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白沙古井的由来和红色记忆(白沙古井的由来和红色记忆)

白沙古井的由来和红色记忆(白沙古井的由来和红色记忆)白沙姑娘面上却像没事一样,笑盈盈地招呼黑汉子坐下,问他要不要吃面。黑汉子见姑娘这般和气,还以为是怕他,便点点头,美滋滋地坐了下来。不一会,白沙姑娘端上来一碗香喷喷的面条,黑汉子便大口大口往肚里吞。几天以后,从外乡来了一位名叫白沙的姑娘,到这里租下了一间房子,开起了一个小铺面。黑龙听说有个漂亮姑娘开了个面铺,就变成一个黑汉子来了。一进面铺,他干咳一声。白沙姑娘闻声从里屋出来。黑汉子一见,果然是一个美妙女子,顿时像喝醉了酒,朝着白沙姑娘扑了过去。姑娘轻盈地一闪腰身,让他扑了个空。1、故事传说传说很久以前,这里并没有山,也没有井。那时,当地的人吃水、用水全靠一口水塘。后来,不知从哪里飞来一条黑龙,落到塘里,成天在里面滚呀、翻呀,把一口塘水搅得像锅泥浆,人、畜喝了常常闹病。有天早晨,一位老农下地劳动,路过水塘,见塘边躺着一只紧闭双眼的丹顶白鹤。老农想,这只白鹤一定是喝了塘里的水,中毒了。连忙把它捧

文/曾英

长沙南门城外有一座小山,叫回龙山,山下有一口井,叫白沙井。周围十里八里,甚至大老远的老百姓都爱来这里打水喝。

白沙井附近的白沙井街、白沙街、白沙巷、白沙里、白沙岭、白沙游路、白沙路都因之得名。长沙有名的白沙液酒,就是用这井水酿制的。著名的白沙烟及其广告词“鹤舞白沙,我心飞翔”,也都是因白沙井的传说得名并流传。

白沙古井的由来和红色记忆(白沙古井的由来和红色记忆)(1)

白沙古井的由来和红色记忆(白沙古井的由来和红色记忆)(2)

白沙古井的由来

1、故事传说

传说很久以前,这里并没有山,也没有井。那时,当地的人吃水、用水全靠一口水塘。后来,不知从哪里飞来一条黑龙,落到塘里,成天在里面滚呀、翻呀,把一口塘水搅得像锅泥浆,人、畜喝了常常闹病。

有天早晨,一位老农下地劳动,路过水塘,见塘边躺着一只紧闭双眼的丹顶白鹤。老农想,这只白鹤一定是喝了塘里的水,中毒了。连忙把它捧回家,采些草药熬好汤,一匙一匙地喂进它的嘴里。不一会,白鹤苏醒过来,对着农夫点点头。然后展展翅膀,围着老农转了一圈,飞走了。

几天以后,从外乡来了一位名叫白沙的姑娘,到这里租下了一间房子,开起了一个小铺面。黑龙听说有个漂亮姑娘开了个面铺,就变成一个黑汉子来了。一进面铺,他干咳一声。白沙姑娘闻声从里屋出来。黑汉子一见,果然是一个美妙女子,顿时像喝醉了酒,朝着白沙姑娘扑了过去。姑娘轻盈地一闪腰身,让他扑了个空。

白沙姑娘面上却像没事一样,笑盈盈地招呼黑汉子坐下,问他要不要吃面。黑汉子见姑娘这般和气,还以为是怕他,便点点头,美滋滋地坐了下来。不一会,白沙姑娘端上来一碗香喷喷的面条,黑汉子便大口大口往肚里吞。

这时,白沙姑娘不慌不忙地拿起掸尘朝面碗前一扬,只听见哗啦啦一片响,面条顿时变成了一串铁链,牵住了黑汉子的肚肠。接着白沙姑娘把筷子穿过链环,往地上一插,变成一根粗长的铁棒,锁住了黑龙。

黑龙知道上当了,大吼一声,身子一抖,现了原形挣扎起来,刹那间搅得飞沙走石,天昏地暗。这时,只见一只耀眼的丹顶白鹤腾空而起,接着有一座小山从天而降,不偏不倚地压住了盘蜷挣扎着的龙身。白鹤又飞下来勒令黑龙吐清水,黑龙不愿意,白鹤的尖嘴就向它头上啄去。黑龙痛得嗷嗷直叫,只好不断地吐出清水来。

乡亲们见到这奇事,十分惊异。后来又欢呼着去寻找白鹤和白沙姑娘。找了半天,白鹤和白沙姑娘没有找着,却看见小山脚下,出现了一口水井,不断涌出清水。一尝,又甜又凉。这口井,后来就叫做白沙井。

白沙古井的由来和红色记忆(白沙古井的由来和红色记忆)(3)

白沙古井公园内雕塑

2、民间考证

在长沙民间还有一种传说认为白沙井是荫龙泉,是长沙城的上水口。水管财,又喻文,是财源,是文脉。财源滚滚,文思泉涌。

清代学者张九思还在他的《白沙泉记》中记录有当地老人的说法。说白沙井水是随山脉而来,来得很远,远到千里之外的江西袁州府(今宜春、新余和萍乡等地)。传说一代传一代,说是白沙井通江西,井水是从江西那边流过来的。如果我们下得井去,沿着水源就能走到江西的宜春。

其实这个传说的背后原来隐藏着一段大历史,这就是明清两朝先后推行的“江西填湖广”的移民史实。明清两朝初始时期,因战争破坏,长沙大地上人口亡逸,统治者只得采用非常手段,从邻省(主要是江西)移民长沙。

当时的移民安置办法是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以“插标占地”的方式,即哪家看上了哪块地,就插上标签予以标识。如杨家看上了这块地,就在这块地上插上杨家的标签。如果是田地,就会被标明杨家的田地,久之,就形成杨家田地名。

白沙井就正好位于回龙山下旧时的杨家田。江西移民来的杨姓人家,开拓了杨家田,开凿了白沙井,杨家的先人为告诉后人不要忘记自己来自哪里,就以白沙井的水脉喻杨家田人的族脉,告诉他们:杨家田的人和白沙井的水,都来自江西宜春。

2014年,江西宜春宣传文化考察团特意来到白沙井,听到白沙井的历史讲述后非常激动,并说“杨姓”至今都是宜春最大的姓氏,许多杨姓人家的祠堂和族谱上,都有他们的先人迁移湖南、迁移长沙的记载。[1]

3、历史记载

白沙古井始凿于何时,已无法考证出来。明以前的长沙地方史志俱已散佚,所剩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刊印的《长沙府志》记载:

"白沙井,县(指善化县)东南二里,井仅尺许,清香甘美,通城官员汲之不绝,长沙第一泉。"

可见在明朝时白沙井已大大地有名了。

清康熙年间岳麓书院讲席旷敏本的《白沙井记》曰:

“时炎夏,近井居民净夕舀之,贮以巨缸,平日担入城,担可得钱七八。”

清乾隆皇帝在《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记》中将白沙井与北京玉泉、塞上伊逊水、济南珍珠泉、扬子江金山泉、无锡惠山泉、杭州虎跑泉一道御定为全国七大名泉。

清光绪《善化县志》亦有记载:

“白沙井,旧建亭,为游息品赏之处。亭废,建石坊一座,右题玉醴流甘,左题星泉溥润。巡抚觉罗敦福有记,勒石南沙井、老龙井,涓流不竭,清冽次之。”

也有人依据古星像说,白沙井上应天上的长沙星,故白沙井又名星泉,这是“星泉溥润”的来历。[2]

宋代《太平寰宇记》引宋永韧《山川记》云:

“长沙寒泉井,在县南一里,炎夏饮之令人寒颤。”

郭仲产《湘川记》云:

“其水清美,汲之则注而不竭,不汲则满而不溢,今按真泉有穴,相去四尺。”

所记地理位置和井的特征,与今日白沙井极为相似。故清代著名方志学家陈运溶在《湘城访古录》中说:“寒泉疑即白沙井也。”

如上述属实,白沙井的历史可能要追溯到宋朝了。

清光绪年间,善化知县曾在井后立碑,“出示晓喻”,将白沙井划为官井、民井,并订立用水章程。民国初年,又有军阀在井旁立一“告示”碑,刻有“照得白沙井水,四井界限分明,卖水吃水各井,官井专供官军”等语。旧时,当地还有“挑水会”,凡挑卖沙水者须先交银元数元入会,取得条据,方可取水。可见白沙井在长沙历史上地位是非常尊崇的。

李渝基钢笔画《长沙白沙古井》

红色记忆

1、毛泽东:才饮长沙水

毛泽东与白沙井的渊源,开始于1911年他的青年时期。那一年10月,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正在长沙求学的毛泽东立刻参加革命军,响应起义。在军营练兵时,士兵被要求每天要到白沙井挑水回来煮饭烧茶。毛泽东是士兵,即开始与白沙井结缘。

后毛泽东入湖南第一师范学习,第一师范离白沙井不远,从第一师范所在的妙高峰北面下山就是粤汉铁路,沿铁路线北行700米即到白沙井,毛泽东与同学经常结伴来此

据毛泽东的同学张昆弟日记记载,在1917年9月16日(星期日),他与毛泽东、彭则厚三个人沿粤汉铁路南行,经大托铺,出游并夜宿湘潭昭山寺。现在昭山上还有传人亭以作纪念。

另外,毛泽东一师的两位老师易培基、易白沙,就住在白沙井旁。他们是兄弟,学识渊博,藏书丰富。在一师读书时,毛泽东有段时期常去两位易老师家。1919年12月3日,也就是在白沙井旁边的易老师家中,毛泽东策划推动了驱逐反动军阀张敬尧的斗争。

特别是易白沙,原名坤,因仰慕明代学者,世称白沙先生的陈献章,又因住在长沙白沙井,于是改名为白沙。易白沙的父亲是清朝末年的武官,但他却是从小习文,熟读经史百家,16岁时便主持一所师范学校,且令“诸老先生莫不倾叹”,17岁从湖南到安徽,先后在两所中学担任校长。

1921年6月10日(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两千多年前的这一天,屈原在湖南的汨罗江投江而亡。而这一天,一个湖南人,在广东新会蹈海赴难。此人就是易白沙,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五四运动时期的风云人物。

当易白沙的死讯传到湖南长沙,他的学生毛泽东万分悲愤,为恩师题写了一幅挽联:

无用之人不死,有用之人愤死,我为民国前途哭;

去年追悼杨公,今年追悼易公,其奈长沙后进何?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的交通工具主要是火车,当时的京广线长沙段依旧是粤汉铁路老线,仍然途经白沙井。

1954年11月,20年没有回过家乡湖南的毛泽东,乘火车南下广州,途经长沙白沙井。熟悉的家乡风物,令毛泽东倍感亲切、激动不已。他对身边工作人员说起了白沙井。听者有心,也就记住了白沙井。

1956年5月30日,毛泽东回长沙小住两天。傍晚,忙完工作的毛泽东回到住处,服务人员给他泡上一杯茶。他端起茶杯,用嘴吹了吹茶水,轻轻抿了一口,觉得茶水特别香甜,便问:“这茶怎么这么香甜?”服务人员答:“是用刚刚打来的白沙井水泡的!”毛泽东“哦”了一声,说“这真是美不美,家乡水!”。

几天后,毛泽东写下《水调歌头·游泳》“才饮长沙水”,并特别作注:

“民谣: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所谓长沙水,地在长沙城东,有一个有名的'白沙井'。”

一下子让白沙井驰名全国。

1912年(民国元年)长沙县城图,当时粤汉铁路开通不久,图上可见铁路线经过白沙井及湖南第一师范妙高峰山后。

2、朱镕基:喝了十年的白沙井水

2003年深秋,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回长沙休息,提出想看看白沙井。在白沙井旁,面对着清澈秀美的白沙井水,他忍不住舀了小半瓢水,然后轻轻抿了抿,动情地说:“我喝了十年的白沙井水啊!

朱镕基的曾伯祖父朱昌琳(字雨田),祖籍安徽南陵县,为明太祖朱元璋的后裔,先辈来湘,落籍长沙。朱昌琳本系儒生,小试落第,27岁那年在曾任云南藩司的唐荫云家教书。

唐家广有田地,是年初谷生芽,佃户多以芽谷送租,谷价千钱三石,求售无主。有人劝朱囤之,商之于父,父以无钱未允。唐笑曰:“只要先生承受,明年卖出再付款。”朱遂将几千石芽谷囤积。次年,即咸丰元年(1850)湖南发生大水灾,农业歉收,谷价骤涨10多倍,朱昌琳由此一夜而富。随后在长沙太平街开“乾益升”(又名朱乾升)商号,今遗址犹存。

“乾益升”商号兼营淮盐和茶叶,渐积巨资,朱昌琳遂成为长沙著名富商。长沙市今存“朱家花园”之地名。

朱家花园又称馀园,旧址在长沙市今开福区德雅路丝茅冲一带。今国防科大干休所、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等单位所在地都是当时馀园的一部分。

馀园系清咸丰十年(1860)朱昌琳为休养馀年而建,故名“馀园”。园址占地400余亩,园内兰堂、宜春馆、一笠亭、去寮亭、延眺轩、众绿轩等亭台楼阁,回环错列;池塘环绕,假山嶙峋;奇花斗采,乔木高参,风景宜人。亭台内悬挂联匾均出自郑板桥、左宗棠、王文治、黄自元、曾熙等名家手笔。

朱昌琳曾用48株罗汉松扎成七层大园景,并置多种名花异卉,供人游览。

1936年出版的《长沙市指南》把朱家花园列为长沙园林之首。书中说:

“斯园虽系私有,然已完全开放,任人自由游览,园丁备有茶水,茶资听给,有小贩卖糖点,取买亦便。”

朱昌琳乐善好施,热心资助地方公益事业,对于育婴、施药、办义学、发年米、送寒衣等,他都辟有专项资金,保证常年支付。他对地方大型建设也慷慨解囊。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他倡议疏浚浏阳河,开辟新河船埠,振兴浏阳河——湘江的航运,并先后捐银13万两之巨,历时10年竣工。1899年又捐资修建平江长寿街麻石路面,体现了长沙商人的“儒商”风范。

白沙古井的由来和红色记忆(白沙古井的由来和红色记忆)(4)

长沙市太平街乾益升粮栈旧址

1928年10月1日朱镕基出生在长沙县安沙镇棠坡和平村,他的父亲朱希圣聪明过人,但10岁就感染了肺病,一直身体羸弱,娶妻张氏本为了“冲喜”,没等到孩子出生即英年早逝。当时,朱镕基的母亲张氏也感染了肺病,无法给孩子喂奶,其时朱镕基堂兄朱天池的胞妹朱荔裳刚刚出生,三伯父朱宽浚遂将朱镕基接到家中,让妻子给他喂奶。

在朱镕基9岁多的时候,染病已久的母亲张氏也辞世,由此朱镕基成了孤儿,五伯父朱学方负起了抚养他的重担,并送他到长沙城区崇德小学上学。学校离白沙井不远,他经常来此游玩。打水的人络绎不绝,挑担赶车好不热闹,这种生动的市井生活场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41年2月,朱镕基以崇德小学优秀毕业生的身份,投考广益中学,并以优异成绩被录入初中一年级39班。广益中学是一所私立中学,由中国民主革命先驱禹之谟于1905年创办,原名惟一学堂。这所学校在当时的长沙首屈一指,社会上流传着“要学习、进广益”的谚语。

他的同学沈谱成对“皮肤白净、气度沉稳”的朱镕基印象深刻,他在回忆录中写道:

“朱镕基和我在班上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我们为竞争第一名,曾封闭式相处。现在想来,似有年幼稚气之感。初中毕业时,朱名列第一,我为第二,这在毕业证编号上尚可见之。”

1943年12月,朱镕基在广益中学毕业后,于1944年2月就读于楚怡中学。他这一阶段的学习,很少有人知道。朱镕基在第一次湘西之行时,曾回忆道:

我当时在新化办的楚怡工业学校念了高中一年级,时逢长沙会战,长沙沦陷了。随后,国立八中到新化招生,我经考试转学到国立八中。1944年到1946年,随国立八中从新化、辰溪、泸溪、吉首辗转至永绥(原花垣)念了2年。

这正好与档案记录互相印证。在湖南私立楚怡中学的一份学籍档案上,有这样的记录:民国三十三年高中一年二期,朱镕基因受战事影响不能继续入学。当时日本侵略军攻占长沙,国破家亡的感受令朱镕基刻骨铭心。

多年后,他在长沙市楚怡学校百年华诞时给学校发来了贺信,信中他深情地回忆了在楚怡学校就学的经历:

“我虽然只在楚怡新化校址就读一个学期,但正逢日本侵略军攻占长沙,面临无家可归之际,国破家亡之感终生难忘。唯愿母校之年轻学友发愤自强,刻苦学习,诚信做人,振兴我中华民族,实有厚望。”

1946年9月,随着抗日战争胜利,朱镕基作为公费生,从国立八中转学到刚从七星街迁回长沙的省立一中。湖南省立一中,1912年由符定一、贝允昕等创办于长沙紫东园,是全省最早的公立中学。校长符定一为其制定了“公、勇、勤、俭”的校训。

当时一中每个年级为两个班,一个文科班、一个理科班,朱镕基就读的是一中高26班理科班。1947年他考入清华大学。

从1937年到1947年,也就是从9岁至19岁,人生最为重要的成长阶段,朱镕基一直在长沙求学,其中因躲避战乱离开过长沙,但大部分时间是在长沙度过的,他的学校无论小学、初中,还是高中,离白沙井都非常近。所以他说“喝了十年的白沙井水”是很贴切并带有深厚感情的,这也说明白沙井在他的成长中打下下了深深的烙印。

新中国地质部门的勘测和解读

新中国成立后,无论是民间还是各级政府,都对白沙井进行了常年的保护。地质部门还对白沙井进行了现代科学的勘测和解读。

白沙井地处回龙山下,回龙山地貌岩层剖面为三层:上层是网纹红土,中层是夹着白砂的砾石层,下层是不透水的第三纪页岩和泥质岩层,即板岩。板岩不透水,白沙井位于板岩上的白沙砾石层,这也是称它为白沙井的直接原因。砾石层为白沙井形成一个巨大的天然水库,同时,也为它构成了一个过滤层。井水正是通过这个过滤层后,才冒出井口,成为饮用水。这是白沙井水源丰富、水质优良的原因和秘密。

白沙古井的由来和红色记忆(白沙古井的由来和红色记忆)(5)

1986年的长沙地名图,在白沙井周边有很多因白沙井而得名的地名。

白沙古井的由来和红色记忆(白沙古井的由来和红色记忆)(6)

市民集资建白沙古井公园

1999年初,长沙市电业局在古井背山白沙岭征用土地决定建住宅小区,之后不久队伍相继进场施工,不久建筑基础全部平整,消息传出后立刻产生强烈反响。长沙市民特别是古井周边市民顷刻间集体上访长沙市政府,强烈要求停止施工,保护好白沙古井,至此工程全面中止。

为避免城市发展对古井造成影响,长沙市民自发集资1500万元对周边进行修缮和拓展,建立“白沙古井公园”,工程于2001年10月1日完工并对外开放。古井北测建有名为“白沙源”茶肆,南侧建有回廊,井背白沙岭进行了彻底整修,建有凉亭,周边全部植树绿化。

谭盾在此举行取水仪式

2001年11月1日奥斯卡音乐大奖得主谭盾为金鹰节助兴,不仅要演奏获得广泛声誉的《卧虎藏龙》,还专门制作了50多种与水有关的装置,演奏多媒体协奏曲《永恒的水》。为此,他特意选在金鹰节的早晨来白沙井举行了一个取水仪式。

当时,天下着雨,谭盾在时任长沙市市长谭仲池的陪同下,带着数位与他合作的独奏艺术家来到“白沙古井”旁。他用竹制的水具舀上一瓢清澈的井水,其它几个人也像他一样往一透明的玻璃器皿中舀水,之后,谭盾让大家安静大约10秒钟,他说:“大家仔细听,听这雨声,这就是大自然最美妙的音乐。”谭盾与美国打击乐演奏家大卫·科辛还即兴表演了“水乐”。

为此,谭仲池市长还写下了诗歌《水与音乐——致谭盾先生》:

水是流动的生命

水是流动的音乐

水是流动的诗歌

水是流动的图画

水是流动的情感

水是流动的力量

水是流动的美丽

……[3]

2002年,雕塑家雷宜锌在白沙井旁用汉白玉为白沙井进行雕塑创作。汩汩的沙水,在他的作品中,生生不息。

政府的有机更新

最近20年以来,长沙市天心区加大了对白沙井的保护力度,科学地对白沙井周边的大小环境进行有机更新,保持了白沙井的古风古貌以及自古以来的民间打水和饮用作用;保留了长沙人对白沙井的集体记忆和因这种记忆产生的文化与情感认同;使白沙井变成了长沙的标志和网红打卡地。

喝惯了白沙井水的成千上万的市民们每天都要前往白沙井打水。其实,他们每天打的是生活,打的是记忆,打的是情感,打的是城市历史的延续……

在白沙古井取水的人们(洪心怡 摄)

参考资料:

[1]来源:长沙人文学者:顾庆丰;

[2]来源:《陈先枢:名人争咏白沙泉》;

[3]来源:谭仲池诗集《水和天堂》。

END

*本文由城市记忆CityMemory独家发布,作者 | 曾英,女,1972年生,档案副研究馆员,任职于湖南湘江新区管委会,从事档案工作29年。

*本文编辑 | 明明。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