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思巴追忽必烈(八思巴忽必烈亲封的帝王师)
八思巴追忽必烈(八思巴忽必烈亲封的帝王师)八思巴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来到世间,不过幸好他出生于吐蕃贵族,而且吐蕃并没有被中原的战乱所波及到,这让他从小就在优渥的环境下长大。当时的天下正是宋朝在南方苟延残喘、蒙古铁骑横扫亚欧大陆之际,吐蕃作为距离中原近在咫尺的一个政权,也让蒙古人垂涎三尺。这一切的功劳不仅在于忽必烈的远视政府,更多的都归功于被忽必烈亲封的西藏帝王师——八思巴。倘若没有八思巴为藏族人民以及藏传佛教做出的努力,西藏与祖国的统一可能并不会那么顺利,藏族与内地的文化交融也必将面临重重阻力。八思巴本名八思巴·罗追坚参,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吐蕃西藏人。
西藏一直以来就是比较神秘的地方,其特有的藏传佛教以及特殊的行政划分自古就受到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的重视。
但其实在元朝以前,那些封建王朝从来没有完全控制过西藏,就算是在强大的盛唐时期,唐太宗也得通过文成公主进藏和亲的手段来维持吐蕃与唐朝的边境稳定,以至于唐朝晚期吐蕃也成为祸乱天下的主力军。
宋朝时期中原王朝内部更是自顾不暇,吐蕃也就是西藏的前身再一次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一直到蒙古大汗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后,由于忽必烈在西藏实行的种种制度以及将西藏实际领导者封为帝师,西藏这次正式被纳入中国的版图,受到中国中央政府的直接领导,自此成为了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领土。
这一切的功劳不仅在于忽必烈的远视政府,更多的都归功于被忽必烈亲封的西藏帝王师——八思巴。
倘若没有八思巴为藏族人民以及藏传佛教做出的努力,西藏与祖国的统一可能并不会那么顺利,藏族与内地的文化交融也必将面临重重阻力。
圣童八思巴,结交忽必烈八思巴本名八思巴·罗追坚参,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吐蕃西藏人。
当时的天下正是宋朝在南方苟延残喘、蒙古铁骑横扫亚欧大陆之际,吐蕃作为距离中原近在咫尺的一个政权,也让蒙古人垂涎三尺。
八思巴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来到世间,不过幸好他出生于吐蕃贵族,而且吐蕃并没有被中原的战乱所波及到,这让他从小就在优渥的环境下长大。
而且他的家族也是当地极具威信的萨迦派,是西藏一个非常有名望的宗教派别。
在西藏这个佛法宗教林立的地方,八思巴从小就天赋异禀,三岁的时候就可以口诵真经,宣扬佛法以及佛教心咒,这让当地人民十分为其诧异,并将此现象视为天降奇才,称他为“八思巴”,在藏语中指的就是“圣童”的意思。
可以看出八思巴小的时候就注定了他不平凡的一生。此时的大蒙古帝国正欲向天下扩张,吐蕃就这样到了蒙古的规划当中。
因此在蒙古大汗窝阔台的命令之下,蒙古开始和吐蕃谈判。
这次凉州谈判八思巴也随行而去,此时的他方才10岁。
这次凉州和谈十分的顺利,吐蕃也正式归附了蒙古。这次以后八思巴也留在了凉州继续跟随萨班学习佛法,不久以后,年仅17岁的八思巴就成为了萨加教派的首领。
公元1253年,总领漠南汉地事务的忽必烈奉蒙古大汗蒙哥的命令率领蒙古铁骑借道吐蕃南下进攻大理国,以此来实现征服天下的宏图。
正是在这场机缘之下,忽必烈成功结识了八思巴。
当时的八思巴已经成为了藏地吐蕃的宗教首领,而吐蕃也是归附于蒙古,因此忽必烈就召见八思巴由他负责供给蒙古军马所需的军备物资。
但是八思巴以地区地广人稀,物资匮乏为由直接拒绝了忽必烈的要求。
在与其交谈的过程中,忽必烈认为八思巴小小年纪就对佛法有着很深的见解,有些佛法知识甚至那些所谓的得道高僧都不如八思巴,这让八思巴给忽必烈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与忽必烈交谈的过程中,八思巴也敏锐的察觉到忽必烈语言谈吐间有吞吐天下之志,还察觉出眼前的蒙古王公有“思大有为于天下”的政治抱负,因此在与忽必烈交谈的过程中,变相其宣扬起佛教中“护国佑民”的思想,这让忽必烈十分感兴趣。
交谈过后,忽必烈率领一家人都受了八思巴喜金刚灌顶的仪式,以此来表示自己对藏传佛教的皈依以及对八思巴的尊重。
在临行之前,八思巴被忽必烈尊为“上师”,奠定了以后恩威天下的基础。
御奉帝王师,辖制天下僧在蒙哥汗死后,蒙古的汗位之争再次开始。起初的忽必烈势力并没有他的竞争者阿里不哥强大,但是八思巴率领吐蕃佛教群众以及藏地人民坚定的支持忽必烈,这让忽必烈在赢得汗位之争、当上蒙古大汗之后更加倚重八思巴。
忽必烈当上大汗之后,为了拉近吐蕃与内地的关系以及方便政府的管理,修建了一条从青海直达吐蕃境内的道路。
此举得到了八思巴的全力支持,这条道路也成为了后来内地通往西藏的主干道,为两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公元1260年,忽必烈正式封八思巴为大蒙古帝国的“国师”,还为其篆刻了专门的法定玉印,正式成为了蒙古帝国的官员,可见其受宠之至。
数年后忽必烈又在西藏设立了总制院,也就是宣政院的前身,这一举措彻底将西藏全境全权交给了八思巴掌控,西藏的政务以及宗教管理大权让八思巴一人总揽,八思巴也成为了吐蕃实际上的“皇帝”,西藏也首次实现了“政教一体”的政治格局。
八思巴后来在西藏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人口普查,基本上确立了乌思藏十三万户体制。
由于八思巴不仅在朝堂上受宠之至,在西藏全境也威望甚高,导致西藏以他为核心形成了一个正式的宗教政权,也让西藏彻底结束了数百年来各宗教林立却不精诚团结的分裂局面。
在八思巴的奏请之下,忽必烈也在西藏设立了一个职位,类似于清朝驻藏大臣一样负责西藏的事务,为西藏得以被中央政权直接领导奠定了十分雄厚的基础。
公元1270年,终于一统天下建立元朝的忽必烈再次加恩于八思巴,封他为亘古未有的“大元帝师”一职。
还为其铸造金印以及册宝,这一举措开创了元朝的帝师制度,让八思巴象征着元朝政府进行藏族地区的统一工作以及行政事务,这次举措也让中原王朝长期统一吐蕃的政治理想得以实现,远超汉唐等盛世。
八思巴作为元朝的帝师也让藏传佛教深入内地,使其成为了元朝统一天下一种重要的文化手段。
忽必烈为再一步加强八思巴的政治地位,还向全国宣称八思巴乃是上天派来的西天佛子,是佛陀的化身,带着普度世人的使命来到人间。
并且让全天下的佛教信徒全都归于八思巴的辖制之内,成为了当时天下实际的佛教之主。
佛教也由此成为了元朝的国教,几乎所有的蒙古王公以及朝廷大员几乎都信仰佛教。
八思巴在西藏的政治地位大大提升,一定意义上维护了西藏地区的团结,巩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统治。
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后,蒙古人也就成为了天下的实际统治者,但是他们并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字,一直以来使用的也是类似于维吾尔文的蒙古文。
俗话说统一天下最重要的就是统一文化,必须要上始皇帝一样“书同文,车同轨”,这样才有利于元朝的统治。
因此在忽必烈的授意之下,八思巴又开始为忽必烈创立一种新型蒙古文字。
由于此时中国已经成为了一个多民族国家,为了全国人都能够适应并且学习,八思巴所创立的蒙古文需要“拼写一切语言”。
为此,八思巴所创立的蒙古文就是一种有音无义的拼音,就类似于西方字母的音标,专门用来拼写沿用已久的蒙古语、汉语以及藏语,方便元朝统治天下。
最终所确立的文字被称为“八思巴蒙古新字”,成为了元朝官方推行的“国字”颁布全国,还培养了专门人才来学习。
推广这门语言,尽管作为一种新型语言的八思巴文识别以及学习比较困难,但不可否认的是,八思巴文的创世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蒙古人民社会发展的进程。
八思巴深得忽必烈的信任和倚重,因此挑选都城选址、建立皇宫方案这些对于国家比较重要的事情都交给了八思巴去承做。
八思巴也由此成为了第一代北京城的选址者、设计者以及规划者。
元大都最终建成之后,忽必烈十分满意,深得皇心。
正是因为大都城在历史上的地位也不可小觑,他是自唐朝以来国家规模最大的一座新建城市,八思巴统一的规划和严密的建设让元大都城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在大都城建成不到三十年间,元大都已经成为了全国最为繁华的城市。
明朝所建成的北京紫禁城就是在元大都的遗址上修建的,基本上沿用了元大都的规划和水利系统。
由此可见,八思巴不仅是一位佛教大乘者,在治理地方安定、辅佐君王执政以及工程建造方面也十分精通,堪称是一个全才。
八思巴的一生,不仅有效的维持了一方安定,而且在我国佛教史上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面对忽必烈要求西藏所有宗教都必须皈依萨迦教时,八思巴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让西藏的宗教自由得以保护,维持了西藏各民族间的团结。
不过他对于祖国最大的贡献莫过于彻底使西藏地区顺利的纳入了中国的版图,为西藏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