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李云龙背后的秘密:才懂李云龙宁可举枪自尽也不去东北避难的隐情
亮剑李云龙背后的秘密:才懂李云龙宁可举枪自尽也不去东北避难的隐情李云龙,原是大别山的一名篾匠,参加黄麻起义加入第四方面军后,就开启了李云龙传奇的一生,而他的一生,是浴血奋战与艰难岁月里熬过来的一生,虽一身战功,亦犯过多次“错”。明明可以按照孔捷的安排去东北暂避灾祸远离是非,为什么李云龙就是不愿意,甚至如此坚决地走了绝路?看了《亮剑》原著,才懂李云龙宁可举枪自尽也不愿意去东北的真实隐情。尽管事件之后整个局势表面看起来风平浪静,实则内里酝酿巨浪,而在整个过程之中,李云龙其实是有两次机会可以“活着”的。一次是孔捷出手。事件发生后不久,远在东北的孔捷派出精干的手下,欲带李云龙一家前往东北,但李云龙只让来人带走了他的2个孩子和赵刚留下的4个孩子;一次是马天生阻止。李云龙被梁山分队段鹏、林汉和梁军成功劫走后,李云龙却回了家,一直与他作对的马天生赶到了,在李云龙举枪自尽前,马天生是有冒死上前抢枪且阻止李云龙的“你不要开枪…..我们好好谈谈”。前有战友孔捷出手相救,后
代号为“泰山”的师部,被邹明为首的武装力量偷袭,不到半小时时间,泰山师部就被占领。
泰山师部的军火弹药和绝密文件怎么办?
李云龙来不及细想,作为野战军军长,他当下发出命令集结部队将泰山师部实施包围,并向上级请示,得到的口头回复是极其不明确的“可以采取强制”、“可以反击”,而李云龙原意只是想让这些民众缴械投降,却遭到对方率先开枪反击,李云龙再无顾忌地展开攻击,一举消灭了对方。
而“泰山”事件,成为李云龙人生的转折点。
尽管事件之后整个局势表面看起来风平浪静,实则内里酝酿巨浪,而在整个过程之中,李云龙其实是有两次机会可以“活着”的。
一次是孔捷出手。事件发生后不久,远在东北的孔捷派出精干的手下,欲带李云龙一家前往东北,但李云龙只让来人带走了他的2个孩子和赵刚留下的4个孩子;一次是马天生阻止。李云龙被梁山分队段鹏、林汉和梁军成功劫走后,李云龙却回了家,一直与他作对的马天生赶到了,在李云龙举枪自尽前,马天生是有冒死上前抢枪且阻止李云龙的“你不要开枪…..我们好好谈谈”。
前有战友孔捷出手相救,后有对手马天生冒死阻拦,面对可以,或者看似可以活下去的机会,李云龙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举枪自尽。
明明可以按照孔捷的安排去东北暂避灾祸远离是非,为什么李云龙就是不愿意,甚至如此坚决地走了绝路?看了《亮剑》原著,才懂李云龙宁可举枪自尽也不愿意去东北的真实隐情。
性格之源李云龙,原是大别山的一名篾匠,参加黄麻起义加入第四方面军后,就开启了李云龙传奇的一生,而他的一生,是浴血奋战与艰难岁月里熬过来的一生,虽一身战功,亦犯过多次“错”。
长征过草地时,因部队粮食吃紧,藏民又不愿意卖粮,他纵兵抢了藏民的粮食;山本特工队突袭赵家峪,不仅抢了李云龙新婚的妻子秀芹,还屠了赵家峪所有的百姓和烧毁了整个村庄,李云龙在来不及请示上级时,当晚就带他的一个团攻打平安县城;楚云飞设下鸿门宴,不顾赵刚阻拦,绑着一身炸药去安化县城赴约;被师长安排进军事学院学习,不仅带头在课堂上以淮海战役引发班级“群战”,还因受中将军衔不满带头不穿新军装闹事……
犯了“错”,结果却意想不到。
过草地时,他的团没有一个饿死的;以平安县城为中心的大混战,几乎成为抗日战争的转折点;不顾性命赴鸿门宴,全了与楚云飞的惺惺相惜之情,也维护了八路军敢为的胆气;军事学院带头闹事,被师长严肃批评后认识到不足,李云龙写出了有关特种部队的毕业论文,并在之后组建了108人的梁山特种分队,特种分队在金门岛战役中发挥重要作用。
虽然结局是好的,甚至是有功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所有的功绩里,几乎都藏着他性格里最显著的两个特点:一是不受约束的灵活;二是不顾后果的敢为。
“灵活”给了他战斗的方式,“敢为”给了他战斗的勇气,让他既有属于自己的一套作战思路,也有敢为人先不怕死的斗志,而这种性格,让他成为战争年代里的一把好手,而战争年代也需要他这种能打仗、会打仗的人才,所以尽管犯了错,但他可以功过相抵,可以在明明因灭了黑云寨由团长降为了营长却依旧被认可为独立团团长并行团长之实。
但不可否认的是,灵活和敢为的另一面,是纪律意识的淡薄,不请示、不告知、故意挑事等等。
所以,明知泰山事件没有得到明确指示,明知道不能做,但在面对被武装力量抢夺军火弹药的危害和对方率先反击的情况之下,李云龙选择了攻击,他做了他认为该做的、必须做的,这是他性格的使然。
既然做了,他就已经下了承担所有恶果的决心,哪怕是付出生命,这就是李云龙,去了东北,或许能“活着”,但活下来的已经不是李云龙了,“真正活得是李云龙”才是他一生的夙愿。
一再被打击军事学院毕业后,李云龙回到了老部队任军长,孔捷回驻东北边境线上某野战军任军长,丁伟被调到了某大军区任参谋长,临走时最后的一场聚餐,丁伟似有预料般地对战友们说“今后弟兄们天南海北哪儿都有,我丁伟要是有一天上门讨饭,弟兄们还得给口犯吃”,这句话在李云龙心里埋下了不安的种子,此后,李云龙经受了四次“打击”,逐渐崩溃而明确了死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