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对比(梁启超逃亡日本)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对比(梁启超逃亡日本)次日,谭公子被捕入狱,不几日西太后下令处死。第二天,谭嗣同在浏阳会馆静坐一天,等人来抓。他摹仿父亲手迹,假冒了几封父亲给他的信,信上大骂他不该办新政,并声明脱离父子关系。谭公子知此事必连累老父,借此可以为父亲开脱减轻责任。后将其平生诗文整理装箱,来日本使馆会梁启超最后一面,托梁启超替他妥为保管。梁启超劝其留下,他再度坚辞,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出身封建官宦世家,在皇权孔孟的教义下,谭公子本可以走一条科举入世的光明大道,他父亲曾官居湖北巡抚,相当于今天的一个省长,其本人素有才情,家有良田美眷,本来可以过着优裕从容的日子,选择岁月静好也可以,选择风光无限也可以,只要他愿意选择,这些生活方式对他而言只是一道选择题。而他却选择了一条维新革命救国救民的人生道路,当年与梁启超在长沙时务学堂畅谈时,谭公子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郎声说道:”中国若不维新变法,外则亡于强虏,内
近代湖南自曾国藩湘军兴盛以来,出现了许多鼎鼎大名如雷贯耳的厉害人物。但若以侠义二字著称者,首推谭嗣同,他集英雄主义、爱国主义于一身,兼具侠义情怀,为人光明磊落,最终为救国救民从容赴死,留下千古绝唱:“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碧血丹心,气贯长虹,为中国近代史抹上了浓重、深厚、绚烂的一笔。当年,他宁死不逃,从容就义于菜市口时年仅33岁。
1898年戊戌,为推行新政,践行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他帕尼亚提尕就,奔走呼号,面对着强过自己十倍百倍的落后旧势力,毫无畏色,寸步不让,用生命谱出一段感天动地的乐章。
当年谭嗣同被害后,断头尸体躺在菜市口整整两天没有人过问。按清制死犯被问斩后,是可以由其亲属朋友殓尸的。而当年谭公子是由于变法失败而断头的,属于造反谋逆,政治风波气象诡异,人人自危。彼年谭父身为巡抚,又在京为官多年,亲友故交很多,加之,谭公子为人豪爽大方,任侠使气,交游极广。但是,在残酷的变革动荡环境下,他们都怕受株连,不敢前去。当时,谭公子的同志也基本远走高飞避难求生去了,可怜一代人杰暴尸刑场,无人问津,令人思之落泪,感慨万千。
而最终挺身而出的,是一个没读过几句书,也没有任何身份地位的,谭公子从前的一个门房仆人冒着杀头的危险替其收尸,并拿出所有积蓄,为其购置上等棺木,又请人将谭公子身首缝合,雇车将灵柩运回谭公子故乡湖南浏阳。此人叫刘凤池,彼年是北京浏阳会馆的看门人,让我们记住一下这个人,历史不应只记录帝王将相,又应给这些心中有大义的草根留下一席之地,因为他做的事,我们大多数自认为有抱负有理想的人并做不到。
出身封建官宦世家,在皇权孔孟的教义下,谭公子本可以走一条科举入世的光明大道,他父亲曾官居湖北巡抚,相当于今天的一个省长,其本人素有才情,家有良田美眷,本来可以过着优裕从容的日子,选择岁月静好也可以,选择风光无限也可以,只要他愿意选择,这些生活方式对他而言只是一道选择题。而他却选择了一条维新革命救国救民的人生道路,当年与梁启超在长沙时务学堂畅谈时,谭公子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郎声说道:”中国若不维新变法,外则亡于强虏,内则亡于奸吏,亡国灭种只在旦夕之间耳。我堂堂炎黄子孙,凛凛七尺男儿,眼见国家处于危难之际,能袖手旁观吗?能只为妻儿苟全一身吗?能不奋发而起,拼死救亡图存吗“。其凛然正气今天读起来都令人荡气回肠,血液沸腾。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当年明知身将陷入大不测的谭公子从容赴死前的表现。1848年八月初六,谭公子、梁启超已知西太后开始动手,囚禁了光绪帝,新政彻底宣告失败。当时,他们二人都完全有逃走的时间和空间,凭借梁启超当时的关系和影响,谭公子完全可以随梁启超一起逃到日本,躲过大劫。梁当即劝谭公子速速逃离。然谭嗣同面不改色,泰然自若,仿佛早已有了准备。他说:”天下事,应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决心,我早已作了打算,以一死殉皇上,殉国家。中国变法从来未有流血者,有之,请自嗣同始!“
梁启超深受感动,紧握嗣同手说:”让我和你一起流血吧!“谭嗣同坚决反对,让梁速返日本公使馆,求助伊腾博文,待来日东山再起。足见谭公子的侠义、磊落情怀,非同一般。
第二天,谭嗣同在浏阳会馆静坐一天,等人来抓。他摹仿父亲手迹,假冒了几封父亲给他的信,信上大骂他不该办新政,并声明脱离父子关系。谭公子知此事必连累老父,借此可以为父亲开脱减轻责任。后将其平生诗文整理装箱,来日本使馆会梁启超最后一面,托梁启超替他妥为保管。梁启超劝其留下,他再度坚辞,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
次日,谭公子被捕入狱,不几日西太后下令处死。
留下一段精诚大义在天地之间。
后康有为为其作挽联:”复生不复生矣,有为安有为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