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大山里古老的石窝(天水走笔蒲家甸子)
天水大山里古老的石窝(天水走笔蒲家甸子)至于蒲洪改姓为苻,史册确凿,是他东迁入关中后,应谶纬之说“草付为王”,为建立政权自我神化的结果!果然他的儿子苻健称帝,国号大秦,史家为区分姚苌之秦,把苻秦称前秦,姚秦称后秦。 这就明确无误给出两个信息,蒲家在河边,在川道里,经常有洪水。而这正是今天蒲家旬子村的地理现状!即便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每年秋天渭河水涨,中滩镇的蒲甸,缑杨,张白村都是很忌惮的。 位于中滩镇的蒲甸村就是这样一个活化石一般有着悠久历史的村落。 三阳川民间传言,这个被俗称为蒲家甸子的村庄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的主角前秦皇帝苻坚的祖居地! 据史料记载,苻坚的祖父苻洪,略有阳临渭人,是所谓五胡之一的氐族,世袭的部族首领(豪酋)。据方志家们考征认定,临渭其地在秦安东南,这是因为当时略阳郡治就是今天的陇城镇,临渭作为地名,当在渭河边上,故有些专家认为临渭就是今天的云山镇,这似乎能说通,云山镇本来就在三阳川渭河北岸山上。但是《晋书
文/毕之航
卦台山
说起三阳川,人们都会不约而同想到伏羲画卦台,想起陇渭二水交绕形成的天然太极图,想起人杰地灵。
这一块被誉为陇上明珠的渭河川原,除了羲皇观天地画八卦传说之外,更有许多古堡老村,闻人胜迹,不仅口耳相传,更见诸史册。
位于中滩镇的蒲甸村就是这样一个活化石一般有着悠久历史的村落。
三阳川民间传言,这个被俗称为蒲家甸子的村庄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的主角前秦皇帝苻坚的祖居地!
据史料记载,苻坚的祖父苻洪,略有阳临渭人,是所谓五胡之一的氐族,世袭的部族首领(豪酋)。据方志家们考征认定,临渭其地在秦安东南,这是因为当时略阳郡治就是今天的陇城镇,临渭作为地名,当在渭河边上,故有些专家认为临渭就是今天的云山镇,这似乎能说通,云山镇本来就在三阳川渭河北岸山上。但是《晋书 载记》中关于蒲洪的姓名由来,作了一番解释,作为氐人,他们本来没有姓氏,因为家里有一个大池子,里面长了三丈高的蒲草,所以就以蒲为姓,这对少数民族来说,以草为姓,或以地为氏,似乎是一个传统(日本人还保留着),或许由于他们家族的蒲草面积大又长得茂盛,就被附近人们称为蒲家,这是其一。其二,蒲洪的名字得来,与发大水有关,史载当时陇右常年遭受大雨及洪水侵袭,民谣曰:大雨不停,洪水必起!所以蒲家生个儿子取名为“洪”。可见他们蒲家所在地是在行洪的通道上。
这就明确无误给出两个信息,蒲家在河边,在川道里,经常有洪水。而这正是今天蒲家旬子村的地理现状!即便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每年秋天渭河水涨,中滩镇的蒲甸,缑杨,张白村都是很忌惮的。
至于蒲洪改姓为苻,史册确凿,是他东迁入关中后,应谶纬之说“草付为王”,为建立政权自我神化的结果!果然他的儿子苻健称帝,国号大秦,史家为区分姚苌之秦,把苻秦称前秦,姚秦称后秦。
所以,蒲甸村就是苻秦故园!
据史载蒲洪去世于公元350年,距今有1670年之久了。也就是蒲甸村这块河滩地成为村庄聚落至少有1800年的历史了!
就目前三阳川的地形地貌以及现有的村落布局,我们一般有一个认识,就是三阳川在500年前的明代称为三阳里,只有110户民籍人家,和一些外地迁居来的屯垦军户,可谓人烟稀少,所以我们很难确认早在1800年前,这经常受洪水侵扰的蒲甸村会有人居住!
根据史册里仅有的信息,三阳川的称谓在隋朝就有,而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竟然在记述渭河过秦州时,一句也没有提起三阳川和蒲洪,这就很奇怪,按水经注叙述惯例,郦道元是不会忘记河谷流域的人文故事和古迹的,这说明什么呢?郦道元的生卒年约是公元470——527年,距离苻秦一朝就一百年,应该比较了解才是。所以没有提起,估计是三阳川周边这一块地方确实很少有人居住,即使有人居住,他们应该是蒲家举族东迁之后才来的。三阳川川道的宜不宜居与天气有关,与洪水有关,在郦道元的时代,南河川以东是“渊深不可测”的万石湾,那么距此不足10公里的三阳川应该也是万石湾堰塞湖的波及区。而万石湾的堰塞体就在今天的沽坨村区域,这个滑坡地貌至今还在。
那么在郦道元之前三阳川中滩区域是不是适宜人居住呢?或者有没有人居住的证据呢?
据一些地理研究资料显示,川道里渭南镇,石佛镇的村庄所在为渭河一级台地,形成于距今约5000年左右,而中滩镇大部分为河漫滩地 ,按水沉地貌形成原理,渭河两岸的一级台地是河道疏通后随着河水不断侵蚀,不断减少,中滩河漫滩是逐渐增大的。而这一块区域在一个比较干旱的历史时段是应该有人居住的,离蒲甸不远的演营寺就是一个活证据。这个寺院的几株古柏生长在低洼的圆形区域,三阳川人过去把它叫奄奄寺,奄奄是三阳川人挑东西的一种由竹蔑编制的圆形大筐。所以奄奄寺是民间对这个寺院的一种形象俗称。
演营寺古柏
把一个寺院建在低洼的区域,是不是和我们的传统背道而驰?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寺院建成之后,中滩这一块区域遭受洪水侵袭在寺院周边形成了沉积地面,新的地面高出寺院的地面!寺院之所以没有被沉积,应该是被人为保护过,而由于洪水侵袭,人们无法居住,就搬走了,只有寺院的古柏还在。有的资料说,这几株古柏距今约1300年,到底是否确实,还有待验证。寺院的这几株古柏,紧靠在一起,或许三个分枝在根部其实是一棵树!如果这样,这棵树的年龄就很大了。这几棵一千多年的古柏的存在充分说明了在魏晋时代,三阳川是有人居住的,结合蒲家的遭遇和今天的现实,蒲甸村是蒲洪或符坚故里,或者是苻秦故园是有坚实的根据的。
本来天水及周边就是西北游牧民族向东南农耕文明转化和成长壮大的跳板。历史上伏羲氏族如此,赢秦如此,苻秦也是如此,他们在天水这一块宜耕宜牧的区域繁衍壮大,就无一例外的向关中平原挺进。
综上,蒲甸村应该把“苻坚故里”或者“苻秦故园”这一历史招牌做好,为天水名片增加新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