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没有被拐(不跟陌生人说话)
如果孩子没有被拐(不跟陌生人说话)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不要求助呢?在比如说我们都曾经告诉过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要拨打110,那么110接警和出警的人对于我们来说都是陌生人。还是不要求助?如果要求助,孩子就要跟这些陌生人说话。如果不求助,就浪费了一次可能获救的机会。
假设有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小朋友被坏人拐走了,把他带到了一个偏僻遥远的山村里边,但很幸运呢,这个孩子从坏人手里逃出来了,周围都是一些村民,那这些人对于孩子来说都是陌生人,
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我们是孩子父母亲的话,
我们是希望他想这些村民求助呢,
还是不要求助?
如果要求助,孩子就要跟这些陌生人说话。
如果不求助,就浪费了一次可能获救的机会。
在比如说我们都曾经告诉过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要拨打110,那么110接警和出警的人对于我们来说都是陌生人。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不要求助呢?
通过以上这两个例子,我们就不难看出来:
不要跟陌生人说话这样的自我保护方式其实是有很多弊端的,或者是有很大的漏洞的。这也是我们这篇主要要说明的一个问题。
不要跟陌生人说话,别说孩子就是我们大人都是很难做到的,所以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我们是一个社会性质的人,表达能力和听力都正常的一个人不可能真的做到不跟陌生人话说。
零点公司在国内有一个调查,发现国内是一个典型的熟人社交的社会,针对北上广深圳都做了调查,发现在一个月以内去参加一个陌生人组织的活动的几率在百分之二十以内,也就是绝大部分人会选择较为熟悉的同学、亲戚、或者同事间的聚会,所以我们可以回忆一下我们的童年,基本上也是在不要跟陌生人说话这样的教育中成长起来的。所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国内是一个熟人社交的社会。对于陌生人有一种天然的排斥和拒绝。同时这家公司还进行了一项调查,一个人的成就跟他与人交流和陌生人沟通表达成正比例的,所以说不跟陌生人说哈是一个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模式。就是因为怕陌生人会伤害孩子我们就用一个简单粗暴的方式,一刀切的把陌生人全部排斥在外面。这集相当于建立了一个马其顿防线一样,建立了一个看似完美的堡垒,我们把孩子关在家里不让她跟陌生人进行任何接触,实际上我们牺牲的是什么,是孩子们的探索欲和阻碍了社会性的发展以及孩子们长大以后多会表现出来的不善言辞,胆小畏缩和缺乏合作并且缺乏沟通的情况,这个是非常不利于孩子今后的成长和发展的。
最近我们也看到很多家长转发英国的儿童安全教育的十大宣言,这个其中也有一项叫不跟陌生人说话,但其实原版的英国儿童安全十大宣言,它的一句话叫做:Say not stranger ,翻译过来应该是和陌生人说不。学会教孩子跟陌生人说不,是一种行为模式,但不要跟陌生人说话反映的是家长的要求,一种命令方式。
那在跟陌生人沟通的方式上,我们究竟该教孩子如何保护自己呢?与其教一个孩子根本做不到的不跟陌生人,不如教孩子如何跟陌生人交流。我们不要去回避问题,而要学会对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如果有陌生人向孩子提出一些要求。帮他打电话,带路,找东西等等这些,孩子都是应该拒绝的,为什么呢?因为一个正常的成年人是不太可能向一个孩子去提要求的。有可能的是:看到一个孩子在做危险的事情,去禁止他做什么。有可能会说不要做什么,但不可能说你帮我做什么,你帮我做什么。
所以当一个陌生人向孩子提很多要求的时候这种陌生人是要引起我们的警惕的。我们要教孩子的是去拒绝陌生人对你的要求。
跟陌生人的交流要保持一个礼仪性的距离,其实也叫做安全距离,一臂之外的安全距离,这样呢容易给陌生人一个这个孩子有安全意识,有距离意识有自我保护意识的。这样对于一些陌生人而言也可以有一个评估,这个孩子不太好去骗或者不太好去哄,会去放弃,这是安全距离地保持。
孩子跟陌生人的的交流内容仅限于一些礼貌性的问题,问好,问候,没有过度的关于个人信息,其他尤其是家庭方面信息的交流。
这样做的好处,有利于孩子社交的发展,最大限度降低可能发生的风险,同时也可以提高孩子自己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我们教孩子的应该是你能怎么做,而不是你不能做什么。所以这主动式的教育替代之前被动式的教育。
这里分享三个提醒:
1.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式的安全教育是片面的
2.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看似是一种安全教育,其实他剥夺了孩子的探索欲
3.与其教孩子不跟陌生呢个人你说哈,不如教孩子如何拒绝陌生人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