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云为什么比阿里云便宜:腾讯云vs阿里云 谁主沉浮
腾讯云为什么比阿里云便宜:腾讯云vs阿里云 谁主沉浮AWS 占据 54.2%的市场份额,阿里云的全球市场份额从 2016 年的 3.0%上升至 2017 年的 3.7%,领先于第四名谷歌 2.8%的市场份额,全球云计算整体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集中度上升:全球方面,2017年全球公有云市场份额排名前三的是:亚马逊 AWS,微软 Azure 和阿里云。云平台为 AI 提供运行平台,AI反过来提升云计算 “智商”。目前,阿里云、AWS、腾讯云、华为云等均已提供AI计算平台。安全性能:云应用越多,云安全性将变得更加脆弱,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2018年全球信息安全支出预计达到930亿美元,2017年为864亿美元。在不久的将来,安全问题盛行,云计算行业将期待更多网络安全公司提出新的云安全措施。实现云安全服务的自动化、加速和集成可以重新定义云安全措施。
图4.中国云计算服务重点企业(易观,2018)
产业发展趋势:
AI 云:云平台集中数据和算力,”AI 云”是未来趋势 ——算力、算法和数据是AI不可或缺的 ” 三驾马车 “。
云计算的发展导致了大量数据向云平台集中,而云平台自身就具备强大的计算能力,只要再提交算法给云平台,就满足执行 AI 算法的核心要素。因此,云平台是执行AI算法的上佳选择。所以,通过直接在云平台上增加 AI 处理能力将是未来发展趋势。
云平台为 AI 提供运行平台,AI反过来提升云计算 “智商”。目前,阿里云、AWS、腾讯云、华为云等均已提供AI计算平台。
安全性能:云应用越多,云安全性将变得更加脆弱,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
2018年全球信息安全支出预计达到930亿美元,2017年为864亿美元。在不久的将来,安全问题盛行,云计算行业将期待更多网络安全公司提出新的云安全措施。实现云安全服务的自动化、加速和集成可以重新定义云安全措施。
集中度上升:全球方面,2017年全球公有云市场份额排名前三的是:亚马逊 AWS,微软 Azure 和阿里云。
AWS 占据 54.2%的市场份额,阿里云的全球市场份额从 2016 年的 3.0%上升至 2017 年的 3.7%,领先于第四名谷歌 2.8%的市场份额,全球云计算整体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2017年中国公有云服务整体市场份额中,阿里云继续保持市场领军位置,全年营收 11.12 亿美元,市场份额达到 45.5%;腾讯云居第二,营收 2.51 亿美元,市场份额达到 10.3%;中国电信排名第三,市场份额 7.6%;位居第四的金山云,市场份额为 6.5%;亚马逊 AWS首次进入国内前五,市场份额为 5.4%。
基础设施化:移动互联网在过去几年中充分释放了人口红利,现在,“如何继续挖掘数据红利?”,成了持续获客的保证。这就要求互联网云基础设施不仅能够提供虚拟机、存储、弹性扩容资源,而且要具备高效处理应用的能力,更需要像人工智能这样的智能底座来支持和经营数据。
在Cloud 1.0时代,主要以计算、存储、网络、数据库等资源型服务为主,要满足高并发、弹性扩缩容的需求。而这些需求通常基于高可用的软件和通用的硬件来实现。现在正是从Cloud 1.0向Cloud 2.0过渡的关键期,最大的变化是:基础设施要以应用为中心,以提供能力服务为主。
标准统一:目前,众多标准组织都把云的互操作、业务迁移和安全列为云计算3个最重要的标准化方向。
类似于今天电信网络中不同运营商同类业务间的互联互通,未来云提供商之间也必然实现互联,实现互操作,这也是建立更加合理的市场竞合关系的必要条件。
云平台之间的互操作将促进云计算产业链的进一步细分,并产生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的业务形式。互操作将产生众多云间接口的标准化需求,如:计算云与存储云间的接口、软件云与基础设施云间的接口等。
云间的业务迁移是维护市场秩序,避免业务垄断和用户锁定的重要基础。云间的业务迁移需要在提供同类云计算业务的提供商之间,定义标准化的业务、资源、数据描述方式,这也产生了大量的标准需求。
在云计算发展面临的挑战中,安全和隐私排在了首位。
云安全被认为是决定云计算能否生存下去的关键问题,因此也自然成为标准化所关注的重点。当然,安全问题需要从法律、监管、信任体系等多个角度入手去解决,标准化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从技术的角度看,云的安全问题带来了对云平台及客户端安全防护、数据加密、监管接口等多方面的标准化需求。
随着市场的扩大与业务的发展,云计算的标准化成为大势所趋。从长远来看,如果云计算要成为像电信、电力这样的公共服务行业,形成巨大的产业规模,实现标准化是众多厂商必然的选择。
目前,云计算的标准化虽然成果寥寥,但总体上呈现出一种“自下而上”的趋势,即先从一些具体领域或细节性技术入手,逐步形成总体的标准框架。在这个标准体系中,云的外部特性与接口,包括互操作、业务迁移与安全将是标准化的重要方向。
3. 小结
云平台正处在快速发展期到成熟期过渡阶段,未来发展趋势为:以业务为核心的云基础设施,人工智能与云服务的结合,安全性能的提高,标准的统一。
随着底层核心技术发展逐渐停滞,云平台市场在产品形式和服务内容上呈现出同质化,未来梯队划分将变得更加明显,头部产品存在无限可能,并将逐渐形成行业规范。
目前中国企业云计算渗透率为5-7%,与国外一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得益于政策额红利和中国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市场潜力空间较大仍然很大。伴随云平台服务质量的提高,价格的下降,行业扶持政策落实,未来以云平台为基础的产品及应用将迎来迅速发展。
二、竞品分析
1. 竞品确定
本次竞品分析选择腾讯云和阿里云,原因如下:
市场规模:
在2017年公有云市场中,阿里云的市场份额达到45.5%,腾讯达到10.3%,分别位于第一和第二。
阿里和腾讯在云计算业务上,是布局最早的互联网公司。
2018年1月,阿里巴巴公布2018财年第三季度财报数据,云计算是阿里增速最猛的业务,呈现三位数增长。2017年阿里云累计营收达到112亿人民币。同年8月,阿里财报显示:云计算付费用户数量已超过100万。
腾讯云并未在财报中直接公布自己的营收情况,但根据自媒体《科技十点见》的推算,腾讯云的年营收预计将达到百亿元级别,这一目标最快将在两年左右实现。
获客渠道:
阿里云和腾讯云也有浓厚的生态元素,比如:腾讯云的客户,有不少是腾讯投资过的公司,也有不少是腾讯泛娱乐生态的伙伴。
阿里云最初是因为电商服务器资源有冗余,可以开放,最初的客户是淘宝卖家,他们为了能更好地与淘宝系统对接,将进销存系统率先上云。腾讯云出现,则是因为腾讯在3Q大战后痛定思痛,大力做开放平台。然而,发现许多开发者,“没有能力在短期内建立一个服务用户的平台,就做云来提供服务。
技术实力:
云计算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甚至通信等技术都密不可分。要提供公共和综合云服务,就必须具备全面的技术能力。
只有巨头才会同时在多项技术上布局,比如:阿里有首期投资1000亿元的达摩院做底层技术研发;百度在AI、自动驾驶上砸钱;腾讯也成立了各种实验室、研究院。
他们在技术上的前瞻布局,最终会转化为云计算的能力或者产品。
2. 市场定位
右下图可知:腾讯云和阿里云业务上有高度重合的部分。
在主要核心业务中,阿里云除了去年新上线的物联网以外,其余业务与腾讯云一致。
两者的slogan有略微区别:腾讯云企图担任一个连接器,以数据和智能化的方式连接企业。阿里巴巴则充当一个赋能者的姿态,让云计算普惠各行各业。
这个slogan的差异也源自主要用户群体的差异。此外,由于阿里云综合实力较强,平台的定位范围也较腾讯云大。
两者的主要战略目标差距是:阿里云的目标更偏向国际化,并在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方面打开新的垂直市场。
由于生态的不同,腾讯云的主要使用用户是腾讯泛文娱领域与微信开放平台的合作者,而阿里云的主要用户则是阿里生态的中小电商。但是近两年,两者同时发力产业互联网,将泛互联网、政府及传统企业作为市场的扩展方向。其中阿里云还将物理网的云计算平台作为自身的战略重点。
图5.腾讯云与阿里云简单对比
3. 用户分析
地理区域扩张是腾讯云全球化布局的首要任务。此前腾讯董事长马化腾表示:2018年将继续扩充云基础设施,为客户提供优良服务。根据规划,2018年腾讯云将陆续上线多个区域和可用区,为更多企业和创业者提供集云计算、云数据、云运营于一体的全球云端服务体验。
从腾讯云和阿里云的横向对比来看:目前腾讯云的优势已经开始显现。
2018年3月15日,阿里云宣布其印度尼西亚大区正式开服运营,成为该国第一家在当地运营的国际公共云服务商。这也是阿里云在全球开放服务的第18个区域,此前阿里云已经在欧洲、北美、东南亚、中东等地建设了基础设施。
图6.阿里云、腾讯云和金山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对比(前瞻产业研究院,2018)
从腾讯云官网的客户案例数量来看:游戏领域的服务或者企业占比最大,其次是金融、医疗、电商、视频,还有O2O、微信、旅游、移动应用、政务、在线教育。不过这些实例不一定与腾讯云客户数量组成吻合。
相比腾讯云,阿里云官网的客户案例主要集中在电子商务,科技和教育领域,其次是媒体、旅游、制造业、零售等,另外在政府端,阿里云也获得了一定数量的客户。
图7.腾讯云主要细分领域客户数量及主要客户代表(前瞻产业研究院,2018)
4. 使用场景
云平台在人工智能领域提供的服务可以分为:AI框架服务、AI平台服务和AI应用服务。
其中腾讯云和阿里云在框架和平台服务上差别较小,主要是应用场景上的区别。
右下图可知:两者侧重的场景与其主要客户所在领域联系紧密。
阿里云相比腾讯云,与政府和供应链上游联系更为密切。因此,阿里云的亮点也偏向供应链和政府端的解决方案。而腾讯的使用场景主要在取代人工客服和信息验证上,因此侧重在智能语音客服和人脸/图像识别上面。
但是明显的趋势是:随着同质化加剧,双方在技术和数据端差距逐渐缩小。发掘新的应用场景也成为了未来云平台发展的重点突破口。
图8.腾讯云与阿里云主要使用场景对比
5. 核心功能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