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感谢三年援疆路一生援疆情(他用仁心仁术诠释)

感谢三年援疆路一生援疆情(他用仁心仁术诠释)一次援疆路,一生援疆情,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是刘加军从医生涯的一段精彩剪影。三十多年来,凭借对医术的努力钻研,刘加军成为国内血液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凭借对医德的不懈坚守,他在自己的从医之路上写就一个个令人感佩的故事。2011年—2013年,刘加军教授作为广东省援疆干部来到新疆喀什,执行援疆任务,担任喀地一院血液科负责人,全面负责新组建血液科的日常工作。3年间,从科室规章制度建设、临床工作规范化、人才队伍建设、科研和实验室建设等多方面着手,刘加军克服重重困难,凭借自己过硬的专业能力,独立设置血液科,填补了当地的空白。2013年,在结束援疆回到广州之后,刘加军开始用另外一种方式延续着援疆:平时经常与喀地一院保持电话、视频沟通,几乎每年都会亲自去喀地一院血液科指导工作。刘加军,中山大学血液病研究所、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后,研究生及留学生导师。欧洲肿瘤学协会抗癌分

感谢三年援疆路一生援疆情(他用仁心仁术诠释)(1)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丨刘龙飞

通讯员 | 周晋安 叶张翔

专家简介

刘加军,中山大学血液病研究所、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后,研究生及留学生导师。欧洲肿瘤学协会抗癌分会会员,广东省血液学会会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会员,广州市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近几个月来,对中山大学附属三院(以下简称中山三院)血液科主任医生刘加军教授来说,度过了一段紧张而充实的“战疫”时间。在他承担的多项“战疫”任务中,有一项工作尤为特别: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对远在数千里之外的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喀地一院)血液科进行工作指导。

感谢三年援疆路一生援疆情(他用仁心仁术诠释)(2)

“作为一名援疆‘老兵’,在他们需要我的时候,我必须承担起责任。”刘加军说。

2011年—2013年,刘加军教授作为广东省援疆干部来到新疆喀什,执行援疆任务,担任喀地一院血液科负责人,全面负责新组建血液科的日常工作。3年间,从科室规章制度建设、临床工作规范化、人才队伍建设、科研和实验室建设等多方面着手,刘加军克服重重困难,凭借自己过硬的专业能力,独立设置血液科,填补了当地的空白。2013年,在结束援疆回到广州之后,刘加军开始用另外一种方式延续着援疆:平时经常与喀地一院保持电话、视频沟通,几乎每年都会亲自去喀地一院血液科指导工作。

感谢三年援疆路一生援疆情(他用仁心仁术诠释)(3)

一次援疆路,一生援疆情,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是刘加军从医生涯的一段精彩剪影。三十多年来,凭借对医术的努力钻研,刘加军成为国内血液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凭借对医德的不懈坚守,他在自己的从医之路上写就一个个令人感佩的故事。

学医最重要的就是坚持

走进中山三院刘加军教授的办公室,整齐、干净的办公桌,装满一本本大部头书籍的书柜,让人印象深刻。

刘加军,中山大学血液病研究所、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后,研究生及留学生导师。多年来从事白血病细胞凋亡信号转导机制及血液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研究,对各种贫血、出血性疾病及白血病有熟练的诊治能力。

感谢三年援疆路一生援疆情(他用仁心仁术诠释)(4)

“学医是一段不容易的经历,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刘加军介绍,1980年代,自己在高考之后,选择报考了医学专业。从那时起,他就将当一个好医生作为了一生的事业追求。

提及求学往事,那些难度很大的课程内容,日常学习中的酸甜苦辣甚至老师的一言一行,刘加军都能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医学理论课的学习复杂而琐碎,面对堆积如山的课本、数之不尽的考试,学医的旅途漫长而艰苦,刘加军凭借着坚持不懈的精神成为医学院中的佼佼者。

刘加军介绍,血液病是一种常见性、多发性的疾病,但一直以来对血液病的研究却存在不足,直到上个世纪末,很多医院甚至都还没有建立血液科,导致血液系统疾病的疗效不足,而与此同时,血液病的常见疾病如白血病等的发病率却一直在提高,这让血液科成为一个新兴学科,需要加强对未知的探索,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选择了将血液科作为自己的研究领域。

自从踏上临床岗位以来,刘加军从没有停止过积累和学习,他从基础做起,踏踏实实为病人看病,切切真真为病人着想,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血液科医生。2006年,刘加军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学者。

感谢三年援疆路一生援疆情(他用仁心仁术诠释)(5)

填补喀什地区血液科空白

2011年3月,为了响应党中央、国务院援疆的号召,刘加军赴新疆喀地一院执行援疆任务。“当时的要求就是去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帮助建设血液科,因为需要从零开始,而我的条件比较符合,我当时觉得必须要自己过去才行。”刘加军说,自己在没有提前通知家人的情况下,就报名参加了援疆的队伍,成为了这支援疆队伍中年龄最大的医生。“我爱人知道后,整整哭了一夜。我也没有告诉我的父母,怕他们担心,在新疆的时候我也一直用广州的号码和他们联系。”

来到新疆之后,刘加军被受援单位任命为血液科负责人。他回忆,当时的喀地一院血液科只有一名汉族的医生,5张床位,还有两名刚刚调去血液科的维吾尔族医生。“因为医疗条件太差,很多喀什的血液病人必须去乌鲁木齐看血液疾病,但是喀什到乌鲁木齐距离有一千多公里,很多病人实际上并没有条件得到治疗。”

感谢三年援疆路一生援疆情(他用仁心仁术诠释)(6)

感谢三年援疆路一生援疆情(他用仁心仁术诠释)(7)

刘加军赴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帮助建设血液科

为了提高血液科业务水平,刘加军为全科室医生和护士制订了详细的学习计划,经常利用晚上时间给科室的医生上课,把自己潜心总结出来的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科里的医生。为了更好地帮助新疆地区卫生系统的广大民族医生了解学习血液病,在援疆期间他主持编著了维汉双语的《简明血液病学》,这是全国唯一的一套维汉双语的简明血液病学教材。

感谢三年援疆路一生援疆情(他用仁心仁术诠释)(8)

2012年,在喀地一院顺利完成一年半援疆工作、按照计划可以回到广州的刘加军,却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大吃一惊的决定——他要留在新疆,再干一年半。“第一批援疆工作结束的时候,科室的建设正处在关键时期,发展势头正好,我如果走了,我怕它的发展会停下来。这对病人,对医院都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刘加军回忆,当同行的伙伴都收拾好行李,踏上回家的路,他还是一如既往地穿上白大褂,走进那个他一手办起来的科室。

援疆三年间,刘加军克服重重困难,在他的努力下,喀地一院血液科逐渐成长,从一个只有1名医生,5张床位的新建科室,变成一个有12名医生,60张床位、配备医教研梯队的大科室。2014年,刘加军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自治区党委评为广东省第七批优秀援疆干部,荣立援疆二等功。

医德医术成为他心中最伟大的坚持

“医身心,治病患,时光荏苒三十年。疾未央,医道漫,坎坎坷坷如尘烟。听诊器,手术钳,医术医德刻心田。医教研,莫等闲,且盼来日谱新篇。”这是刘加军写的一首评价自己的诗,“医术医德刻心田”正是这位从医三十余载的医者心中最伟大的坚持。

无论是在遥远的南疆喀什,还是在中山三院,刘加军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用实际行动阐释着“不忘初心、医者仁心”的真谛。

对刘加军来说,援疆是一种经历,也是他对医生的爱心和责任心的实践。援疆期间,刘加军全身心扑在工作上,为了随时掌握病人病情,他每天都不离开科室,饿了啃干馕,困了就在值班室床上躺一躺。援疆结束后,他坚持与当地保持联系,不仅平时指导,每年还过去亲自指导,在他的关心下,喀地一院血液科医疗水平不断提升。

刘加军生活节俭,可每当病人经济有困难时,他就毫不犹豫地尽自己所能给予帮助。大家都记不清他到底帮助过多少个病人,代垫了多少钱。可是,大家都能感受到他对患者那颗赤诚的心。一位来自四川的民工,因血小板缺少性紫癜四处求医未果,慕名找到刘加军教授。因为治疗费用昂贵,他很快花光了积蓄。刘加军得知后,将自己当月补助的两千元,悉数捐给了患者,并且号召科室同事一起为病人排忧解难。经过近半个月的精心治疗,病人的病情有了很大的好转,但出院时,他却连回家的路费都无力支付。刘加军主动掏出600元塞给这位民工兄弟。

感谢三年援疆路一生援疆情(他用仁心仁术诠释)(9)

“你的医术好,才会有病人信任你,来找你看病。倘若你没有医德,你对病人冷漠,把病人分等次,那你也不能成为一个好的医生。你上上心,就能挽救一条生命,你稍微疏忽,一个病人可能就永远拉不回来了。”刘加军说,医学不仅是救死扶伤、挽救生命的科学,医学更是人学。一个好医生,需具备较强的同理心。“病人有什么困难时,自己力所能及地帮助一点。对病人来说,换回的可能就是生命。

统筹丨刘树强

策划丨刘龙飞 钟卓坚

视界主创团队丨钟卓坚 陈海燕 卢志科 卢晓锋

摄像 | 钟卓坚 卢志科

后期 | 卢晓锋

栏目包装丨陈春霖

本文责编丨刘树强 王宏旺

编辑丨陈海燕 莫群 夏梦

校对丨华成民

来源丨南方杂志微信公众号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