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道德经中的哲学理论(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

道德经中的哲学理论(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言随行其所,故同而应之。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从事,谓举动,从事于道者也。道以无形无为成济万物,故从事于道者,以无为为君,不言为教,绵绵若存而物得其真,与道同体,故曰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德,少也,少则得,故曰得也。行得则与得同体,故曰,同于得也。失者同于失。失,累多也,累多则失,故曰失也。行失则与失同体,故曰,同于失也。1.王弼 注《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听之不闻名曰希,下章言,道之出言,淡兮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然则无味不足听之,言乃是自然之至言也。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言暴疾美兴不长也。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道德经中的哲学理论(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1)

先了解一下古代两种通行版本的注解。

1.王弼 注《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听之不闻名曰希,下章言,道之出言,淡兮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然则无味不足听之,言乃是自然之至言也。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言暴疾美兴不长也。

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从事,谓举动,从事于道者也。道以无形无为成济万物,故从事于道者,以无为为君,不言为教,绵绵若存而物得其真,与道同体,故曰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德,少也,少则得,故曰得也。行得则与得同体,故曰,同于得也。失者同于失。失,累多也,累多则失,故曰失也。行失则与失同体,故曰,同于失也。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言随行其所,故同而应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忠信不足于下,焉有不信也。

2.河上公 注《道德经》虚无第二十三

希言自然。希言谓爱言也。爱言者,自然之道。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飘风,疾风也。骤雨,暴雨也。疾不能长,暴不能久也。孰为此者?天地。谁为此飘风暴雨者?天地所为也。

天地尚不能久,不能终朝至夕。而况於人乎?天地至神,合为飘风暴雨,尚不能使从朝至暮,何况於人而欲慕卒乎?

故从事於道者,从,为也。人为事,当如道安静,不当如飘风暴雨。道者同於道,道者,谓好道之人。同於道者,所为与道同也。德者同於德,德者,有德之人也。同於德者,所为与德同也。

失者同於失。失谓自任己而失人也。同於失者,谓所为与失同。

同於道者,道亦乐得之;同於德者,德亦乐得之;同於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君信不足于下,下则应之以不信。有不信焉。此言物类相归也。同声相应,云从龙,风从虎,水流湿,火就燥,自然之数也。

以上两家之言,均似未明究竟,不足以多评。

一、希言自然。

此段的直接表达是:

宇宙中的声音听不完的事实结论是自然而然的规律。

具体的表达为:

宇宙中的声音,听到了它的一些声音却听不完,声音太大了或太小了都听不到,这种状态称为“希”。

这种现象是自然的。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哲学表达即:

世界(宇宙)是无限的,人类的认知是有限的。人类无法全面地认识整个世界(宇宙)。

同时,世界(宇宙)是多种多样的,所以,世界(宇宙)是每一种事物作为其中的一部分的形式共同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世界(宇宙)的空间及运动是无限的,世界(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是相对的,而人的认识也是有限的。世界(宇宙)是一个无限与有限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

这是物质的客观性体现,是自然规律。

二、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道德经中的哲学理论(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2)

道德经中的哲学理论(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3)

1.飘 甲骨文缺(上图二),篆文=票(甲骨文缺,上图一,像一片薄薄的洁白的雪花在空中飞舞的样子,“一”横为天,“白”为一片雪花,“双手捧住”为怕融化,下部之“火”表示地上温暖化雪的火性,。作动词,本义指片片雪花飞扬。《说文解字》:“㶾,飞扬也。”)+風(起风,空气对流。),造字本义:随微风而飞舞。

作动词,引申指流离、浮荡、落、轻舞、随风飞动。作形容词,引申指杳渺等义。《说文·風部》:“飄,回风也。

道德经中的哲学理论(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4)

2.终

冬是终的本字。冬,甲骨文像天寒时屋檐下挂的冰凌,表示一年四季中最冷的也是最后的季节。造字本义:一年中最后的季节。秦文加"“纟”(运动过程),造字本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结束阶段。

作动词,引申指最后、完成、总归,又引申为人死,也引申为穷尽、到底、末了、完了,与“始”相对。作形容词,引申为最后的、极端的。作名词,引申为结局、结尾。作副词,引申为最后地、毕竟、全、整个地等义。《说文》:终,絿丝也。《广雅》:终,极也;终,穷也。

道德经中的哲学理论(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5)

3.朝 甲骨文(上图)像太阳从草丛中升起而残月还未消失的样子。作名词,造字本义:太阳刚升起的早晨,读作zhāo金文会太阳从草地升起、潮水上涨之意。小篆形体发生讹变。

作名词,引申指今天。又引申为日、天。作介词,引申为面对面、向着、对着,表示动作针对的方向。作动词,指古代早晨百官皆至,面见皇帝议事,读cháo。《说文》:朝,旦也。《尔雅·释诂》:朝,早也。

道德经中的哲学理论(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6)

道德经中的哲学理论(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7)

4.骤 甲骨文缺(上图一)篆文=马(马蹄声)+聚(会集,多而密,上图二,楚文像集中了许多人,上“取”下“三人”。特指人的聚集,也指人聚居的村落。《说文》:“聚,会也。”取,甲骨文=耳朵 手,用手抓,表示手持割下的耳朵。造字本义:古代作战割下死敌的耳朵,以示战功。)骤,字形表示马蹄声多而密。作形容词,造字本义为马飞速奔驰。泛指奔驰、快跑。进而引申指迅疾、急速。作副词,引申指突然。《说文·马部》:“驟,马疾步也。

道德经中的哲学理论(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8)

5.雨 甲骨文(上图)上面一横表示天上一层云,下垂的六条短线表示雨点下落的轨迹。造字本义:水滴持续从天上云层降下地面。金文的线条有断有续。

作名词,引申为从天空降下的水滴,也引申为朋友。作形容词,引申为离散;作动词,引申为恩泽、恩惠、润泽,读为yǔ。文言文中用为动词,引申指天上降水,读yù;又比喻像雨一样地降落。《说文·雨部》:雨,水从云下也。一象天,冂象云,水霝其间也。

道德经中的哲学理论(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9)

6.况 甲骨文缺(上图),金文文=水(两点水,水的变形) 兄(兄,兄弟比肩,比水大,盖在水上),造字本义:天气寒冷水面上出现结冰的现象。篆文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

作名词,引申为情形、事态。作动词,引申为比拟、比方、说明,陈述等义。作连词,表示递进关系。《说文解字》:况,寒水也。

道德经中的哲学理论(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10)

7.乎 甲骨文(上图) 甲骨文字形象吹奏号角发出的声音。造字本义:号角吹得紧急、响亮。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加一撇。篆文将金文字形减一点。隶书将金文字形中上部的点与下部的竖连写,变形较大。当“乎”的“呼叫”本义消失后,再加“口”另造“呼”代替。号角吹不出任何声音叫“亏"”表示完全缺乏中气);号角高亢并紧急叫“乎”。

合并字“虖"”乎,是“呼”的本字,表示呼叫。虖,金文=虍(老虎) 乎(呼叫),表示山中虎啸。造字本义:虎啸。

作动词,引申为吹号示警,招集部落。作助词,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感叹语气,或表示求救或哀叹。也作动词、形容词的词缀,凑足双音节。作介词,作用与"于"相当,引申为在、被、比等义。《说文解字》:语之余也。从兮,象声上越扬之形也。《说文》:虖,哮虖也。《广韵 . 模韵》:虖,叹也。

此段的直接表达是:

所以,早上的清风是吹不了一个早晨的,突然而至的暴雨也是落不了一整天的。是谁造成这样的现象?是天地。天地尚且做不到让风雨永远不停息,何况人呢!

具体的表达为:

所以,早上的清风一般是吹不了一个早晨的,突然而至的暴雨一般也是落不了一整天的,终究会停息下来。是谁造成这样的现象?是天地。天地尚且做不到让风雨永远不停息,更何况顺应天地的人呢!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哲学表达即:

(自然界)宇宙中,天、地、人都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三、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道德经中的哲学理论(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11)

道德经中的哲学理论(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12)

1.亦 甲骨文(上图一)像一个正面站立的人,腋下至两胯之间的两条短线表示身穿遮羞的亵衣即现在的内衣。内衣性为内,为遮盖,为隐私,为黑暗。《说文》:亵,私服也。造字本义:与外衣类似。金文大体相同。小篆与甲骨文、金文字一脉相承。从衣,衣声。

“亦”为“夜”(上图二)的本字,金文“亦”加“夕”而成“夜”字,字形表示黑暗中月亮升起来,夜的本义是从天黑到天亮的一段时间,《说文·夕部》:“夜,舍也。天下休舍也。从夕,夕亦省声。”《广雅》:“夜,暮也。”

作副词,表示类同或相似关系,引申为相同地。又、再、也、也是。古汉语中,“亦”常和“不”连用,组成“不亦”,用于反问句,表示反问语气。作形容词,引申为对称的、相同的等义。

道德经中的哲学理论(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13)

2.乐 甲骨文(上图)似庄稼结满了丰硕的籽粒,丰收年景,开心庆祝,造字本义:因粮食大丰收而开心。也有人认为:樂,甲骨文=丝(丝,丝弦) 木(木,架子,琴枕),字形像木枕上系着丝弦的琴具。作动词,造字本义:和着演奏歌唱,读 yuè。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加"白"(说唱),强调弹琴伴奏歌唱。篆文承续金文字形。

作名词,引申为通过节奏、旋律、和声和音色加工创伤的音响作品 读yuè。作形容词,引申为开心的的、愉快的,又引申指某事甘心情愿、欢喜、快活。作动词,引申为笑等义。读lè。《礼记 . 乐记》:乐者,天地之和也。夫乐者,先王之所以饰喜也。《说文》:乐,五声八音总名。象鼓鞞,木其虡也。

此段的直接表达是:

所以,大家都在道中生存发展,遵从道的,与道同一;遵从德的,与德同一;遵从失的,与失同一。与道同一的,道也乐于接受他;与德同一的,德也乐于接受他;与失同一的,失也乐于接受他。威信没有十全十美的,总有不足不完美的部分。

具体的表达为:

所以,大家都在道中生存发展,遵从道的,与道保持一致,保持同一;遵从德的,与德保持一致,保持同一;遵从失(失道失德)的,与失(失道失德的)保持一致,保持同一。与道同一的,道也乐于接受他;与德同一的,德也乐于接受他;与失(失道失德的)同一的,失(失道失德的)也乐于接受他。

威信(影响力)是没有十全十美的,总有不足不完美的部分,也会有百姓认为你做得不够好,不值得拥戴。所以就会产生得不到所有人的信任,威信(影响力)得不到完全体现。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哲学表达即:

世界(宇宙)是物质的,是多样性的,是层次性的。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部分与整体的统一,是相对与绝对的统一。

与道同行,与德同心,与人民共休戚。

(郑裕波 校注)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