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感叹人生来日不方长的文案(900页的文字书得尽一个时代的悲恸和荒谬吗)

感叹人生来日不方长的文案(900页的文字书得尽一个时代的悲恸和荒谬吗)而我们作为一个生活在和平年代和谐社会中的年轻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去读一读这类作品,有必要去深入了解那些历史。只有当我们真正了解了战争和极权是什么,并反思,我们才能够客观公正地看待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才能够感受到我们平时时常挂在嘴上的“生活”“命运”“自由”这些词语背后所承载的重量。为长眠者发声、为极权压制下麻木而沉默的人民发声,这即是格罗斯曼作为一个苏联犹太裔作家最无畏的勇气和最深沉的良知。这本书的作者瓦西里▪格罗斯曼,曾是前苏联体制内作家,二战期间做过战地记者。这本书完成于1960年,手稿被苏联当局抄没并禁止出版,直到80年代历经坎坷才得以在欧美国家问世,被赞誉为“当代的《战争与和平》”、“20世纪最伟大的俄语小说”。《生活与命运》这本书的体量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厚重,是沉甸甸的大部头,900多页近80万字的内容中,有名有姓的角色超过一百六十个。故事以二战期间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为背景,通过描

感叹人生来日不方长的文案(900页的文字书得尽一个时代的悲恸和荒谬吗)(1)

全文共计3063字

阅读约需7分钟

我们现在这一代年轻人读书,如果将文学按照地域来简单划分,基本上就是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包括20世纪之前的俄国文学)。但有一类文学,由于其所处时代的特殊性,非常小众,但是那个地方那个时代的故事,对于我们国人来说,又同时具有一种隐秘的力量,会激发我们的好奇心和窥探欲。那就是苏联文学。

如果你对二战,对苏联有兴趣,那你一定要读一读《生活与命运》。

这本书的作者瓦西里▪格罗斯曼,曾是前苏联体制内作家,二战期间做过战地记者。这本书完成于1960年,手稿被苏联当局抄没并禁止出版,直到80年代历经坎坷才得以在欧美国家问世,被赞誉为“当代的《战争与和平》”、“20世纪最伟大的俄语小说”。

《生活与命运》这本书的体量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厚重,是沉甸甸的大部头,900多页近80万字的内容中,有名有姓的角色超过一百六十个。故事以二战期间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为背景,通过描写一个家族三代人各自的故事,以点带面全景式地描绘了整个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的众生百态。

但是,它不仅是一部战争小说,更用清醒而客观的笔触书写了所谓正义与荣光背后更多的东西。它之所以被禁,是因为它就像一只有力的大手、一把利刃,揭开了苏联最不堪回首的黑暗时期的面纱,直插体制的心脏,将压抑、残忍与荒谬的一面悉数暴露,厉声拷问。

为长眠者发声、为极权压制下麻木而沉默的人民发声,这即是格罗斯曼作为一个苏联犹太裔作家最无畏的勇气和最深沉的良知。

而我们作为一个生活在和平年代和谐社会中的年轻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去读一读这类作品,有必要去深入了解那些历史。只有当我们真正了解了战争和极权是什么,并反思,我们才能够客观公正地看待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才能够感受到我们平时时常挂在嘴上的“生活”“命运”“自由”这些词语背后所承载的重量。

人类的历史不是善极力要战胜恶的搏斗,而是巨大的恶极力要碾碎人性的种子的搏斗

感叹人生来日不方长的文案(900页的文字书得尽一个时代的悲恸和荒谬吗)(2)

战争、屠杀、极权统治到底为人类带来了什么?是黑暗?是死亡?

这些固然残酷,但最可怕的,是它让人们变得麻木、顺从,对死亡和背叛习以为常。

在前线阵地上,死去的战士被掩埋在掩蔽所,度过自己长眠的第一个夜晚,活着的士兵们就在旁边写信、刮脸、吃面包、喝茶、在自制的浴槽里洗澡。这就是前线的日常,他们早已习惯了死亡。

一个通情达理、关怀下属的指挥员,在前沿观察所的时候仍然坚持每天喝新鲜牛奶的习惯。每天早晨都有第二梯队的士兵冒着敌人的炮火用暖水瓶给他送牛奶,有时德军把送牛奶的士兵打死了,第二天又会派新的士兵冒死前来。令人费解的是,没有人质疑这个命令的不合理。

“战争的隐秘及其悲剧性,就是一个人有权力叫另一个人去si。这种权力所依靠的基础是:人们为了共同事业,可以赴汤蹈火。”

在苏联的德占区,犹太人被勒令搬迁至隔离区,命令一出,那些原本和睦的邻居立刻变了样子,一边面露悲伤一边争抢搬离者带不走的家具;在去往隔离区的路上,许多人站在人行道上看,那些人曾是他们的朋友、街坊,如今混在人群里,有好奇的,更有幸灾乐祸的。

别人的苦难与自己无关,哪有什么感同身受。

千百万犹太人住在集中营里,这集中营不仅是他们自己建造的,他们也自己看守。囚犯们自己担任营里的警察队、医生、清洁工、工程师,自觉将烂食物留给自己,将优质食物送往na粹食品供应站;他们甚至自觉担任na粹当局的耳目、打手,把自己的同胞送往毒气室。

有时候,前往行刑的地方要排很长的队,等待被杀的人就自动排队。有时候,等待受刑要从早晨等到深夜,在长长的炎热的一天中,已经知道这件事的母亲会提前为排队的儿子备好水和面包。

不禁要感慨,这到底是一个怎样扭曲、畸形、荒谬的世界!

战争、极权就是这样一种巨大的恶,自我保全的欲望与良心的相互妥协,磨灭了人性中最纯良的部分,丧失了恐惧,丧失了怜悯,徒留这不合常理的顺从与麻木。

人类对生活与命运最高的渴望不是和平,而是自由

感叹人生来日不方长的文案(900页的文字书得尽一个时代的悲恸和荒谬吗)(3)

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苏联士兵为躲避轰炸掉进漆黑的战壕,听不见也看不见的情况下摸到另一个士兵的身体,恐惧下二人双手紧握,直觉中都认为那是自己生死与共的伙伴,他们在那一刻彼此给予安慰与力量。然而,当周围亮起来,这个苏联士兵才发现,对方竟然是一个德国兵。吊诡的是,二人均未动手致对方于死地,取而代之的是巨大的尴尬和不安,他们像商量好似的,沉默着各自向洞口外爬去,将自己的后脑勺和脊背朝向对方,毫不犹豫的相信自己没有危险。爬到地面上,他们心惊胆战地各自向自己的阵地张望,头也不回地朝自己的战壕走去。

他们担心自己的上级看到他们从一个坑里爬出来,且谁也没有打死谁。他们害怕的不是被自己的敌人杀害,而是被自己人看到并上报,背上不容辩驳的死罪。

这样的恐惧背后,是两个极权国家给他们的人民带来的阴影。

书中有一个na粹审讯官,审讯被俘的苏共党员,格罗斯曼借这个军官之口,发表了一番惊世骇俗又振聋发聩的言论。

“我走过了很长的道路,是一位伟人领我走的。你们也有一位伟人领导着,你们也走过很长、很艰难的路。我真不懂,你们实行恐怖政策,杀了几百万人,全世界竟然只有我们德国人能理解。

一些人看到我们就害怕,难道看到你们就喜欢,就对你们抱着希望吗?请您相信吧,看到我们害怕的人,看到你们也害怕。”

格罗斯曼使我们看到,na粹政权和苏维埃政权,本质上就像一个镜子的两面,如此相似,它们代表的都是竖己排外的专制极权,在人类历史的书写中,谁也不能自诩正义。

乔治奥威尔的小说《1984》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独裁统治下令人窒息的恐怖世界,然而我们都知道那是一个虚构的世界。但在《生活与命运》中,你会看到一个同样压抑和荒谬的世界,自由成为一种奢侈,而那些却是真实的历史。

谁又能说那离我们很遥远呢?

在一个畸形、荒谬、悲恸的时代,人性共通的善的种子终究不可磨灭,黑暗的地方依旧有光

感叹人生来日不方长的文案(900页的文字书得尽一个时代的悲恸和荒谬吗)(4)

集中营的屠杀情节最让人不忍卒读。

犹太医生索菲亚在被送往灭绝营的火车上认识了孤单的犹太男孩达维德,小男孩善良、无邪,眼眸纯净,对小动物充满爱心。他与母亲失散,独自一人,同身边的男女老少一起,懵懂而惊惧地迎接可怕的命运。索菲亚不忍心让男孩独自走向死亡,因此在明明可以作为医生被na粹从死亡的名单上剔除的时候保持了沉默,主动放弃了自己生的希望。她像一个母亲一样牵着男孩的手,一步步走进了毒气室,可怜的男孩在她怀里先行死去,她将他小小的身体紧紧搂在怀里,迎接自己的死亡。

这段情节触动肺腑,让人无法再读第二次。

如果说自我保全是人的本性,那这种超越了死亡的善与爱,则是人间最温暖的光。

德军战败投降,一伙德军俘虏被指派在残垣断壁的战场废墟上搬运苏联平民的尸体,同时忍受着周围平民仇恨的目光。一个俄国妇人看见搬出来的女儿的尸体,悲恸嚎哭。妇人哭罢起身,朝一个年轻的德国战俘走去,似要与他拼个你死我活。然而当她盯着这个年轻人的脸,内心仿佛被一股力量支配着,她最终将自己怀里的面包递给了这个瘦弱的青年。

在那一刻,她释放了一种超越种族和仇恨的善。

无论是苦难的平民还是被迫上战场厮杀的年轻人,他们都是战争的牺牲品。人性的种子,终究没有被巨大的恶所碾碎。

那是黑暗世界的一角,穿过重重浓雾闯进来的一束光。

故事的最后,战争已远离,人民的生活在废墟上开始重建。积雪在消融、鸟兽在萌动,阳光渐暖,炊烟四起,一切都焕发新生,人们和过去诀别。

我情愿相信,这是一个真正的新时代的开始,那些人类相互残杀、迫害的历史永远成为历史,被埋在地里、刻在碑上、写在书中……

虽然历史总在重复上演相似的惨剧,战争不止,苦难不息,纵使倾尽笔墨,也书不尽人类悲剧而荒谬的命运。

依旧,还是祈祷,那束光,来得强一些,再强一些,直到照亮整个人间。

The End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