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化十四年里反派(只怪朕没斩草除根.)
成化十四年里反派(只怪朕没斩草除根.)建州三卫成化犁庭不是单单一次军事行动,而是前后加起来共有三次对待建州女真的有针对性地扫荡,受限于女真的战斗人数,虽然当时的战争规模不大,但毫不夸张的说,深刻影响了大明的百年国运。《汉书·匈奴传下》中有这么一句话:“固已犁其庭,扫其闾,郡县而置之。”白话文翻译过来就是在将匈奴全都驱赶消灭干净之后,在那个地方设置郡县,让中央王朝的权力将其管理起来。史书不同于小说,短短几个字就决定了一个种族的生死存亡。“犁庭扫闾”,这个成语便是称赞汉武帝扫荡匈奴的伟大功绩。无独有偶,一千多年后的明朝,史学家们在记载一位皇帝的丰功伟绩时也用上了这个词语-成化犁庭。
如果说明朝十六帝中哪一位被后世误解最深,想必大多数读者都会选择明宪宗朱见深。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就不会有莫名其妙的黑,朱见深能被后世黑得“体无完肤”,多半源自于今天要讲的故事:成化犁庭。
朱见深
犁庭:一场亡国灭种的行动翻阅史书,我们发现历史上不止一次出现犁庭这一词。
《汉书·匈奴传下》中有这么一句话:“固已犁其庭,扫其闾,郡县而置之。”白话文翻译过来就是在将匈奴全都驱赶消灭干净之后,在那个地方设置郡县,让中央王朝的权力将其管理起来。
史书不同于小说,短短几个字就决定了一个种族的生死存亡。“犁庭扫闾”,这个成语便是称赞汉武帝扫荡匈奴的伟大功绩。
无独有偶,一千多年后的明朝,史学家们在记载一位皇帝的丰功伟绩时也用上了这个词语-成化犁庭。
成化犁庭不是单单一次军事行动,而是前后加起来共有三次对待建州女真的有针对性地扫荡,受限于女真的战斗人数,虽然当时的战争规模不大,但毫不夸张的说,深刻影响了大明的百年国运。
建州三卫
女真与建州三卫建州女真原居于牡丹江与松花江汇流地方,在辽金时代为金完颜部附庸之五国部。元代属辽阳行省管辖。 明初为了边境的稳固,女真族被分称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东海女真三部分,建州女真分布在牡丹江、绥芬河及长白山一带,海西女真分布在松花江流域,东海女真分布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沿岸等地。
从雄才大略的朱元璋大赦天下,女真得以摆脱奴籍,勉强度日;到了文韬武略的成祖朱棣的时期,设置了建州卫将靠近边境的女真部落管理起来,所以他们就有了后来的称呼——建州女真。
因为靠近明朝边境的缘故,文明程度是女真部落中发展最高的一部,已经逐步进入了农耕社会,开始了稳定的农耕生产方式。而更北边的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则是妥妥的渔猎民族了。
后来建州女真进一步发展壮大,明成祖朱棣顺势采取“分而治之”的方法,分出来了建州左卫和建州右卫,并与原来的建州卫合称“建州三卫”。
这一手平衡学,在明初无论是对蒙古部落还是女真部落,朱元璋朱棣这对父子都玩出了花,政治上无往不利。
建州女真
战神与土木之变本来按照这种既定策略走下去,明朝的国运还是会不断昌盛,达到“治隆唐宋”的水平。
很不幸在之前两篇文章中提过的战神朱祁镇打破了这一平衡,面对瓦剌太师也先的扫秋风行动,明军在土木堡丧失帝国最精锐的京军三大营,皇帝也北狩,众武将勋贵阵亡。
帝国已经岌岌可危,可谓到了生死存亡之际。
英宗北狩
经过此役,明王朝对待周边游牧民族的威慑力大打折扣,这其中就包括喂不饱的建州女真,由于不满朝贡制度,便有了各种理由开始了屡屡犯边。
例如天顺八年(1464年),因入贡人数太多,明廷只许建州、毛怜等卫百人入贡,海西兀者等卫只许三五十人入贡。此举再次引起女真各部不满。成化二年(1466年),明廷礼部规定,朝贡的女真人必须携带“膘壮”的马一匹,“纯黑”的貂皮三十张,否则不许入贡。
在土木之变以后的大明权贵集团心中,眼睛里只有着两京一十三省才是自己的基本盘。对于边境地区的把控其实并没有上心,认为打了成本太大,领土也没有驻扎价值,打了又撤,游牧民族依旧会卷土重来。
这是因为古代战争不像现代军事装备能够对待某个地区进行饱和式的覆盖攻击,边境深山老林,游牧民族只要躲进去过不了多久还是会繁衍壮大、卷土重来。
为什么游牧民族始终要南下犯边?生产力是最主要的原因。在古代的硬通货就是盐、铁器、布匹这些生活必需品,游牧民族手里只有牛羊牲畜和矿石原料。
如果中原王朝对待朝贡的体系严格把控,那对人口必然增长的游牧民族来说是远远不够繁衍生息的,也就导致了从春秋战国开始延续几千年的农耕文明跟游牧文明之争。
女真人形象
成化与绝其种类要说成化为什么在《明史》及后人口中误解颇多,就离不开一个人:爱新觉罗·董山。
听听这个名字就知道跟清朝脱不了干系,董山就是后世鼎鼎大名,搅乱明朝的努尔哈赤的五世祖。
董山是当时女真部落中实际上的军事首领,据记载到成化二年(1465年),董山接受了李瑈册封的“中枢密使”的高级官爵,纠集毛怜卫、海西女真诸部15000多人侵扰明边,一年内即犯边97次。致使“自开原以及辽阳六百余里,数万余家率被残破”,杀掠边民10余万(参见《明英宗实录》卷192、赵辅《平夷赋有序》)。
女真人形象
董山这么狂妄,明宪宗朱见深一开始也遵守祖训,只是派遣大臣去开导驯化董山,但热脸屡次贴冷屁股以后,刚刚登基没多久,仍是满腔抱负的朱见深开始下定决定,一个字打,就是硬刚。
朱见深的皇帝生涯,没有什么是打解决不了的。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更何况大明还是一只老虎。
面对董山率众不断侵犯边境,成化三年,朱见深下了应对诏令,诏令里面这8个字,令人印象深刻:“捣其巢穴,绝其种类”。
行军图
捣其巢穴,绝其种类用作我们现在的白话理解,基本就是一个不留,永绝后患了,直接在历史上把你给抹掉。
这场一个多月的围剿战役,明军斩首六百三十余人,俘虏二百四十余人,李满柱和他的儿子被朝鲜军队斩杀。另外一个首领董山也被明军设计抓获,在押送途中董山试图逃脱被杀。
明军主将赵辅在其《平夷赋》中描述道:“强壮就戮,老稚尽俘,若土崩而火灭,犹瓦解而冰消,空其藏而猪其宅,杜其穴而空其巢,旬日之内,虏境以之萧条。”经过一个月的剿杀,建州女真被杀者千余人,明军夺回奴隶(即阿哈)一千多人,破寨四五百座,牛、马、家畜等积蓄也都荡然无存。(《全辽志》卷六)显然,女真部落的损失是远大于明军的。
汪直与二次围剿成化十四年以及十五年,消停了数十年的建州女真实力逐渐恢复,又开始以朝贡贸易受阻为理由,不断侵犯明朝边境。
如果说一次只能把你打怕,那后面这几次打击对于建州女真就是灭顶之灾。
著名西厂“厂花”大太监汪直带队,抚宁侯朱永为总兵,巡抚陈钺参赞军务征讨建州三卫。明军顶着风雪开始在秋冬季节对建州女真展开雷霆攻势。这几次战役的史料记载非常之少,这其中肯定跟清朝有直接关系。
成化犁庭
我们能从汪直的捷报中一窥究竟:
建州贼巢在万山中,山林高峻,道路险狭。臣等分为五路,出抚顺关,半月抵其境。贼据险迎敌,官军四面夹攻,且发轻骑焚其巢穴。贼大败,擒斩六百九十五级,俘获四百八十六人,破四百五十余寨,获牛马千余,盔甲军器无算。
此战过后,建州女真“流离四散,其余存者无几”,消停了百年。
明宪宗,只怪朕还不够狠.明宪宗在明朝帝王中存在感不强,历史上的评价褒贬不一。
《中国通史》称其为“不是一个励精图治、有所作为的皇帝”,其实他在位二十三年,所取得的政绩可以用辉煌来形容,不仅成功解决他老爸留下的烂摊子,改变了大明王朝因“土木堡之变”带来的颓势,为他儿子“弘治中兴”创造了条件。但仍不失为一代有作为的君主。
影视形象
明宪宗的三大黑点:开设西厂、偏爱万贵妃、开设皇庄圈钱其实都是有不得已而为之的理由。
东厂和锦衣卫在当时已经沦为文官集团的半个爪牙,设立西厂监督这两家机构加强皇权,同时抄没大量官员赃款充实国库,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府库空虚和朝臣贪腐问题。
至于皇庄的问题看似是皇帝的私产,却成了明朝土地兼并的开始。但放眼历史的角度,开启卖官鬻爵的是汉武帝刘彻,同样都是为了连年征战做物资准备,评判就天差地别。
最后说到偏爱万贵妃,唐玄宗喜欢小自己34岁的杨玉环能被写成长恨歌千古传诵,朱见深喜欢一个比自己大17岁的万贵妃怎么也能成为黑点?退而求其次,明宪宗一生有14个儿子,6个公主,何来的偏爱专宠一说。
正如《成化皇帝大传》最后所说:“成化朝君臣们是预测不到的,他们留给弘治朝君臣的,乃是一个外无强敌,内无大敌,百业兴旺,万民乐业的太平世道。”
影视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