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奋斗百年路起航新征程)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奋斗百年路起航新征程)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对孔繁森同志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精神的传承是对他最好的纪念。从去年开始,来自孔繁森家乡的聊城市人民医院和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就组织了义诊队伍踏上雪域高原,沿着孔繁森同志的足迹,行程11500公里,为654名藏区同胞进行了健康查体和义诊。聊城市人民医院党委办公室主任路庆良告诉记者,今年,他们将沿着孔繁森同志的脚步再出发,将义诊继续下去。“我们进藏不仅仅是给藏区同胞义诊,更重要的是把孔繁森同志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弘扬、传承。”崔建勇是当时孔繁森的秘书,他回忆起孔繁森救助一个70多岁藏族老太太的故事:“当时一个老太太倒在地上,他就打开药箱,先拿出听诊器,问了情况后知道老太太可能是被浓痰卡住了,他就把听诊器的软管取下来,插到老人喉咙里把痰吸出来了,老人就活过来了,当时身边所有人都给他鼓掌。”1992年,拉萨市墨竹工卡等县发生地震,孔繁森七天七夜奋战在抗震一线,还领养了
齐鲁网·闪电新闻6月1日讯(山东台综合广播记者卢怡婷报道)孔繁森,山东聊城人。历时十年,两次进藏,他用生命践行了自己的座右铭:“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时至今日,孔繁森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已是家喻户晓。孔繁森的家乡——山东省聊城市也建起了孔繁森同志纪念馆,走进纪念馆,在参观大厅显眼的位置,玻璃橱窗里陈列着一个小药箱,为参观者打开了尘封的记忆……
“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小药箱就是孔繁森同志去西藏……”记者来到纪念馆时,讲解员正在介绍小药箱:棕色的皮质外衣、箱体印着一个红十字,听讲解员介绍,这样看似平凡的物件却是国家一级文物,背后有着不平凡的故事。“孔繁森在西藏期间每次下乡之前都会自己花上二三百块钱买好药装满这个药箱,就这样一路工作、一路看病发药……”这样一只小药箱见证了孔繁森在西藏乡下行医发药、治病救人的故事。
孔繁森分别在1979年、1988年两次进藏,拉萨、阿里等地区都曾留下他的足迹:到任不到4个月跑遍拉萨所有公办小学和一半以上村办小学、任职期三分之一时间蹲点阿里乡下、每到一个地方都要送医送药……听孔繁森同志纪念馆的人讲,孔繁森的医药知识是在济南军区总医院学习到的,到孔繁森任职过的西藏地市,不难找到他行医送药时在人们的心中留下的印记。丹增旺扎是一名藏医,他至今时常感怀孔繁森提着小药箱帮助他一起治病救人的场景:“他给老百姓治病,完全是出于公心,替别人着想没有一点私心,一心一意想着百姓。”
崔建勇是当时孔繁森的秘书,他回忆起孔繁森救助一个70多岁藏族老太太的故事:“当时一个老太太倒在地上,他就打开药箱,先拿出听诊器,问了情况后知道老太太可能是被浓痰卡住了,他就把听诊器的软管取下来,插到老人喉咙里把痰吸出来了,老人就活过来了,当时身边所有人都给他鼓掌。”
1992年,拉萨市墨竹工卡等县发生地震,孔繁森七天七夜奋战在抗震一线,还领养了三个失去父母的藏族孩子,生活清苦又不愿意给组织找麻烦的孔繁森化名“洛珠”到当时的西藏军区总医院三次献血900毫升领到营养费900元用于孩子们上学和改善生活。时任西藏军区总医院血库技师刘业香事后回忆起孔繁森献血的场景:“当时来献血的时候用了一个藏族的名字。我就问他你在哪里工作?他说在阿里。我说阿里这么艰苦,献血还是对身体有一点点影响的。他说养了几个藏族小孩,家庭比较困难。”就是在孔繁森去世后,他的妻子王庆芝仍然关心着孩子们的成长,这是对孔繁森爱的延续。
1994年11月,孔繁森带领党政考察团赴新疆考察期间,所乘坐的车辆发生车祸。当地军民第一时间接力抢救,但最终没能留住他的生命。孔繁森同志遇难后,阿里地委在清理遗物时发现,除了一个袖珍收音机,他身上仅剩8块6毛钱——这就是一个地委书记在藏十年,留下的全部家当。
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对孔繁森同志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精神的传承是对他最好的纪念。从去年开始,来自孔繁森家乡的聊城市人民医院和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就组织了义诊队伍踏上雪域高原,沿着孔繁森同志的足迹,行程11500公里,为654名藏区同胞进行了健康查体和义诊。聊城市人民医院党委办公室主任路庆良告诉记者,今年,他们将沿着孔繁森同志的脚步再出发,将义诊继续下去。“我们进藏不仅仅是给藏区同胞义诊,更重要的是把孔繁森同志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弘扬、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