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乡村观察 阜新(市县新观察)

乡村观察 阜新(市县新观察)近日,位于青岛市即墨区汽车产业新城内的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总装车间一片繁忙景象,日产1200余台,平均每58秒就有一台整车从这里下线。本报通讯员 梁之磊“梗阻”通了,汽车产业链顺了即墨以龙头牵动,通过政府、协会、企业联手,助汽车产业复工复产□ 本报记者 张晓帆

乡村观察 阜新(市县新观察)(1)

■编者按

当前,我省疫情防控阶段性成效进一步巩固,复工复产取得重要进展,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加快恢复。

在确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各市正有序推动复工复产提速扩面,积极破解复工复产中的难点、堵点,促进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达产,保障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如何打通难点堵点,各地都有什么好办法?

即日起,本报陆续推出“打通难点堵点 推动复工复产”报道,多角度展现各行各业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全面推进复工复产达产的生动实践。

乡村观察 阜新(市县新观察)(2)

“梗阻”通了,汽车产业链顺了

即墨以龙头牵动,通过政府、协会、企业联手,助汽车产业复工复产

□ 本报记者 张晓帆

本报通讯员 梁之磊

近日,位于青岛市即墨区汽车产业新城内的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总装车间一片繁忙景象,日产1200余台,平均每58秒就有一台整车从这里下线。

一辆汽车下线,需要上万个零部件的配套组装。疫情防控期间,青岛汽车产业新城原本畅通的上下游产业链,变成连环“梗阻”。汽车产业如何“补链”?面对量大面广的全产业链、全供应链复工复产方程式,如何求解?

作为青岛着力打造的十条千亿级产业链之一,汽车产业一个整机厂的复工,关联着上下游几百个配套企业,产业链环环相扣,一个环节阻滞,上下游企业都难以运转。以龙头为牵引,畅通内外循环,是即墨区“补链”的内核。

2月13日,一汽大众、一汽解放两个龙头整车项目就实现了开复工,当天能够顺利复工的背后,是近百家中小微企业的集体复产。“全面复产的关键,在于产业链恢复畅通,少了其中哪一环都不行。任何一个关键零部件缺货,得不到解决,就会影响流水线的开复工,直接导致订单的交付延迟。”青岛汽车产业新城管委副主任邢惠安说,管委发挥龙头企业的牵引作用,在做好园区防疫消杀、制定复工复产防疫指南的同时,全面打响产业链企业复工复产攻坚战。

疫情期间,即墨区持续梳理重点领域龙头企业及其核心配套企业名单,重点摸排了汽车产业新城内两个龙头整车项目的区内配套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抱团”复工复产,加速开复工审批进程。龙头牵引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促进龙头,形成了畅通的产业链循环,也整体提升了全产业链能级。

复工复产较好的区域,往往是区域产业链较为完整的地方。增强产业链韧性,确保产业链安全,比任何时候都值得重视。面对疫情冲击,即墨区政府引导越来越多的企业加速战略预案的制定或调整,保证自身上下游产业链的安全。

疫情发生以来,涉及青烟威地区45家零部件供应商协会签订的共进退的“攻守同盟”发挥了重要作用,会员之间从防疫物资筹备、人员通勤、防疫方案制定等多个方面部署安排,共享物资采购资源,每日收集供应商的复工困难,多方联系协调解决。2月13日,协会内的45家零部件企业与一汽大众整机厂同步复工。目前,包括湖北在内的全国232家零部件供应商均已复产,山东省内供应商全部达到每天1200台以上的零配件供应能力。

即墨在复工复产过程中积极利用大数据“补链”,打造的营商服务平台发挥了重要作用。记者了解到,营商服务平台将全区约4.1万家企业的业务领域与产业链的不同环节相匹配,精准锁定各产业上下游的细分环节,实现经济要素市场端和工厂端精准连接与智能匹配。依托营商服务平台建立的“迫切配套企业复工协调平台”,由已复工企业以“问题清单”的形式,提出配套企业迫切复工复产的建议名单,相关部门制定产业链复工专项攻坚图,精准推动配套企业尽早复工复产。

有些缺少防疫物资,有些工人不足,有些复工意愿不强……即墨定向出台惠企“11条政策”,强化精准扶持,增强发展信心,以区级职能部门为统筹,以属地街道、功能区为延伸,共同结成企业“防疫指导链”“复工保障链”,一方呼号、全链响应,构建起“链条式”服务保障体系,通过筹备防疫物资、“共享员工”等方法,精准协调解决产业链关联企业复工复产困难。

一汽物流(青岛)有限公司承担着一汽解放青汽公司、一汽大众青岛分公司全方位物流服务,但整车发运涉及的社会物流企业数量多、分布不集中,驾驶员更是有一半来自省外,组成复杂、流动性大。

为了帮助企业尽快复工,青岛汽车产业新城管委“复工指导员”多次实地走访,并联系即墨区疫情防控指挥部、街道等相关部门,编制“防疫复工管控手册”;对企业员工进行了情况排摸和行动轨迹追溯,逐一建立台账;鼓励企业点对点发运,安排专人在高速路口进行车辆检查,发放车辆通行证……一系列措施保障,一汽物流顺利复工复产,公路、铁路发运畅通。

引进一个大项目,“黏合”一条产业链

利津疏通“堵点”,3.8亿元的项目28天签约落地

□记 者 李 明

通讯员 李伟伟 任万帅 报道

本报利津讯 经过28天的正式对接考察,诚城联合科技发展(山东)集团有限公司新材料产业园项目便决定落户利津县。

这一项目计划总投资3.8亿元,建设单层、多层标准化工业厂房及设计、研发、实验中心等,建成后,可利用其在财税金融、产品包装、品牌营销等方面的专业服务,吸纳几十家高端化工新材料企业进驻。

“与项目的‘结缘’要从春节前说起,当时从其他客商口中了解到诚城联合集团是国内产业园区招商运营领域的专家,在新材料、智能制造园区招商运营方面经验丰富,且有多个成功案例,我一听眼睛就放了光,这不正是我们需要的项目么!”想起当时的情景,利津县投促中心项目推进部部长董乐天依旧很激动。

利津县化工新材料产业具有年产14万吨聚碳酸酯材料的实力,由于没有更加高端的下游深加工企业,在产品附加值提升上遇到了瓶颈,这些产品只能以原材料的形式销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产业“断了链”就没有更好的发展,而诚城联合集团正是这个“断链”的“黏合剂”。

原定于春节后的上门招商计划被疫情打乱。董乐天告诉记者:“无法实地交流,我就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向客商介绍我们的区位优势、产业现状和招商引资政策,每天至少一个电话,让我们还没见面就建立了‘感情’基础。”3月20日起,招商团队多次前往诚城联合集团在德州、泰安等地的运营园区以及济南总部深入交流,并邀请客商前来考察,寻找客商投资规划与县域产业发展规划的最佳结合点。

“利津县多番和我们对接,邀请我们实地调研,我们发现利津化工新材料产业基础雄厚,集群化程度高,依托聚碳酸酯等产品继续深加工发展下游产业,市场前景广阔,而且符合我们的定位,虽然只有短短20多天,但坚定了我们的投资意向。”公司总裁刘德水告诉记者。

拍板速度快还缘于“堵点”疏通及时。“园区项目落户最大的‘堵点’就是用地问题,而县里及时为我们协调解决了这一问题。”刘德水说。利津县统筹土地、环境容量、能耗指标等要素资源,优先保障重点项目建设需求,最大限度利用存量土地开展“双招双引”,积极实施“腾笼换鸟”,引进优质项目,盘活闲置资产,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从3月20日主动对接,到4月17日项目落地,一个贯通产业链条的项目有了圆满结果,用时28天。随着项目的落地,利津县化工新材料产业也迎来了全产业链贯通的希望。项目落地后可以吸纳高端化工新材料企业,以聚碳酸酯为原材料进行共混改性,生产广泛用于精密机械、航空航天、新能源等领域的产品,向高端工程塑料改性深加工领域进军,实现向产业链高端的快速跃升,加快对产业链高精尖领域的顶端整合。

“捡到篮子里都是菜”的老办法招不来真正的大项目、好项目,精准化招商才是高质量发展的妙手良方。利津县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精心绘制“产业招商图谱”,组建8个“双招双引”工作组,针对具体产业实行“一对一”盯靠,通过“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吸引更多的关联企业聚集,培育壮大产业集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