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抗倭经典战例(他中年习武成戚继光师傅)
戚继光抗倭经典战例(他中年习武成戚继光师傅)唐顺之是一位全才,除了和其他儒生一样钻研《六经》等,他还研学了射学、算学、天文律历、山川地志、兵法战阵以及兵家小技等等,而且都有很深的造诣,著有《勾股弧矢论略》《勾股六论》,还善于珠算,是明代打算盘的第一人。官场失意并没有击垮唐顺之,作为王阳明心学的第三代传人,唐顺之回到常州,搬到荒无人烟的偏僻处,闭门谢客,独自一人潜心研究。按照惯例,只有头几名的试卷可以得到皇帝的御批,但唐顺之的试卷由于答得太好,所以即使被杨一清放到了二甲中,仍得到嘉靖皇帝的青睐,御批为“条论精详殆尽”。主考官礼部尚书张璁很赏识唐顺之,想将他提拔到翰林院为官,归于自己翼下,但唐顺之仍旧谢绝,惹得张璁也很扫兴。在官场中,唐顺之是一个刺头,他刚正不阿,不畏权贵,廉洁奉公,与其他同僚格格不入,因而遭到排挤。后来,张璁找到机会,竟让唐顺之回乡并永不录用。后来世宗让唐顺之官复原职,但不久后唐顺之又因劝嘉靖忧心国事而被削籍。
曾有人说明朝无贤士,但实际上,在明朝的数百年历史中,诞生了无数的能臣良将,即便是明朝末年的崇祯时期,亦是能人辈出。
唐顺之,这个名字并不算出名,但在明朝的历史上,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唐顺之是一位天才,在文学领域,他与徐渭、唐伯虎等人并驾齐驱;在军事领域,他中年习武,却臻至武学大师,连戚继光的枪法都是他教的。这样的人,千年难出一个。
天才的性格往往骄傲,唐顺之也不例外,在会试中,内阁大学士杨一清很赏识唐顺之,准备录取他为殿试第一。旁人梦寐以求的机遇摆在唐顺之面前,他却不屑一顾,接连五次拒绝杨一清。
按照惯例,只有头几名的试卷可以得到皇帝的御批,但唐顺之的试卷由于答得太好,所以即使被杨一清放到了二甲中,仍得到嘉靖皇帝的青睐,御批为“条论精详殆尽”。
主考官礼部尚书张璁很赏识唐顺之,想将他提拔到翰林院为官,归于自己翼下,但唐顺之仍旧谢绝,惹得张璁也很扫兴。
在官场中,唐顺之是一个刺头,他刚正不阿,不畏权贵,廉洁奉公,与其他同僚格格不入,因而遭到排挤。后来,张璁找到机会,竟让唐顺之回乡并永不录用。后来世宗让唐顺之官复原职,但不久后唐顺之又因劝嘉靖忧心国事而被削籍。
官场失意并没有击垮唐顺之,作为王阳明心学的第三代传人,唐顺之回到常州,搬到荒无人烟的偏僻处,闭门谢客,独自一人潜心研究。
唐顺之是一位全才,除了和其他儒生一样钻研《六经》等,他还研学了射学、算学、天文律历、山川地志、兵法战阵以及兵家小技等等,而且都有很深的造诣,著有《勾股弧矢论略》《勾股六论》,还善于珠算,是明代打算盘的第一人。
唐顺之早年时并未习武,当他回乡看到倭寇侵扰家乡,残杀百姓后,他深感无力,遂向河南人杨松学习枪法。一般来说武学大师都是少年习武,有数十年的基础,半路出家很少能有成功的,但杨顺在不仅是一位文学天才,还是一位习武天才,他三十六岁习武,却成了嘉靖一朝的枪术头号大师,与俞大猷的棍法并称为“唐枪俞棍”。
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记录自己曾向唐顺之学习枪法,并深感唐顺之枪法之精妙。
如果只是武艺高强就算了,夸张的是,唐顺之还是一位军事大家。唐顺之的军事思想几乎囊括抗倭的所有方面,在其所著的《筹海图编》中,唐顺之提出要“定庙谟”、 “实军伍”、“精教练”、“足兵饷”、“收图籍”、“鼓军气”、“公赏罚”、“御海洋”、“固海岸”、“散贼党”、“严城守”、 “降宣谕”、“用间谍”、“通贡道”、“开户市等等,堪称抗倭的百科全书。
而且,唐顺之还研究了具体的战术和阵法,他所著的《武编》中记载了大量的战法,其中的“鸳鸯伍”让戚继光大为震撼,他灵光一动,将其改良为“鸳鸯阵“。戚家军凭借鸳鸯阵在抗倭中杀敌无数,让倭寇闻风丧胆。
所以,唐顺之不仅是戚继光的师傅,戚家军的枪术教头,还是所有抗倭军队的战术指导。
正因为唐顺之有这样的大才,所以朝廷中还是有不少人很看重他的,这其中就有负责抗倭、提督江浙军务的赵文华。赵文华与唐顺之是同年的进士,他很了解唐顺之的才能,所以一到江南就拜访他向他讨教抗倭的计策,并请唐顺之出山。
唐顺之对抗倭计策知无不言,但却拒绝赵光华的邀请,因为赵光华是严嵩的爪牙,他不愿依附于严党。
可是赵光华对唐顺之十分器重,为了逼他出山,他将事情告知严嵩,并让严嵩来给唐顺之下最后通牒。
在威逼下,唐顺之拜访罗洪先,罗洪先一句你的身体属于大明,让唐顺之毅然决定出山抗倭。
唐顺之不仅以军事思想指导军队,还亲自上阵抗倭杀敌。一到浙江,唐顺之便亲自下海视察,并将险要会哨绘制成图,以备作战。
以往明军水战不利,只敢被动防守,以至于倭寇横行,屠杀了大量江浙百姓。唐顺之上任后,提出要在海上抗倭,以免百姓之灾,他主动出击位于三沙的倭寇大本营,一战击沉倭寇贼船三十余艘。这一战让唐顺之名扬海外,时人称“自苏松用兵以来,未有此捷也”。(《荆川唐公行状》)
此后,唐顺之转战多地,杀敌无数,将倭寇打得闻风丧胆,嘉靖一朝倭寇横行的局面大为改观。
然而,当时唐顺之年事已高,长时间的海战让他染上重疾,身体每况愈下,唐顺之不顾身体有恙,坚持率兵抗倭。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三月,唐顺之视察海情,病情复发,他召集众将,安排身后事,其中没有一句话是关于家事的。
四月,唐顺之病危,他拖着病重的身体乘舟泛海,并对诸位将领说:“我生平只希望三种死法,要么死在战场上,要么被敌人俘获,为朝廷尽忠而死,要么死在海上。今日能死在这里,死而无憾了”
唐顺之命军士取好座椅,自己坐在上面,整理好衣服,端坐而逝。
由于唐顺之是赵光华推荐启用的,而赵光华又是严嵩爪牙,所以世人都认为唐顺之为严党一派,于自己德行节操有亏。然而这些空谈节操的清流们却忘了,真正为天下,为苍生的,是死在海上的唐顺之,而不是整日里坐在高门大院里玄谈的他们。
参考资料:
《荆川唐公行状》
《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