与雪,血与泪。

终于知道基建狂魔是啥样子的了(再度穿越无人区)(16)

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国家和人民一心关注温饱问题,哪有精力搞基建?

当时,全国范围内能通车的公路,仅有75000公里,铁路营业里程只有2.18万公里。

高速公路营业里程为:零。

绝大多数地方出行,只能靠脚力。

当时,我国的人均用电量仅为8千瓦时;农村通电,似乎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而全国的钢产量也只有15万吨,平均到每个人身上也就半斤,什么概念呢?就是只能打一把菜刀。

这些苦日子,只有中国人才懂。

终于知道基建狂魔是啥样子的了(再度穿越无人区)(17)

可是,落后就要挨打。这种思想深深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

对比西方发达国家的基建水平,瞅见人家40多万公里的铁路、10多万公里的高速公路、1万多个机场,无数栋参天大厦……

国家逐步意识到“基建”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干!必须干!

没有钱,那就省吃俭用;

没有技术,那就自己用土法子专研;

没有机械,那就靠人力;

那我们有什么?有人,有很多很多艰苦耐劳的人。

50年代到70年代这20多年里,中国硬是凭借原始的人力开发,修建了100多万公里的公路,两万多公里的铁路。

他们一排一排地站在简陋的手脚架上,用铁锤、铁锹、镐头等原始工具,一下一下地劈开悬崖峭壁。

一连好几个冬天,他们单纯靠人力、毅力、持久力在高原上施工。

终于知道基建狂魔是啥样子的了(再度穿越无人区)(18)

直到改革开放后,中国基建才开始迈进高速发展的阶段。

公路来到了山沟,铁路爬到了高原,电网通向了农村,大桥立在了崇山峻岭之间……

谁能想到,那个没钱、没技术、没机械的落后国家,还能让高楼拔地而起?

从第一个“五年计划”起步,到1978年改革开放的高速发展,再到千禧年后的腾飞,70多年来,中国基建经历了一场从0到1的艰难崛起。

这一个个不可能的背后,站着的是一个个不甘落后,吃苦耐劳的中国人。

如今,我们看到,山东胶济铁路黄台站6小时完成改造。

背后是,一千多名工人,化身“铁路蜘蛛侠”,匍匐在轨道地面上,悬挂在接触线上,奋不顾身地进行施工。

终于知道基建狂魔是啥样子的了(再度穿越无人区)(19)

我们看到,福建龙岩火车站9小时改造完工。

背后是,1500余名铁路工人不眠不休,在寒冬的凌晨2点,一起合力摆动上百吨钢铁。9个小时里,他们完成道岔拆铺、拢口拨接、信号换装等所有作业,一刻未停。

终于知道基建狂魔是啥样子的了(再度穿越无人区)(20)

我们看到,10天时间,火神山医院拔地而起。

背后是,4万多名建设者踊跃报名出征,瞬间调集,他们是工程师、工人、农民、司机、学生、默默无闻的打工仔……他们背着简单的行囊,从祖国四面八方,涌至施工地。

那一刻,没有所谓的疫情风险,只有义无反顾和万众一心。

终于知道基建狂魔是啥样子的了(再度穿越无人区)(21)

我们看到,在海拔5200米的珠峰上,电线塔巍然屹立。

那是国家电网工人顶着六级大风,迎着刺骨恶寒,背着沉重氧气瓶,冒着生命危险,奋战9个月而搭建的。

终于知道基建狂魔是啥样子的了(再度穿越无人区)(22)

我们看到,在渝怀铁路上方330米高的山体上,几十个工人悬挂在仰坡峭壁。

那是在给危岩增设防护设施,以防碎石掉落。这一吊就是5、6个小时,工人们吃饭只能用起重机运送至半山腰。

终于知道基建狂魔是啥样子的了(再度穿越无人区)(23)

我们看到,在金沙江上400多米的高空,3名电力工人走在高压线上。

那是为500千伏乌劝甲线进行走线验收,他们默默走了3个小时,1250米。

……

终于知道基建狂魔是啥样子的了(再度穿越无人区)(24)

这就是“基建狂魔”背后平凡又伟大的中国劳动人民!

饿了就在半空中吃饭;

累了就倚在电塔铁架上休息;

困了就靠在路边沙包上眯一会儿;

终于知道基建狂魔是啥样子的了(再度穿越无人区)(25)

只要一声令下,他们就会一呼百应,马上起来搬铁轨、倒水泥、挖地洞、攀悬崖、走钢丝……

祖国大地上的每一条路、每一座桥梁、每一栋大厦、每一台电塔……都浸满了这些劳动人民的汗水和心血。

因为有他们,才会有今天的“基建狂魔”。

“基建狂魔”四个字,是由14亿人一笔一划写就的。

终于知道基建狂魔是啥样子的了(再度穿越无人区)(26)

100年前,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里畅想:未来的中国要建成16万公里铁路和160万公里公路。

截止2020年末:

全国铁路营业总里程已达14.63万千米,高铁营业总里程突破3.8 万千米,世界第一;

全国公路网里程突破519万千米,高速公路网16.1万千米,世界第一;

全球最高100座大桥中,中国拥有80座以上;

全国已建成11座长度超20千米的特长隧道;

全国拥有12.77万千米的内河航道通航里程,以及2.2万个港口泊位;

全国拥有241个民用航空机场;

全国实现14亿国民全民通电;

全国拥有5169万千米的光缆线路,世界第一;

全国拥有931万个移动通信基站,世界第一;

终于知道基建狂魔是啥样子的了(再度穿越无人区)(27)

这70多年,中国基建从0到1,一路走来,披荆斩棘。

如果你问,这70年来,中国劳动人民做了什么?

答案是:他们上天下地、开山凿石、跨江入海、攀山越岭,征服大漠、戈壁、江河、高原、洼地……

这背后到底蕴含多少劳动人民的汗水、泪水、血水。

他们用双手、智慧和舍身为国的精神,重塑了祖国山河,振兴了一个民族,改变了一个国家!

为什么现在全世界称中国为“基建狂魔”?

在各种不同的答案中,一定不能忽略的,是中国有着全世界最好的劳动人民。

谢谢你!了不起的中国人!

参考资料:

纪录片《大国建造》

中信出版社《这里是中国》

-END-

作者:大翎

编辑:柳叶叨叨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妻子落入美男计,拉丈夫当间谍17年,他们的故事远比想象得更恶劣

河南女警官任长霞:破案无数却意外身亡,葬礼上14万百姓含泪送别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