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戚继光抗倭寇纪念碑(戚继光台州抗倭遗址)
山东戚继光抗倭寇纪念碑(戚继光台州抗倭遗址)白石关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为抗倭而筑。据清光绪《黄岩县新志》记载,嘉靖三十七年(1558)五月四日,一股倭寇向黄岩方向逃窜,沿黄海驿道拥向白石岭下。白石岭下堂。在殿马乡白石岭下,明隆庆间(1567-1572)释涵阳建。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文玺重兴。白石古驿。白石关系古时路桥通往黄岩的要道,古道以片石、卵石混合铺砌而成,自埠头堂、盐岙分别起步沿山成“Y”字形而合一过白石关直通黄岩唐家岙,长5公里。另有一支凉溪古道通往黄岩,在白石关古道西南。▲白石关古栈道(陈建国 摄)
01
▲白石关城墙(陈建国 摄)
白石关
白石关位于路桥桐屿镇埠头堂村、盐岙村及黄岩区江口镇唐家岙村之间接壤处白石岭上,由古驿道、关隘、风雨亭、白石寺等构成。
白石古驿。白石关系古时路桥通往黄岩的要道,古道以片石、卵石混合铺砌而成,自埠头堂、盐岙分别起步沿山成“Y”字形而合一过白石关直通黄岩唐家岙,长5公里。
另有一支凉溪古道通往黄岩,在白石关古道西南。
▲白石关古栈道(陈建国 摄)
白石岭下堂。在殿马乡白石岭下,明隆庆间(1567-1572)释涵阳建。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文玺重兴。
白石关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为抗倭而筑。据清光绪《黄岩县新志》记载,嘉靖三十七年(1558)五月四日,一股倭寇向黄岩方向逃窜,沿黄海驿道拥向白石岭下。
浙江按察使令佥事唐尧臣指挥官兵守卫关口,倭寇连续几次冲击未成,从水路败退逃往新河。白石关南麓祭有倭冢。
明洪武二年(1369),日本王良玉寇山东,转掠温、台、明三州。明廷立海门卫,移界首巡检司于长浦。
三年(1370),倭寇入侵温、台、明三州。
十一年(1378),朱元璋命汤和、方明谦(路桥人,方国珍侄)设沿海卫所、城59座,指挥沿海抗倭。
十八年(1385),朱元璋赐宝驹与方明谦。
二十年(1387),汤和、方明谦开辟黄海驿道,设置白石驿铺。
从此,白石岭成为一道通向台温、黄太两条驿道的要冲之地。目前,关隘遗址上遗存有关墙两道,北城墙长40米、南城墙长28米,高3.5米、厚1.2米;城门高2.3米,北城门距南城门相距45米,共占地1530平方米。
均由不规则块石垒砌,墙体坚固厚实,且拱圈状城门尚存;风雨亭五间,石木结构,五檩构架,系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重建;现白石寺位置据传原来应为明代兵营所在。
白石关是明清海防遗存中保存比较好的实例,在抗倭历史上功不可没,历史价值较高。
02
▲台州古驿图(来自《台州交通志》)
黄(岩)海(门)驿道
眀初,倭寇劫掠浙江沿海,流窜深入乡村城镇。洪武十七年(1384),朝廷派信国公汤和与明威将军方鸣谦(方国珍之侄)巡视海门,在浙江沿海筑卫所城59座。
明初,黄岩县是浙东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旧志说:“台州濒海者四县,而黄岩扼其中,海门、金清、松门、隘顽诸海口俱在县境,故台之海,以黄为最重。”
洪武二十年(1387),设置海门卫,开辟一条长40多里的黄海驿道。从县城经闸门头、山下郎、山头店、埭头、栅浦、葭止,进入海门卫。
在县东10里的白石设白石铺,铺司1人、铺兵3人,在县东5里设半洋旦铺(闸门头),半洋旦和风水山(山头金)设立烽火台,烽长1人、烽卒数人,轮流守望。
这条驿道在抗倭战争中发挥巨大作用,黄岩乡兵配合戚继光、谭纶、唐尧臣等明军往返疾驰,保卫家乡。
驿道山下郎路廊和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始建,元延祐四年(1317)重建的绍兴桥,为黄岩最古之桥。除此之外,其余路段皆废弃。
03
▲朱砂堆(严凯 摄)
硃砂堆
黄岩县的城墙,在明初由永嘉侯朱亮祖重建,周围3里。
洪武二十年(1387)信国公汤和建海门卫城,将黄岩县城拆除,石料运海门,以筑海门卫拒倭。黄岩无城可守,于是伐木立栅为城,俗称“木城”。
嘉靖三十一年(1552)四月,大股倭寇在当地奸人勾引下,从海门登陆,先破前所,后陷海门卫。
五月十七日,倭寇水路从栅浦到北门,陆路从路桥北上,两路围攻县城,破木城入街巷。
知县高材号召市民杀倭,率领皂隶、力役、马丁70多人迎战,与倭寇血战街巷,民众死伤无数,终于寡不敌众退出县城。
倭退后,高材向台州府申请重建黄岩城。知府委派通判傅倌,与后任知县汪汝达一起,同年冬开始筑城。
第二年十一月竣工,城高2丈,址厚3丈,周回7里,975个垛口,有5个城门 4个水陡门,南北二门增设炮台。
这座城墙石料,从江口山下郎硃砂堆开采,经东官河船运而来,色泽朱红。
明代城墙,直到1939年春因日机轰炸,为便于疏散,县长张宝琛征集民工拆除。今改造为环城路。
开石之山红色石屑成堆,故名硃砂堆(位于江口山下郎村)。
扩展阅读:
【戚继光抗倭传说之一】东门岭头三冲炮
【戚继光抗倭传说之二】戚公亭新考
【戚继光抗倭传说之三】倭乱斑斑,斑过南山(内有视频)
【戚继光抗倭系列之四】桃绪城新建敌台碑记
【戚继光抗倭系列之五】椒江“戚继光路”地名的来历
【戚继光抗倭系列之六】戚继光在台州抗倭(连环画)
【戚继光抗倭系列之七】戚继光在椒江两岸抗倭
【戚继光抗倭系列之八】在台州大战倭寇的,除了戚家军,还有“台州乡兵”
【戚继光抗倭系列之九】戚继光台州九战九捷,具体是那九捷?
【戚继光抗倭系列之十】戚继光和谭纶游天台山
【戚继光抗倭系列之十一】戏剧“一捧雪”和戚继光
【戚继光抗倭系列之十二】1937年,陈叔亮在东山中学演出“戚继光辕门斩子”
莫道本土无文化,用心发掘鸣天下!
【“椒江文艺志愿者协会”招会员】
-END-
【文字:《走读台州绿心》】
【图片:《走读台州绿心》、《台州交通志》、陈建国、严凯】
【整理:里长】
【里长整理 若要转载请找“里长”授权】
【“道台里20000 ”爆文】
一、万济池的真正来历
二、东山头有家神奇医院,五代行医,有留学博士,也有赤脚医生
三、日本飞机堕葭沚,大将命丧椒江
四、送大暑船出海全过程(视频)
五、“里长”方言配音“一江两岸宣传片”
六、里长栅浦游记
七、东魁杨梅的真正来历
八、椒江的同学们,你还记得25前母校的模样吗?
九、你99%没有见过的椒江老照片
十、浙东千里海塘纪念碑(镇海神牛)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