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风起桂平(发布蜕变的桂平)
桂风起桂平(发布蜕变的桂平)2018年,桂平市生产总值372.8亿元,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986倍;人均生产总值23474元,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384倍;财政收入18亿元,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132倍。桂平产业基础,已经从建国之初的农业为主的“一枝独秀”,发展为工业、农业、旅游“三驾马车”齐驱并进 的良好局面。桂平市先后荣获“中国幸福百县”、“西部县域经济百强县”、“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广西健康产业发展示范县”等称号,特别是在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在县域经济考评中获得“广西科学发展先进县”称号,开创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桂平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桂平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70
9月18日,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桂平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
桂平市位于广西东南部,北回归线横贯市境中部,黔江、郁江、浔江交汇其中。下辖26个乡镇437个村(社区),辖区总面积4074平方公里,全市人口205万,是全国第三、广西第一人口大县。桂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物产丰富,交通便利,是全国首批对外开放的县市之一,于1994年5月撤县设市。
70年来,
桂平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桂平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桂平市先后荣获“中国幸福百县”、“西部县域经济百强县”、“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广西健康产业发展示范县”等称号,特别是在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在县域经济考评中获得“广西科学发展先进县”称号,开创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2018年,桂平市生产总值372.8亿元,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986倍;人均生产总值23474元,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384倍;财政收入18亿元,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132倍。桂平产业基础,已经从建国之初的农业为主的“一枝独秀”,发展为工业、农业、旅游“三驾马车”齐驱并进 的良好局面。
交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贯穿境内,桂平市实现乡乡通、村村通、屯屯通水泥路。
桂平区位优势突出,是广西打造“亿吨西江黄金水道”的重要节点城市和大西南出海的重要水陆通道。昆明至广州高速铁路途经桂平,梧州至贵港、桂平至来宾、隆安至贵港和在建的荔浦至玉林等4条高速公路纵横交错,贵港蒙圩军民两用机场前期工作有序推进。
桂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格局从主要以农业为支撑转向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共同推进的良性局面。三次产业比例由建国初期的83.3∶7.8∶8.9调整为2018年的18.6:46.2:35.2。
工业现在已经形成服装针织、生物化工、机械制造、医药等传统优势行业提档升级发展,光伏发电、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良好局面,特别是休闲运动服装产业在全国占有重要一席,是“中国休闲运动服之乡”。
农业生产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发展,现代特色农业蓬勃发展。成功创建维军生态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拥有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4个、县级示范区5个、乡级示范园57个、村级示范点187个,形成了西山茶、金田淮山等一批特色农业品牌。全市现有“三品一标”产品认证19个。
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郁江大桥、黔江大桥、西山大道、迎宾大道等城区主要路桥相继建成。桂平市大力改造旧城区,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由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12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37.6平方公里,城镇常住人口增加到69.69万人。
在推进深化“放管服”改革中,开通了广西一体化网上服务平台,网上可办事率达91.7%,基本实现了“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的服务要求,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和企业,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今年第二季度广西营商环境7项重点指标调查,桂平市在全区111个县(市、区)中综合排名第九名。
生态环境持续优化。2012年至2018年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6.1%,2018年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4%。
2016年至2018年,桂平市累计完成贫困人口脱贫12.19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底的7.84%降至3.09%。2016-2018年连续三年在全区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中综合评价为“好”的等次。
2018年桂平市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0164元和14022元,实现从温饱不足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历史性转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1万多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7万户;新建成公办中小学校6所、公办幼儿园15所;改建扩建校舍面积76.84万平方米。
桂平已经成为
西江流域一颗璀璨的明珠。
答记者问
问:
近年来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工业高质量发展对营商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桂平市在服务企业发展方面有那些新的举措?
答:
近年来,桂平市按照中央、自治区、贵港市要求,以改革为先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相继出台了优化营商环境“1 14”系列文件、重点指标百日攻坚“1 7”系列文件和“营商环境提升年”活动方案等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文件,积极实施行政审批和商事制度改革、推进干部作风建设、优化市场要素配置,坚持“稳中求好、稳中快进”发展主基调,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优化营商环境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桂平市在二季度全区111个县(区市)综合得分排第9名。我们的主要措施:
一是建立工作机制,服务企业常态化。要求各乡镇、各单位做到“五个一”:一周一汇报(每周向市分管领导、挂点联系乡镇的市领导、上级主管部门汇报一次)、一周一协调(每周与其他部门单位沟通协调一次)、一周一服务(每周主动服务企业一次,为企业排忧解难)、一周一小结(每周提出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思考解决的办法或建议)、一周一案例(每周写出业务成果,正面案例或负面案例)等。
二是促进企业提质升级。推动服装针织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成功引进了三一筑工、振华通讯科技等一批优质工业项目。
三是加大投入,搭建平台。我市投入5800多万元建成新政务服务中心并投入使用,办公面积由原来的1700多平方米上升到11500多平方米。实现了水、电、气等44个单位进驻政务大厅,极大的方便了企业和群众办事;围绕7项重点指标重新编制行政审批事项操作规范、流程图,禁止在行政审批规定之外附加审批条件,目前公安局、自然资源局等20个单位的审批环节控制在3个以内,7项重点指标审批时限全部压缩达标。
四是营造干事创业的氛围。市委、市政府创新提出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十个一”举措,设立优秀民营企业“金牛”“银牛”“铜牛”奖,对为桂平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75家民营企业进行表彰;安排3000万元作为实施桂平籍外出经商务工人员回乡创业“雁归工程”专项扶持资金,成功吸引300名桂平籍企业家回家乡创业;落实降费减税政策,2019年1-7月,落实降费减税合计减免3.5亿元。
问:
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坚实底盘,重大项目建设更是一个地方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支撑,请介绍一下桂平在重大项目建设上取得那些成绩?
答:
一直以来,我市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高度重视重大项目建设,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建设在促投资、稳增长中的关键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市在交通基础设施、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产业项目建设等方面持续谋划和实施了一大批重大项目,有力推动了桂平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十三五”以来,我市组织实施了重大项目693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82.5亿元。2019年,我市组织实施国家、自治区、贵港市和桂平市本级重大项目237个,总投资1239.4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16.83亿元,1—8月累计已完成投资69.57亿元。其中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6项,总投资68.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6.22亿元,1-8月完成6.35亿元,占任务的102.16%。
目前,我市在建重大项目有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西山泉国际养生旅游文化综合区项目、汽车(房车)露营基地建设项目、国道358东塔至蒙圩改扩建工程、荔浦-玉林高速路(桂平段)、玉柴桂平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等。其中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是国家级重大项目,电站装机1600兆瓦,年发电量60.55亿千瓦时,总投资357.36亿元,2015年正式开工,截至目前累计完成投资174.8亿元,今年5月,世界最高的船闸闸门--大藤峡水利枢纽船闸下闸首人字闸门启动安装。计划今年11月实现大江截流,水利枢纽建成后,将在珠江流域防洪、水资源配置、提高西江航运等级、保障澳门及珠江三角洲供水安全、水生态治理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问:
近年来,桂平市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做了大量工作,成效显著,为确保今年如期实现贫困县摘帽,请介绍下桂平市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答:
桂平市有建档立卡贫困村151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04万户17.7万人,贫困村和贫困人口数量分别位居全区第一、第二位。2016年以来,落实1.9万名帮扶干部,确保每户贫困户均有干部帮扶到位。投入资金37.4亿元用于脱贫攻坚工作,完成贫困村摘帽92个、贫困人口脱贫12.19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底的7.84%降至3.09%;2016年-2018年,桂平连续三年荣获全区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一等奖。
作为2019年计划脱贫摘帽的区定贫困县,为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脱贫摘帽,我们严格对标对表贫困县摘帽标准,重点有以下做法:
第一,聚焦强化组织领导和资金、政策保障。整合筹集各方面资金9亿多元用于脱贫摘帽,出台“精准扶贫决胜年”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创新实施打赢脱贫摘帽攻坚战役十条硬措施、宽容失误失败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五条规定,全面压实脱贫攻坚责任和任务落实。
第二,聚焦全力打好“四大战役”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我们坚持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结合贫困县脱贫摘帽“九有一低于”指标要求,制定了符合桂平工作实际的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四大战役”实施方案,做到“四个强化”:强化领导保障,成立了均由市委常委任指挥长的“四大战役”指挥部;强化人员保障,成立工作专班,落实人员、分工及责任;强化经费保障,已落实100多万工作经费,确保“四大战役”指挥部对乡镇和指标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督促推进有效开展;强化措施保障,针对各项短板,采取有效措施,全力破解核心指标短板,切实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
第三,聚焦强化扶贫产业“造血”功能。突出项目带动、健全联结机制,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以土地流转为抓手加快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建设,在抓好火龙果、柑橘、荔枝、养殖等传统项目的同时,重点实施“五个万”,即万亩澳洲坚果种植、万亩西山茶种植、万亩低产八角林改造、万亩稻虾综合种养、百万羽蛋鸡标准化养殖特色扶贫产业项目,深化“新型经营主体+合作社+贫困户”发展模式,以扶贫产业项目带动产业发展、群众增收。
另外,我们投入资金2亿元,加快推进村级道路桥梁、农田水利设施、电网改造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确保年底实现全覆盖全达标。
我们相信,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部署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下,桂平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一定能如期高质量完成今年3.85万贫困人口脱贫销号、30个贫困村脱贫出列,贫困县最终脱贫摘帽的目标。
问:
桂平市以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和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动旅游业发展,目前有哪些成果?
答:
近年来,桂平以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和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大大推动了桂平旅游快速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是景区品质提升,旅游规模不断扩大。桂平先后建成西山风景名胜区等3个国家4A级景区、大藤峡生态旅游区等8个国家3A级景区,万隆国际旅游区等一批优质旅游项目正加快建设。2016年以来,桂平接待游客数量每年均保持两位数增长,旅游消费增长近七成。
二是发挥独特优势,塑造旅游品牌。围绕太平天国金田起义策源地这张独一无二的“金名片”,把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地址历史文化寻踪与红色旅游结合,重点打造桂平最具特色的旅游产品,以金田起义博物馆为中心拓展建设太平天国金田起义遗址红色经典旅游景区。加快推进西山风景名胜区创国家5A级景区,大力开发西山风景名胜区感恩祈福、龙潭国家森林公园休闲度假、大藤峡自然山水观光、北回归线标志公园科普研学等主要特色景区旅游产品,旅游产品供给不断丰富。我们还深入挖掘桂平独特的文化传承,完善了西山梵音、杖头木偶戏等4个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场所,每年举办紫荆瑶族盘王节等特色旅游文化节庆活动,文化旅游发展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三是完善服务设施,接待能力不断提高。建成了城区游客集散中心1处、旅游咨询服务中心3处,完善旅游景区景点游客中心11处、旅游驿站1处,新建、改建旅游厕所47座,对全市旅游交通指示牌、旅游标识、引导牌等进行了更新。先后建成星级饭店5家,其中四星级2家,全市宾馆、酒店、农家乐床位数达到2万多张。
问:
桂平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中有哪些措施、亮点,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
近年来,桂平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切入点,充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进一步加强土地流转,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主要措施有:
一是加强土地流转。2019年桂平市在加快全市开展土地流转工作,按照大乡镇流转2000亩以上,小乡镇流转1500亩以上任务,将土地流转任务下达到乡镇,同时市财政拨出土地流转经费500万元用于开展工作,将流转土地统一由市土地贮备中心对外招商,截至9月12日,全市共流转土地5.68万亩,2015-2019年累计流转土地20.07万亩。
二是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在抓好传统的荔枝、柑桔、淮山等优势产业的发展的同时,2019年桂平市重点抓好澳洲坚果、八角林改造、西山茶、稻虾养殖等一批重点产业建设。通过实施万亩澳洲坚果、万亩西山茶、万亩低产八角林改造、万亩稻虾养殖基地建设等产业大行动和“雁归工程”等措施和途径,积极引进产业龙头企业,建立示范区,以点带面,大力发展壮大特色产业。目前,全市已有35家新型经营主体参与澳洲坚果种植,种植面积10300亩,新种茶园3000亩,在金田林场实施7000亩低产八角林改造试点,建成稻虾养殖基地3000亩,年内将建成万亩的稻虾共养示范区。
贵港市委网信办指导 贵港日报/贵港新闻网出品
内容来源 ▍原创 贵港市委宣传部 桂平市委宣传部
图片来源 ▍桂平市委宣传部 潘金强 郭晓枫 张庆杰 梁棋 梁晓冬 熊耀章 韦伟海 袁地
采 编 ▍黄倩倩
值班编辑 ▍覃科博
值班主任 ▍樊超龙
法律顾问 ▍广西君望律师事务所 0775—4251733
报料电话 ▍0775-4523503、4521951、455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