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松华英雄赞歌(久唱不衰的赞歌)
胡松华英雄赞歌(久唱不衰的赞歌)与一般的歌唱家不同,胡松华为歌唱而深入边疆去采撷民族歌曲的用情和用力要比人们想象的多得多,他被许多民族的人民爱称为“我们自己的歌唱家”。他为新中国第一部彩色音乐故事片《阿诗玛》录唱了全部“阿黑哥”的唱段,后来每当他来到云南石林,阿诗玛故乡的人都会热情地欢呼:“我们的阿黑哥回来了!”几十年的演唱生涯里,胡松华留下了许多经典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努尔哈赤的骏马》《吉祥酒歌》等至今在各民族群众中传唱。不少人以为胡松华是蒙古族,实际上他是满族人,可却能将“马背歌曲”的风格和气质诠释得无比到位,许多喜欢长调的音乐人都向胡松华请教,有什么捷径可以唱长调像他一样,胡松华说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如果想唱好“马背歌曲”必须要体验马背上的感觉,只有靠在沙发上的感觉是不行的。的确,他直到七八十岁的年龄还能骑马,还能与蒙古族小伙比摔跤……久唱不衰的《赞歌》是一晚上赶出的紧急任务其实多数人对胡松华的记忆,是大
“从草原来到天安门广场,高举金杯把赞歌唱……英雄的祖国屹立在东方,像初生的太阳光芒万丈,各民族兄弟欢聚在一堂,庆贺我们的翻身解放……”
——胡松华 《赞歌》
这首让一代又一代人动心、动情的《赞歌》,胡松华唱了一辈子。这颂歌、这赞歌以饱满的感情歌唱伟大的祖国,是如此地豪迈与炽热,曲调既具有颂歌热烈高昂的气质,又具有蒙古族长调的典型特点,唱出了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和心灵的美,唱出了歌者对各族人民深情的爱。
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胡松华,不仅曾获得金唱片奖、四十年广播首唱金曲奖、文化部新作演唱评比一等奖、全球华语歌曲最高投票奖等众多著名奖项,还在上世纪70年代被《人民音乐》等多家媒体选入“新中国10大男高音歌唱演员”,其演唱的《赞歌》《马铃儿响来玉鸟儿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歌曲,更是首首经典,传唱不衰。
久唱不衰的《赞歌》
是一晚上赶出的紧急任务
其实多数人对胡松华的记忆,是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脍炙人口的名曲《赞歌》的演唱者,这首具有浓郁蒙古族长调风格的歌曲清丽独特、久唱不衰。殊不知那是他一个晚上赶出来的紧急任务,对于胡松华来讲亦有着难忘的回忆。1964年秋天,因为被要求在《东方红》第六场中增加一首蒙古族风格的男高音独唱,胡松华经过一夜紧张而兴奋的创新性尝试——他先写了四句蒙古族无词新长调与中段民间素材进行“突破性联姻结合”,黎明破晓时分便捧出了这首新作,定名《赞歌》。
几十年的演唱生涯里,胡松华留下了许多经典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努尔哈赤的骏马》《吉祥酒歌》等至今在各民族群众中传唱。不少人以为胡松华是蒙古族,实际上他是满族人,可却能将“马背歌曲”的风格和气质诠释得无比到位,许多喜欢长调的音乐人都向胡松华请教,有什么捷径可以唱长调像他一样,胡松华说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如果想唱好“马背歌曲”必须要体验马背上的感觉,只有靠在沙发上的感觉是不行的。的确,他直到七八十岁的年龄还能骑马,还能与蒙古族小伙比摔跤……
与一般的歌唱家不同,胡松华为歌唱而深入边疆去采撷民族歌曲的用情和用力要比人们想象的多得多,他被许多民族的人民爱称为“我们自己的歌唱家”。他为新中国第一部彩色音乐故事片《阿诗玛》录唱了全部“阿黑哥”的唱段,后来每当他来到云南石林,阿诗玛故乡的人都会热情地欢呼:“我们的阿黑哥回来了!”
用自己对民族艺术的挚爱
和执著追求回报社会
“浓郁的多民族风格、完美的发声技法、宽广的演绎领域与鲜明的时代气息”这四个标准是作为歌坛常青松的胡松华歌声能永葆青春且常唱常新的秘诀所在。从艺60多年来,胡松华说他一直在读着大学,“读多民族综合艺术的大学、读世界歌唱艺术的大学、读边疆广阔生活的大学”。作为新中国第一代歌唱家,胡松华本应享享清福了。可是,他仍然停不下来。
他自认为是各民族艺术的乳汁哺育了他,他要用自己对民族艺术的挚爱和执著追求回报边疆少数民族。胡松华卖掉了祖传的北京四合院,在一位朋友的资助下,办起了“胡松华艺术研究室”,免费培训了一批有志气、有灵气的边疆贫困少数民族歌手。
他在万里边疆的巡回讲学中,精挑细选了各民族中有天分又没有钱上大学的歌唱苗子,到他的研究室进行学习,经过系统、正规的综合训练,他把自身多年的学术思想、艺术观点及独特歌唱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员们,他自编了一套独特的气法操及各种练习曲,因族施教、各为所用,使他们能成为弘扬民族音乐的新人。
胡松华说:“我虽已84岁了,但仍要继续‘树雪峰志向,拓草原情怀’,仍要‘艺攀高峰,情潜底渊’地为实现多民族的美丽中国梦,自觉乐观地兼程奋进。”回顾自己的艺术人生时,他感慨地说:“民族音乐坚持元真,这是我歌唱艺术的根和魂,几十年来,我走遍了40多个民族地区学习,向农民、牧民请教。75岁那年我去了聂耳的故乡采风,寻他的艺术之路。76岁,我去四川羌族地区去山寨听歌学艺。走10万里路、唱10万里歌、谢10万里情,是我的艺术人生的目标。”
胡松华与《森吉德玛》
人们每当谈论和关注胡松华时,十有八九要谈到《赞歌》,实际上他的第一首“成名曲”是早于《赞歌》五年的蒙古族歌曲《森吉德玛》。胡松华说,若没有1960年参加首届“上海之春”音乐节首唱了《森吉德玛》,也就没有五年后一曲《赞歌》诞生的机会。
《森吉德玛》贺绿汀管弦乐组曲,1949 年根据内蒙自治区鄂尔多斯一带的民歌《森吉德玛》所创作 曲名是一位姑娘名字的译音。轻快灵透的《森吉德玛》是一首蒙古族短调民歌,采用五声音阶,歌颂坚贞不渝的爱情,被称为“草原梁祝”。森吉德马是一位蒙古少女的名字。1945年,贺绿汀根据这首民歌,以复调的作曲手法和配器上的色彩变化改编成管弦乐,和声简洁明了,却独具内在张力,成为他管弦乐曲的代表作。
1959年,胡松华在原调的基础上,前后加了一些声乐化的长调自编自唱成歌曲《森吉德玛》,从此“碧绿的湖水明亮的蓝天,比不上你的纯洁啊呵咿。金色芳香的桂花,比不上你的美丽啊呵咿,善良的姑娘森吉德玛。我时刻想念着你啊呵咿”红遍大江南北。蒙古长调、短调是草原的游牧文化,是草原的歌。
该作品经胡松华改编,并在第一届“上海之春”音乐节中唱响后,轰动全国。与此同时,胡松华演唱的这首《森吉德玛》还引起了上影厂的注意,他也因此而顺利成为了电影《阿诗玛》中的配唱演员。可以说,胡松华光芒闪耀的歌唱生涯,正是起源于这首《森吉德玛》。
由于《森吉德玛》与《梁祝》的故事情节十分相似,内蕴情感也大体相同,非常巧的是《森吉德玛》和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都是在第一届“上海之春”音乐节中成名并走向全国的,因此,每当胡松华回想起自己这首“成名作”时,他都会深情地说道:“《森吉德玛》就是草原《梁祝》啊!”
声明:
部分所载内容来源于各大网络平台,对此观点我们保持中立,仅供参考、交流、学习等非商业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和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