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被骂(被骂胶剧)
电视剧被骂(被骂胶剧)“飞纸仔”是什么?指的是电影、电视剧都即将开拍,但编剧的剧本都还来不及写。没有关系,作品依旧开拍,编剧边写边传到片场,让演员们当场背稿、对戏。这对于演员来说,是个极难的要求。 现如今的电视剧,基本上拍剧是不愁剧本的。可早在八、九十年代,香港电影圈、电视圈都出现过一种工作模式,那便是“飞纸仔”。
一部好的电视剧,它的必需品是什么?很多人都会回答,是剧本、演员以及制作团队。没有好的剧本,光有好演员,会出现“烂片”的情况。没有好演员,只有好剧本,也容易拍烂。
所以,剧本和演员缺一不可。
现如今的电视剧,基本上拍剧是不愁剧本的。可早在八、九十年代,香港电影圈、电视圈都出现过一种工作模式,那便是“飞纸仔”。
“飞纸仔”是什么?指的是电影、电视剧都即将开拍,但编剧的剧本都还来不及写。没有关系,作品依旧开拍,编剧边写边传到片场,让演员们当场背稿、对戏。这对于演员来说,是个极难的要求。
所以“飞纸仔”在演员眼里看来,是个不小的挑战。
演员没有办法提前拿到剧本,现场拿稿直接背词拍戏,需要很强的专注力与记忆力。这种工作模式,也曾在电视圈“盛行”。
只是曾经的“飞纸仔”模式,到现在已经很少出现了。但现在的港剧,在许多观众眼里看来,并没有太大的追看性,剧本没有能够好抓住观众的好奇心。
港剧没有追看性,最大的原因是“剧本”问题?今天,我们就透过“飞纸仔”和剧本问题,去洞察分析,港剧王国的变化历程。
“飞纸仔”时代
早期的香港电影圈,出现过导演、演员、制作等方面的东西都已准备完毕,但唯独剧本却迟迟没有生产出来的情况,甚至开拍后,编剧当场写也是有可能的。
这样的情况在如今的观众眼里看来,有些“不能接受”,但“飞纸仔”这个模式却创造了很多电影。我们曾经看过的那些口碑好、评分高的电影,在制作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是沿用这个模式。
这不仅考验演员的能力,更考验编剧的能力。
只是这在电视人眼里看来,似乎没有那么简单。早期的港剧圈也沿用过“飞纸仔”模式,虽说编剧“边写边拍”,但有实力、有能力的编剧、监制,总能做出让观众意想不到的东西,甚至能够在里面添加足够的深度。
这种“深度”,让观众在十年前看这部剧,十年后再重温都会有不一样的理解。这,便是编剧在剧中隐藏的东西。
只是,“飞纸仔”对于部分相关电视编剧人员来讲,未必是好事。在制作电视剧若是沿用了“飞纸仔”,短时间赶出来的内容未必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甚至容易出现前、后矛盾的情况。
对于部分实力稍逊的编剧等人而言,若是放一些隐喻较多的东西,在深层次剧集里,更是会让观众很难读懂,没有足够的趣味性。
电影的类别较为繁多,每种类别的电影都适合部分人群,当然,合家欢类电影除外。但在电视剧市场,剧集面向全年龄段人群,较为复杂的内容,容易让观众丢失了追剧的念头,收视率自然会呈现下降之趋。
当电影圈出现了太多干预的时候,“飞纸仔”模式就必然会削弱,甚至被取而代之。电视圈“飞纸仔”过于严重,导致剧情走向太乱,编剧们也被要求,剧本必须要有一定的内容才能开拍。
由此可见,“飞纸仔”于某种程度而言,是有效的,但不能够成为万能的工作模式。
被骂“胶”剧,剧本背锅?
“胶剧”,是指网友批评电视剧制作粗劣的形容词。
近年来,许多部港剧一直被网友指认为“胶剧”。许多电视剧结局,不再像以往大团圆收尾,反而采用了一个反转的结局,让观众猝不及防。但这样的结局,却受到了观众的抨击。
如今的部分编剧、监制,为了让作品有趣起来,强行制造笑点或悬念,为了笑而笑,以至于制造出一些尴尬的点,让观众无所适从。为了制造悬念和拆分CP来制造剧集奇点,观众会吐槽,无可厚非。
对于这类问题,TVB资深老戏骨李国麟则在某采访节目中提到,出现这样的原因不能完全怪编剧,是因为编剧“被迫”写公式化剧情。
在TVB,剧集制作方面监制是权力最大的,再后面则是有编导、编审、助理编导等。如金牌监制梅小青,便是从助理编导做起,经过时间的磨练,才坐到今时今日这个位置。
编审有一位,下面则有一群编剧写内容。一个星期要交两集剧本,六十场戏,如何能够达标?那么编剧等人就只能写一些较为片面,不细致的内容了,公式化剧情孕育而生。
但明眼人,包括演员在拿到剧本的时候,都能够看得出来。角色的描述真实感不足,没有达到能够撬动人心的效果。
在这里,也不能够排除,有些编剧是“后生仔”,年龄生活方面经历、经验不足。每天都在写内容完成任务,哪还有空余的时间去思考观众需要的内容呢?
没有思维创作,东西较为混乱,就会容易让制作呈现出一种“乱套”的情况。
与以往的港剧很不同
除了这样的情况,作为观众的我们,其实还能够发现,现如今的港剧与以往的港剧很不同。
不同之处在于,以往的港剧虽然条件受限,但故事剧情丰富,内容质量能够保持着一定的水准。再加上主要人物和配角,都能够很有戏,即便是配角,也能够有很多“发挥”的地方。这,便有了追看性。
相反观看现如今的港剧,人物剧集娱乐性没有那么充足,配角真的只是“配角”,没有起到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失去了原有的部分功效。
以近年来高收视率、口碑极好的处境剧《爱回家之开心速递》为例。《开心速递》在人物设定上,有一定的主要人物,但配角也有很多发挥的地方,甚至制造出爆款人气角色。再加上剧情有一定的吸引性,观众自然愿意追看,甚至爱不释手。
结尾
所以归根结底,港剧没有追看性,最大的原因除了剧本问题,剧集制作方面也有很大的缺陷。
公式化剧情让观众没有“激情”,达不到观众想要追看的效果。人物设定,让配角成为了“配角”,这一点是让人惋惜的。
想要改变这种现状,还得“停一停,想一想”。毕竟一部好剧,胜过十部“胶剧”。好剧本,不是赶时间就能够打磨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