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赵括真的一无是处吗(纸上谈兵的赵括)
纸上谈兵赵括真的一无是处吗(纸上谈兵的赵括)几乎任何的兵书到了他的手中,赵括总是可以从其中学到精髓,并且可以说这些东西全部转变为自己的想法,可以说在跟人谈论兵法方面赵括几乎从来没有输过。 一般来说赵国的高层子女方面,大多数孩子都会因为自己的长辈是高层就开始啃老,但是赵括不一样,他对于兵法战略有着很疯狂的痴迷,用我们现代人的话说这就是一个学霸一样的存在。 毕竟投票的时候大家也是在为自己的生命安全着想,所以就会把一切想到的问题都在脑子里过一遍,因为当时的赵王已经对廉颇的防守姿态相当的不满意了,这是明显打算要换人了,可是在换人这一点上又产生了纠纷,这个时候大家就会想到赵括的父亲以前打战很出色,而赵括这个孩子一直以来表现的还相当的不错,说不定可以给大家一个新的机遇。 说白了就是拿着自己父亲赵奢的情义在赵国的上层刷好感,所以很多赵国的臣子们在犹豫不决的时候,可能内心就会偏向赵括一些。 要知道赵括的家庭因为赵奢的存在,所以从小赵括就开始接触各种
在中国的古代战国时期发生了一次著名的战役,也就是秦、赵两国之间的长平之战,正是这一次的大决战,直接让赵国元气大伤,从此以后再也无力与秦国单独对抗,而造成这一切后果的原凶就是纸上谈兵的赵括。可是问题来了,纸上谈兵的赵括,是如何说服赵国的所有上层包括赵王,来同意赵括这样的一个只会理论,却从来没有实践的选手来替换掉经验丰富的老将廉颇呢?
当时的赵括能代替老将廉颇有以下几个方面:
赵括的名气其实所谓的赵括的名气还不如说成赵括家族的名气,赵括的父亲赵奢可以说属于战国时代东方六国八大将之一的人物,说实话在战国时期能排得上名号的都不是泛泛之辈,不论是赵武灵王还是之后的赵孝成王都对赵奢赞不绝口,可以说赵国在战国后期的主要将领之一,属于赵国的顶梁之柱。
在古代经常有这么一句话,就是虎父无犬子,赵奢在赵王的心中一直都属于赵国的中流砥柱,所以他的儿子赵括就算是差一点,也不会差的太远,而且有时候还会出现青出于蓝却胜于蓝的说法,于是赵括就成了大家眼中的奇才。
毕竟投票的时候大家也是在为自己的生命安全着想,所以就会把一切想到的问题都在脑子里过一遍,因为当时的赵王已经对廉颇的防守姿态相当的不满意了,这是明显打算要换人了,可是在换人这一点上又产生了纠纷,这个时候大家就会想到赵括的父亲以前打战很出色,而赵括这个孩子一直以来表现的还相当的不错,说不定可以给大家一个新的机遇。
说白了就是拿着自己父亲赵奢的情义在赵国的上层刷好感,所以很多赵国的臣子们在犹豫不决的时候,可能内心就会偏向赵括一些。
赵括的兵法要知道赵括的家庭因为赵奢的存在,所以从小赵括就开始接触各种的兵法,毕竟赵奢想要打胜仗也是要学习的,而且学习跟培养下一代一点也不冲突,所以赵括从小就开始学习兵法跟战略。
一般来说赵国的高层子女方面,大多数孩子都会因为自己的长辈是高层就开始啃老,但是赵括不一样,他对于兵法战略有着很疯狂的痴迷,用我们现代人的话说这就是一个学霸一样的存在。
几乎任何的兵书到了他的手中,赵括总是可以从其中学到精髓,并且可以说这些东西全部转变为自己的想法,可以说在跟人谈论兵法方面赵括几乎从来没有输过。
可以说在家中赵括已经不知道跟自己的父亲赵奢在兵法上面交流过多少次了,反正很多时间连赵奢这样的将才都无法以兵法上面难倒赵括。
在当时的朝中大殿上面,赵王下令要赵括替换掉廉颇的时候,一定也有不少人出来反对过,可是这些人在跟赵括现场辩论的时候,也跟赵括的父亲赵奢一样,从道理上根本无法辩过赵括。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所以赵王跟朝中的高层才会同意让赵括带兵去替换掉一直处于防守状态的老将廉颇。
赵国的压力当时整个赵国还有秦国之间的这一场大战可以说都投入了双方最大的资源,不论是远到而来的秦国,还是本地的赵国几乎都把整个国家的资源投入到了这一次的战场上面。
说实话古代的士兵在平时都是自给自足,也只有在发动战争的时候才会得到一些军饷,其实就是所谓的战斗时是士兵,而平日里就是农民。
所以当整个战斗开打的时候,不论是双方的兵士都站在一起相互对持,还是说已经开始战斗,这些士兵们都在消耗着大量的粮草跟军饷。
其实军饷这个东西有时候还可以拖一拖,可是粮草这种东西是一点也不能拖的,士兵们拿不到军饷可能还会接着跟你打这一场仗,可要是连饭也吃不上,谁还会拼命去打这一次战斗,古代的百姓就是因为吃不上饭才会想着上战场,但凡能吃饱饭,这些农民谁还愿意去拼命。
所以当几十万大军开拨到前线的时候,整个赵国的资源就如同下雪一般,在疯狂的消耗着,可以说当时赵国的整体实力如果再通过这样无形的消耗,可能都不用接着打了,光是粮草的消耗就会让赵国灭亡掉。
当时的赵王已经没有钱粮来支撑这一次的战斗了,所以就会把压力转嫁到朝中的这些高层身上,很多时候肉割不到自己身上是不会感觉到痛的,而现在赵国的这些高层们都明白了,真得很痛。
所以当有人就提出来要尽快打这一场战斗,而不是这么无形的拖下去,于是这个时候他们就需要一个有进取心的将领来打破这种僵持,在大家看来秦国虽然投入了大量的将士来打这一场战斗,但是秦国本土还是要有足够的实力来守卫,所以说秦国真正会投入到这次战斗的人将士只有这么多了,再多秦国就会先垮掉。
可以说赵国已经投入了二十万的大军,如果狠一下心,把赵国留守的二十万大军也派出去,说不定可以在数量上直接占优势,从而打破僵局赢得这场战斗的胜利。
对于他们来说需要一个激进派的人,而年轻的赵括正处于意气风发的时候,尤其是理论上几乎无人可以辩过赵括,于是赵括就这样被推到了众人的面前。
赵王对廉颇的疑心。可以说这一点就是最大的问题,如果赵王没有对廉颇起了疑心,几乎以上三点再怎么强大最后的结果也不会成立,可就是赵王对廉颇的疑心,直接打破了所有的观点。
就好比如我们现代的恋人一样,无论双方有多少的缺点,只要自己的内心有一句我爱他就足以打破任何的困难,同样的道理在廉颇身上也是这个结果,不论廉颇做的有多好,也不论廉颇跟赵王说过多少理由,可是赵王不放心老将廉颇,这就很让人无奈了。
不论你说一千道一万,一句我不开心就把所有的成果都付之于流水,这就叫有钱难买我乐意。
不过这也没有办法,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赵孝成王刚刚成为赵国君主,对于廉颇这样的老将内心是相当的抗拒的,毕竟这么多年了廉颇在赵国已经有了自己班底,如果这一次的长平之战胜利后,很有可能会让廉颇的名声达到一个相当高的位置,哪个时间赵孝成王又该何去何从。
如果不是秦军的到来,廉颇根本就不会受到赵王的重用,可以说这就属于赶鸭子上架,赵王也是没有办法,而且以前的廉颇作事又规规矩矩,让赵王一直捉不到把柄,而现在不光赵王对他不太满意,就连朝中的大臣们都有了很大的怨言,毕竟消耗的都是赵国的资源呀,而这些资源可以说都是赵王与赵国的高层投入的。
总结所以到了这个时候,本来赵王就不看好廉颇,正想找个机会把他给弄下来,而赵括的出现可以说完美的给赵王找到了一个台阶,再加上朝中的重臣们也都同意,于是纸上谈兵的赵括就替换掉了老成持重的廉颇,从而造就赵国在长平之战一败涂地,输掉了整个赵国的实力,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实力独战秦国了。
大家好我是虎头山小妖,小伙伴们记得关注一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