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深藏地下的温情约定新春走基层(乡村里的幸福年景)

深藏地下的温情约定新春走基层(乡村里的幸福年景)“马上到年关了,现在草莓的价格一路看涨,大果市场零售都卖到了30多一斤,我尽量把采摘的时间压一压。”草莓种植大户袁家培对草莓种植和市场行情十分有研究和心得。早先袁家培在江浙打工,后来看到家乡发展草莓种植产业,决心返乡创业,现在他已经有了自己的10个草莓大棚和13个蔬菜大棚,年收入25万元左右,成为远近闻名的草莓种植能手。新的一年袁家培计划扩大草莓种植规模,并同步发展西瓜、葡萄的种植,打算打造一个30—60亩的小型水果采摘和观光基地。“我家现在有7个草莓大棚,总共有十亩地,一年收入在10多万元,现在生活是越来越有奔头。”祝文芝家的草莓大棚就在自家两层小楼前,一边忙着采摘草莓一边和记者聊着家里生活的变化。因为生病的原因祝文芝家曾经是贫困户,这几年在脱贫政策的扶持下,她和丈夫发展大棚草莓,已经光荣脱贫。祝文芝的两个女儿一个已经出嫁,一个刚刚大学毕业不久在合肥从事教培行业,家里这几年翻盖了新房,还

深藏地下的温情约定新春走基层(乡村里的幸福年景)(1)

深藏地下的温情约定新春走基层(乡村里的幸福年景)(2)

从“现在的幸福生活”细数到“新年的愿望和打算”,基层群众的语言朴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春节临近,乡村大地欢乐喜庆的年味渐渐浓郁起来。日前 记者走进裕安区部分乡村,了解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致富情况,与乡村群众一起感受兴村振兴路上温暖而美好的变化,倾听他们的新春愿景,一起分享他们的收获与期望。

缕缕挂面好风景

深藏地下的温情约定新春走基层(乡村里的幸福年景)(3)

传统挂面晒出了幸福味道,在韩摆渡镇马家庵居委会手工挂面示范街区 家家户户门前都挂着千丝万缕、细若丝线的挂面 一根根细细长长的挂面在阳光下闪着银光 一条街望过去 煞是好看 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

“这段时间我们的手工挂面很抢手,市场上供不应求。”1月11日上午,记者见到正在家门口晾晒手工挂面的汪显林,说起自家的手工挂面生意,他打开了话匣子。汪显林说自家的手工挂面制作已历经三代了,现在自己和老伴翁维群每天能制作300斤左右的挂面,因为供不应求,在外务工的儿子汪飞也回来帮忙。每年挂面生意能够有10万元左右的收入,加上儿子在外务工收入也不错,现在的生活是蜜一样甜。

“我正在安排发货,这些挂面准备今天发到合肥,现在我们的手工挂面是很多人青睐的年货,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六安韩摆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明大学毕业后,看到乡村振兴带来的产业机遇,通过整合资源,对韩摆渡镇手工挂面进行设计包装,积极推动线上线下销售,2022年实现销售收入近200万元。“新的一年,我打算对厂房进行整改来实现提质增效,并把抖音直播带货等作为新的销售增长点,努力实现销售收入翻番。”刘明信心满满的说,要在现在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产量和销量,带动更多群众通过挂面制作销售和家门口务工来增收致富。

红红草莓惹人醉

眼下虽是寒冬,但城南镇关王庙村的草莓大棚里却是春意盎然。走近一个个草莓大棚,就能闻到一股股浓郁的香味,一颗颗鲜红的草莓散发着诱人的色泽和香气,也涌动着乡村振兴的蓬勃力量。眼下正是大棚草莓集中成熟的时期,香甜鲜美的草莓也成为春节水果市场上的“宠儿”。

深藏地下的温情约定新春走基层(乡村里的幸福年景)(4)

“我家现在有7个草莓大棚,总共有十亩地,一年收入在10多万元,现在生活是越来越有奔头。”祝文芝家的草莓大棚就在自家两层小楼前,一边忙着采摘草莓一边和记者聊着家里生活的变化。因为生病的原因祝文芝家曾经是贫困户,这几年在脱贫政策的扶持下,她和丈夫发展大棚草莓,已经光荣脱贫。祝文芝的两个女儿一个已经出嫁,一个刚刚大学毕业不久在合肥从事教培行业,家里这几年翻盖了新房,还添置了液晶电视等崭新的家电和家具,家里的生活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变化。

“马上到年关了,现在草莓的价格一路看涨,大果市场零售都卖到了30多一斤,我尽量把采摘的时间压一压。”草莓种植大户袁家培对草莓种植和市场行情十分有研究和心得。早先袁家培在江浙打工,后来看到家乡发展草莓种植产业,决心返乡创业,现在他已经有了自己的10个草莓大棚和13个蔬菜大棚,年收入25万元左右,成为远近闻名的草莓种植能手。新的一年袁家培计划扩大草莓种植规模,并同步发展西瓜、葡萄的种植,打算打造一个30—60亩的小型水果采摘和观光基地。

腊鹅飘香幸福来

冬日明媚的阳光下,一只只已经晾晒好的腊鹅,正散发着咸香。固镇镇河沿村生态良好,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有养殖皖西白鹅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皖西白鹅已经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如今,白鹅腌制的腊鹅是六安人新春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当下城区和周边乡镇来购买腊鹅的客户更是络绎不绝。

深藏地下的温情约定新春走基层(乡村里的幸福年景)(5)

“一个人富不算成功,带动全村人一起富,才是真的成功!”皖西白鹅养殖领头人江卫军说,农民出身的江卫军创立了安徽展羽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企业加快发展的同时,江卫军还为周边养殖户和脱贫户提供养殖帮扶,带动群众致富增收。江卫军介绍说:“周边群众可以到我这买鹅苗,也可以直接带鹅蛋过来,我提供厂间、设备,手把手把他们教会,这就避免了农户自己回去养不活,费时费力,造成损失。”

“我今年74岁了,像我这年纪在外面根本找不到工打了,在这喂喂鹅,也不是什么重活。厂里管一日两餐,还有不错的工资收入,我很高兴。”在公司腊鹅晾晒区,来往的车辆络绎不绝,70来岁的占德友一边帮着客人挑选好的咸鹅装袋,一边告诉记者说。占师傅以厂为家,是这里的长期工。邻村的高祥苏是这里的技术工,负责白鹅的保种、育苗工作。像占德友和高祥苏这样的长期工公司共有40余人,每人年均收入可达三万余元。此外,每年的生产旺季,附近忙完农活的村民,来到厂里帮忙,每人每天能有200元左右的收入。

“临近春节,我们尝试了抖音直播销售腊鹅,成本很低,但是效果很好,新的一年我们将大力拓展电商销售,让在外的游子千里之外也能尝到家乡的味道,感受到家乡的年味和温暖。”江卫军介绍说“我们皖西白鹅品质好,饲养期达300天,肉质紧实、口感鲜美,在全国都有名。你看这些快递,这是发到广东的、这是发到浙江的……我们的新年目标是,通过线上线下一起发力,把家乡咸鹅、肫爪、鹅肠等土特产销往全国。”

来源|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张世巧

深藏地下的温情约定新春走基层(乡村里的幸福年景)(6)

责编/程晨 校对/王伟 徐多审稿/张磊 核发/查琦 吴炜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