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式太极内功修炼方法(吴家何以奉宋杨)
吴式太极内功修炼方法(吴家何以奉宋杨)许禹生的弟子王新午叙说了后面的故事。他看到其他人柔化对付不了宋,他一搭手就是硬的,双手掌死死压在宋的双臂之上。孰不知,这恰对了宋书铭的胃口,眼看纪要把宋压垮,纪猛一用力,打算把宋击翻在地,就听“嘭”地一声,纪就似断了线的风筝,倒飞出去,跌倒在地。【1】关于许禹生等人与宋书铭具体的交手过程,吴氏太极拳名家吴图南描写得更为详细。宋书铭应大家的请求,表演了“三世七”太极拳,和现在的太极拳大同小异,没什么使人意外的。接着许禹生与宋书铭表演了推手。只见:一搭手,许就不自在,处处受制,歪歪扭扭,不能自持。大家看,宋推手的路子不同,一般人推手,都喜欢用两只手掌压住对方双臂,宋则不同,两手臂专在对方双掌之下,用手背和胳膊外侧与人接触。他们表演完毕,其他人多有不服气的表现。因为,这一行人都是当时京师太极拳之翘首。然而,一搭手,不得了,竟然都和许禹生差不多,没有一个人是宋书铭的对手。其中最惨的要算纪子修了,纪
文/李通国
吴氏太极拳传人中吴图南—于志钧一脉,对宋书铭的“三世七”念念不忘,其崇拜之心,路人皆知;但吴家人似乎更应该而且也的确更感恩杨家。
吴鉴泉单鞭
捧“三世七”源于那场太极拳经典对决的故事。
一、吴家太极和宋氏“三世七”1那场太极拳大战关于许禹生等人与宋书铭具体的交手过程,吴氏太极拳名家吴图南描写得更为详细。
宋书铭应大家的请求,表演了“三世七”太极拳,和现在的太极拳大同小异,没什么使人意外的。接着许禹生与宋书铭表演了推手。只见:一搭手,许就不自在,处处受制,歪歪扭扭,不能自持。大家看,宋推手的路子不同,一般人推手,都喜欢用两只手掌压住对方双臂,宋则不同,两手臂专在对方双掌之下,用手背和胳膊外侧与人接触。
他们表演完毕,其他人多有不服气的表现。因为,这一行人都是当时京师太极拳之翘首。然而,一搭手,不得了,竟然都和许禹生差不多,没有一个人是宋书铭的对手。其中最惨的要算纪子修了,纪早先是练岳家散手的,很硬梆,后来从凌山学太极拳,凌山是杨禄禅的徒弟,以刚发著称,所以,纪子修就刚上加硬。
他看到其他人柔化对付不了宋,他一搭手就是硬的,双手掌死死压在宋的双臂之上。孰不知,这恰对了宋书铭的胃口,眼看纪要把宋压垮,纪猛一用力,打算把宋击翻在地,就听“嘭”地一声,纪就似断了线的风筝,倒飞出去,跌倒在地。【1】
许禹生的弟子王新午叙说了后面的故事。
此后,除纪子修拒绝宋书铭“不许传人”的戒律约束,独自退出外,许禹生、吴鉴泉、刘恩绶、刘彩臣、姜殿臣等俱师从宋书铭学练“三世七”。【2】
于志钧“三世七”单鞭
吴图南说,吴鉴泉拜师宋书铭为师学习宋氏太极功时,与宋氏有约定,所教招式,秘不传人。所以,吴鉴泉在学习宋家功夫后采取了一个智慧的办法,把宋氏太极功巧妙地融入到父亲传授的杨家太极拳中,从而产生了“吴家太极拳”。
吴图南不赞成使用“吴式或吴氏太极拳”这样的称谓,他认为,三世七太极拳,有许多根本的东西,除鉴泉公和刘恩绶、刘彩臣前辈的传系之外,是不知道的。
也许他要向世人表明,吴家拳系有秘密招数,当然还有宋氏所传的不为人知的招数。
如果所言是真,于志钧所演练的是密不示人的三世七太极拳,那么,从现在流行于世的吴鉴泉传授的吴式太极拳拳架看,其拳式名称、拳姿定式、拳势要求,与于志钧演练的宋氏所传“三世七”架势比对,明显有宋家拳痕迹。
这样看来,吴家应该与宋氏更近,距离杨氏更远。
杨澄甫早年单鞭
2于志钧说宋杨之别于志钧用让今人匪夷所思的方式解释宋氏功夫和杨氏功夫的存在本质区别。
他说,宋氏太极拳是先天拳,是导引术,是大周天法,气循行于外,与大自然相接,故称“应物自然”。
杨氏太极拳,属于后天法,为小周天,气循行于内,非常注意腰的地位,而宋氏却没有给腰那么重要的地位,它把最为重要的位置赋予了天地,“我赖天地以存身,天地赖我以存局”。
杨氏注重虚实,宋氏注重开合。一开一合为一混沌;虚实不清,触摸不定,故曰“先天逆运,浑噩一身,回归混沌”。
宋氏打六阳经,即手三阳经和足三阳经,六阳经循行于人体外侧,与天地相连。人身毛孔也遍布于人体外侧,神经密集,触觉及敏感,故曰“混元一气感斯通”“全体发之于毛”。这是宋氏的具体练习方法,吴氏不传之密。【3】
这样说来,宋氏太极拳与杨氏太极拳的差异不是在技击特色的不同而是练法的不同,甚至于哲学思想的差异。这些浑然于内的差别是否真如吴图南所言,要太极拳爱好者在习练太极拳中自己悉心体验中去验证了。
这难道是宋书铭“能打”的秘密?可是这一切与“能打”也扯不上任何干系。想必,像我一样的读者心中自然还是有疑问的。
吴鉴泉认识宋书铭源于推手较技,他在推手中败北,他最想最愿意研究的可能是宋氏的推手方式,而不一定是虚无缥缈的练功大法,当然,如果练习这些大法可以战胜对手的话,吴鉴泉也是愿意尝试的。
于志钧的解释固然能够说明,吴家太极与杨家太极练法表现在外在形式的不同,但是吴家太极拳最初的形成却是源于个人技击技巧与杨家的差异,而并非外在形式。
吴家感恩杨家,当然是因为先祖全佑拜师杨露禅成为入室弟子。从技击技术角度分析,两家技术有师承,是同样遵守太极拳原理的继承上的创新,他们有天然的关系。
杨澄甫晚年单鞭
二、吴家与杨家技击我们从技击方式看看杨氏太极拳和吴式太极拳来自同一太极拳原理下所形成的技击特色。
1吴杨体系的技击方法杨氏太极拳和吴式太极拳都是在遵循太极拳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用自己独到的方式实现了“引进落空”的技巧。
杨家和吴家对于同样的技术动作,如:揽雀尾、单鞭、搂膝拗步、白鹤亮翅等,在两家各自的技术体系中,它们的技法是一致的。
杨氏太极拳中如封似闭是其代表动作,尤其“闭”的手法更具代表性。“闭”的手法是一个向前发放的动作,两手开掌指向前方,杨氏太极拳的各种招式都是以这样的方式归结到这个动作中。揽雀尾中的“挤”两手合臂指向前方,“按”两手开掌指向前方;白鹤亮翅,两手一上一下开掌指向前方等等所有招式都有一个指向前方的动作。
吴家的偏转,则是以白鹤亮翅为代表,它有一个体转的过程,其他动作都要归结到“体转”的方法上。【4】
吴鉴泉搂膝拗步
2吴杨方法上的差异而同样一个动作,在架式结构、用力方法、运用技巧上,杨家与吴家有显著的差别。
杨氏太极拳擅长拔跟、掷放,各个技术动作,揽雀尾、单鞭、搂膝拗步、白鹤亮翅等在战术行动中,要把它的技法效果转移到拔跟、掷放上去。如白鹤亮翅,前一半用轴劲,令对方扑空,后一半是提引发放,这就是常说的“化一半,打一半”。
吴式太极拳擅长偏转,则是通过轴转的方式实现技术的转移。至于揽雀尾、单鞭、搂膝拗步、白鹤亮翅等技术动作名称一样,顺序一样,外形的表现形式却有显著的差别,这个差别都是因为技法转移的方法不同造成的。
所以,彼时太极拳训练是从技击着手的,成熟的技击方式直接影响到拳术招式。吴家太极拳虽然师承杨家太极拳,也因为技击方式的变异造成了杨家、吴家动作名称一样方法迥然不同的结果。
吴家与杨家是实实在在的交往。
至于吴图南所说的神秘大法,从技术产生的本质上实在是暂时看不出蛛丝马迹,期待太极拳爱好者能够从中分析出端倪以证明不是虚妄之说。
杨澄甫搂膝拗步
三、吴鉴泉重塑吴家太极吴鉴泉遇到宋书铭推手受挫后,拜宋书铭为师悉心研习了宋氏太极功。
不过,吴鉴泉并非全盘接受宋氏功夫而放弃自家从杨家习来的技击本领,受过系统技击训练的武者自然明白这个道理。不明白的是后世以讹传讹的人,他们常常认为习武就是习拳架。技击技能的本身无所谓放弃,吴鉴泉通过向宋书铭学习发现自己的优点,重新塑造适合自己的推手技巧。
他又是如何做的呢?
推手技击时接触点不能用力,后手用力的方法就是吴家的推手技巧,对其父全佑的推手技巧补充完善的结果,从力学上分析这种推手的原理就是承劲与轴转。
这种方式使得自己身体的转动像一扇打开的门,这时对方的身体重心会向我闪开的一面偏移,并朝这一面倾跌,可以称之为偏转。
运用偏转技法时,支撑点的劲力要源源不断地向接触点输送,以保证轴线与旋转力在动态过程中保持稳定,使偏转的力量持续作用到对方的身体上,加大动力的效果。在对方身体发生偏移时,若能够上牵引、下压等动作,将会有更好的技术效果。
吴家太极拳擅长“旋转轴滚”【5】的方法化劲,常常用翘板比喻太极拳技术,翘板与开门都是运用了轴转的原理和方法,技术上有近似之处。
或许他们用翘板的原理改造杨家技术,学习宋氏太极功,融会贯通,最终形成了吴家太极拳技术。
吴鉴泉等继承全佑的杨家所传太极拳以柔化见长,他们在改造、衍变中自成一家。
杨澄甫搂膝拗步用法演示
四、结语我们放下对宋书铭过分炫耀和美化,拨开历史留下的雾障,或许可以这样看待吴家太极拳与杨家、宋家的关系。
吴家太极拳奉宋杨,是因为它与二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他们的传承和启迪也就没有吴家太极拳。
吴家太极是对太极拳技击本质的汲取中形成的自家技击风格,也有对宋氏演练技巧和功法的继承。
这一切都离不开全佑与其子吴鉴泉两代人的努力,他们对功夫的追求是出自于本心的赤诚,他们都是值得尊敬的人。
注释:
【1】见吴图南、马友青.太极拳之研究.香港商务出版社1984注解中的记述。
【2】王新午.太极拳阐宗.太原:山西科技出版社2006.
【3】于志钧.吴图南太极拳精粹.当代中国出版社2013.P:119
【4】田金龙. 太极拳技术原型的提炼与推手技术体系的构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11)
【5】李秉慈,杨禹廷太极拳系列秘要集锦.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1990.P: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