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家布列松(布列松悲惨世界里最温暖的灵魂猎手)
考古学家布列松(布列松悲惨世界里最温暖的灵魂猎手)(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名字的缩写)那高级摄影就等于HCB 布勒松:摄影是唯一的能把精确的和转瞬即逝的瞬间丝毫不差地固定下来的一种手段。布勒松采用抓拍手法是和他的摄影的美学见解紧紧联系的。应该明确的是创作手法和一定的创作方法,创作倾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抓拍和摆拍都可以造成或真实或虚假的作品,关键在于摄影家的思想观点和审美标准。世界著名的人文摄影家,决定性瞬间理论的创立者与实践者。被誉为 " 现代新闻摄影之父 "。他一生从事摄影半个多世纪,足迹遍及世界各地,拍摄了大量精彩照片。被誉为 “ 当代世界摄影十杰之一 ”,“人类喜剧的报道者 ”。“ 今天,假如有所谓基础摄影的ABC入门的话
又译: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1908.8.22~2004.8.2)
法国著名摄影家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儿童时代即酷爱美术,曾从师画家戈登奈和安德烈·洛特。1922年至1928年,他在中学学习时间,有一架布朗尼照相机。起初只是为了拍些假期生活照片,以便丰富他的纪念相册。不久开始认真地通过取景框观察一切,从而为他心目中的小小世界逐渐变得宽阔起来。
布勒松:摄影是唯一的能把精确的和转瞬即逝的瞬间丝毫不差地固定下来的一种手段。布勒松采用抓拍手法是和他的摄影的美学见解紧紧联系的。应该明确的是创作手法和一定的创作方法,创作倾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抓拍和摆拍都可以造成或真实或虚假的作品,关键在于摄影家的思想观点和审美标准。
世界著名的人文摄影家,决定性瞬间理论的创立者与实践者。被誉为 " 现代新闻摄影之父 "。他一生从事摄影半个多世纪,足迹遍及世界各地,拍摄了大量精彩照片。被誉为 “ 当代世界摄影十杰之一 ”,“人类喜剧的报道者 ”。
“ 今天,假如有所谓基础摄影的ABC入门的话
那高级摄影就等于HCB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名字的缩写)
摄影这一门,你进去是ABC,出来时是HCB ”
——厄恩斯特· 哈斯
" 在拍摄的时候,我总是闭着一只眼睛,我用这只眼睛观察自己的心灵。我又总是睁着一只眼睛,我用这只眼睛观察整个世界 "。
" 决定性瞬间 "
the decisive moment
卡蒂埃-布列松1952年在他的摄影集
《决定性瞬间》中提出的摄影美学观念
特指通过抓拍手段
在极短暂的几分之一秒的瞬间中
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物加以概括
并用强有力的视觉构图表达出来
这种抓拍的摄影思想同时也被
与布列松同时代的
德国摄影家爱瑞克·萨洛蒙博士
英国摄影家比尔·布兰特
匈牙利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
等摄影名家所推崇
并成为新闻摄影最有效的手段
" 经过加工或导演的照片我没有兴趣 ……
相机是素描本,直觉与自发性反应的工具
是我对疑问与决定同时发生的瞬间驾驭
为了赋予影像意义
摄影者必须感觉得到自己
有涉入取景器中获取事物
……
摄影者需凭借极为精简的方法
才能达到表现上的单纯
……
必须永远秉持对被摄者
与对自己的最大尊重!"
布列松提出了摄影史上最著名的
“ 决定性瞬间 ” 观点
他认为,世界凡事都有其决定性瞬间
他决定以决定性瞬间的摄影风格
捕捉平凡人生的瞬间
用极短的时间抓住事物的表象和内涵
并使其成为永恒
《玛丽莲·梦露》就是如此
布列松在梦露不经意间抓拍了这张照片
从这一凝固的瞬间里
人们看到了梦露的天生丽质和娴雅风度
布列松认为,摄影作品
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
每个摄影师都应深具尊严感,
都应意识到:
无论一幅摄影作品画面多么辉煌、
技术多么到位
如果它远离了爱,远离了对人类的理解
远离了对人类命运的认知
那么它一定不是一件成功的作品
布列松的立意是高远的
但他选取的素材通常都是微小的
“ 在摄影中,最小的事物
可以成为伟大的主题 ”
因而,他的相机对准的都是我们
现实中可见的、熟悉的人和物
是他让我们发现,
在这习以为常中有美和感动
《男孩》(1958)就体现了这种风格
它的题材并不重大
却是布列松的一幅脍炙人口的名作
一个男孩的两只手里
各抱一个大酒瓶,踌躇满志地走回家
好像完成了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照片中的人物,情绪十分自然真实
显示出布列松熟练的抓拍功夫
1964 Henri Cartier-Bresson by Ara Güler
为了更近距离的接近人群
布列松经常将照相机隐蔽起来
他的拍摄理念富创造性
非常善于用镜头捕捉生活中转瞬即逝的画面
他曾这样描述自己对摄影的迷恋:
“ 我整日在街头寻找
随时准备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
将活生生的生活完全记录下来 "
他用黑胶带遮住照相机的闪光部分
以便更好地融入到人群中
他坚持摄影师必须仅仅使用现有的光
不要在暗房里剪辑
而更应该在"照相机"里现场剪辑
1935 by George Platt-Lynes
布列松的照片所截取的瞬间
不仅是当下发生在他眼前的一瞬
更是事件此前此后整个过程中的一个波峰
他的作品集《决定性瞬间》
成为无数摄影爱好者的教科书
"决定性瞬间"摄影理念也为广大同行接受和效仿
1955 Henri Cartier-Bresson with Leica M3
布列松使用的照相器材是最少的
这与他现实主义的风格有关
他不希望拍摄引人注意
其照片不依赖于专门的设备和技术
他通常使用35mm平视取景小型相机
使用50mmf2的镜头拍摄
拍摄方法仍然是以自然和真实为宗旨
他从不使用闪光灯等附加光源
当光线不足时,他宁可使用高速胶片
他总是力图最大限度减少主观性
把客观存在的瞬间展现给人们
1968 Paris Riots
“ 摄影家的眼睛
永远都在评估出现在他眼前的事物
他只须移动1毫米的几分之一
便可以把线条吻合起来
他只须稍微屈膝,便可以将透视改变
把照相机放置在离主体近一些或远一些
他便可以刻画出某一细节 ——
这细节,既可能相得益彰,
也可能喧宾夺主
然而,对照片进行构图所需的时间
几乎是跟按动快门的时间一样的短
因为两者同是条件反射而已 ”
1908
8月22日,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出生在
法国巴黎附近的香特鲁小镇
(Chanteloup-en-Brie)
Henri Cartier-Bresson and his parents
他的父亲拥有一个纺织厂
母亲的家族则世代经营棉花
并在诺曼底地区拥有一个很大的农场
亨利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
所以他们希望亨利长大后能够接管家族的生意
但不幸的是,亨利对做生意丝毫没有兴趣
由此,卡蒂埃·布列松家族的历史上
少了一个也许会很出色的生意人
但却增加了一个影响了
整个20世纪摄影历史的人物
——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这个名字通常被认为是“现代新闻摄影之父”
他是35毫米照相机的最早使用者之一
同时,他也是一个正直的摄影大师
他一生中到过世界各个角落,
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
见证了20世纪众多重大历史事件
100年之后的今天,
他的身后仍然拥有众多追随者
这无疑将带给卡蒂埃·布列松家族永久的荣誉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儿童时代即酷爱美术
曾从师画家戈登奈和安德烈·洛特
1920 Henri Cartier-Bresson with his camera
1922 ~ 1928
他在中学学习时间,有一架布朗尼照相机
起初只是为了拍些假期生活照片
以便丰富他的纪念相册
不久开始认真地通过取景框观察一切
从而为他心目中的小小世界逐渐变得宽阔起来
1926 Dieppe France
1927 ~1928
卡蒂埃-布列松进入了
洛特学院(Lhote Academy)
师从安德烈·洛特
在那里学习的两年
卡蒂埃-布列松恋上了黄金分割、割图秩序
“ 沾染上了几何学的病毒 ”
安德烈·洛特
(André Lhote,1885-1962)
法国立体派画家,教师
他是卡蒂埃-布列松艺术创作上的启蒙老师
除了绘画方面的知识和技艺
卡蒂埃-布列松在1998年由Patricia Wheatley
指导的纪录片《Pen、Brush and Camera》
称他在摄影上所知的一切
都是从安德烈·洛特而来
也许是为了让他成为一个有鉴赏力的生意人
布列松的父母从小就让他学习素描
但对他影响最大的却是他的叔叔路易
—— 一个极具天赋的画家
“ 1913年的圣诞节
我第一次走进叔叔的画室
当时我只有5岁
但马上就被画布和画室的味道迷住了 ”
1928 Tour de France found on The Guardian.
布列松由此开始跟随叔叔学习油画
但很不幸
不久之后路易就死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布列松1927年开始跟随他的第二个重要的老师
——
立体派画家和雕塑家安德雷·罗特(André Lhote)
罗特不仅带着他的学生去卢浮宫研究古典绘画
他们也会去最时髦的画廊研究当代作品
当时超现实主义运动刚刚兴起
布列松马上就被迷住了
于是他常常光顾当时巴黎的超现实主义基地
—— 希拉诺咖啡馆
并和一些当时的风头人物有了密切的交往
1929 Max Ernst seated Ermenonville
1930
22岁的布列松应召入伍
之前的两年,他在英国剑桥大学攻读英国艺术与文学
军队生活显然让布列松很难适应,他后来回忆说:
“ 那真是一段艰难的时光
要知道,你的肩上正扛着来复枪 ”
1930 Railroad Engineers
1931
回国以后
他参加了当时的超现实主义小组
并从事摄影活动
1930-31 Grand Lahou Abidjan Ivory Coast
退伍之后,布列松出人意料地去了
当时法国的非洲殖民地科特迪瓦
虽然他很少谈及自己的这段经历
但一些研究者认为他受到了康拉德小说
《黑暗之心》(Heart of Darkness)的影响
小说以一次沿刚果河而上的航行
在布列松面前开启了非洲神秘腹地的大门
1931 AUSTRIA. Vienna.
由于格里菲斯的巨片《纽约的秘密》
斯特罗海因的处女作《破碎的百合花》
艾森斯坦的《猛禽》等电影的影响
加上不久他又结识了一些摄影家
并为他们的摄影作品所倾倒
从此产生了献身于摄影艺术的信念
并以进行摄影、自己亲手冲卷和
洗印照片等项工作为极大的乐趣
布列松真正从事摄影活动是在30年代初期
当时,22岁的布列松去非洲象牙海岸
并在那里买了一架相机进行拍摄
但一年以后
当他正要回国时才发现这架相机的镜头已经发霉
结果所拍照片全部报废
后来,他发现并购买了莱卡相机
从此这架莱卡相机成为他时刻不离的终生伙伴
1931 Belgium
布列松在科特迪瓦以打猎为生
他猎杀野猪和羚羊
然后把猎物卖给当地的村落
在打猎中,他形成了贯穿他一生的摄影技巧
——准备,等待,等待,等待
最后扣动扳机或者按下快门
布列松一生都用全手动的相机拍照
他厌恶自动相机
因为 “ 就如同用机关枪猎杀松鸡 ”
很多人所钦佩的布列松
在巨大压力之下的冷静
也得益于打猎
法国导演路易·马勒曾回忆
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时的布列松
当时巴黎学生暴动已经达到最高峰
到处一片混乱
但布列松仍能冷静地面对事态
一小时只拍了4张照片
1931 Berlin
布列松在科特迪瓦差点死去
因为他感染了“黑水病”
在持续的高烧中
他开始筹划自己的葬礼
他写信给自己的祖父
希望祖父可以把他埋葬在
诺曼底一处森林的边缘
因为德彪西当年曾在那里演出过
但最后,他还是挣脱了死神的双手
他在科特迪瓦时已经拥有了一台照相机
不过,他的那段“非洲记忆”
流传到现在的,只有7张照片
1931 Budapest
在非洲死里逃生之后
布列松回到法国,定居在马赛
他彻底放下了画笔,拿起了照相机
对此他曾解释说:
“ 我当时突然领悟到,
照相机可以在一刹那凝固不朽 ”
他在马赛购买的莱卡35毫米照相机和50毫米镜头
此后陪伴了他很多年
1931 Ivory Coast
1931 Léonor Fini Wearing Stocking Over Face
1931 Magnum. IVORY COAST
1932
他第一次在美国纽约
然后又在西班牙马德里展出了他的摄影作品
1932 France Marseille.
1932 Hyères France
1932 Brussels.
两个男子,一个透过布幕缝隙偷看某演出
另一个撇过头,警惕地张望,
恐被人发现引起麻烦
“有一件不知道的事情正在发生”
卡蒂埃-布列松在这样的角度
这样的距离、这样的一瞬间将其拍下
一幕平凡的景象瞬时有了一种
“什么事都有可能”的深远寓意
如此神来之笔,卡蒂埃-布列松“借最好的一刹那
来使事件产生全新的意义与境界”,甚是迷人
这是卡蒂埃-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
(the Decisive Moment)
1932 Madrid SPAIN
1932 Paris. Place de l'Europe. Gare Saint Lazare.
这张照片是布列松抓拍艺术中代表性名作
在前景中跳跃的男子
其身影恰好跟背后招贴广告中跳跃女郎相似
一前一后,互相呼应,相应成趣
1932 The Allée du Prado in Marseille
在这张作品中
我们可以看到线条和形状得到很好的展现
光秃秃的树枝形成一个V字形
作为背景的消失点
戴帽穿斗篷的男士恰好居其中
整体形成一个黑色三角形
构图精致巧妙
卡蒂埃-布列松回忆当时男子突然转过身时
他正走在这位男士的后面
“ 在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个事件里
都有一个决定性的瞬间
当这个瞬间来临时
周围的诸种因素会排列成
最具意义、最为协调的几何形态
并显示出某一事件的完整面貌
这个瞬刻即逝的瞬间,就是决定性瞬间 ”
1932 saint-denis france
1932 Salerno
1933 Children playing in ruins Seville Spain
断壁犹如一个镜框,给人以电影之感
看戏、起哄、打闹、
劝拉的孩子们倚墙形成两条线
汇聚在一个柱着拐杖的瘸腿的孩子身上
形成一个V 字形
在嬉笑打闹中,让人迫切的关注
着这个瘸腿孩子的命运
再看,图中每个小孩都在视觉上
与其他孩子们相抗衡
各自吸引着观众的注意力
尤以一男孩抱住恶作剧的小孩的瞬间,
戏剧张力十足
“ 对我来说,照相机就是一本写生簿
捕捉即时灵感的工具
你要在瞬间对你所看到的一切提问并做出决定
通过一个有限的取景器
向人们解释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
这是一种最简单直接的表达
却也需要你集中精力、训练有素、敏感
并有几何构图的美感 ”
在这个决定性瞬间中
无时无刻不渗透着卡蒂埃-布列松的情感与理智
“ 我所拍的图像
是我的内在和外在两个世界交融的结果 ”
卡蒂埃-布列松把他那一瞬间感觉通过照片表现出来
唤起了观看者在感情上的回响
1933 BARRIO CHINO BARCELONA
1933 Italy
1933 Spain and Spanish Morocco
1933 Spain. Andalucia. Grenada. Gypsies
1932 ~ 1934
布列松拍摄了大量被彼特·加拉斯
称为“现代艺术的主旋律”的著名作品
他开始注意一些
被早期法国、西班牙、
墨西哥摄影记者选择的主题
他们不只注重报道和制造新闻热点
而且将瞬间与平凡的生活
融合成为一种视觉美感
他的著名作品《孤独的法国骑车人》和
另一幅残垣断壁间嬉戏的儿童的作品
都具有这种感觉
1933 Leonor Fini Italy
1933 Madrid Spai
1934
他旅居墨西哥一年,从事摄影创作
1934 Calle Cuauhtemoctzin Mexico City
1934 Mexico
布列松结识了
波兰摄影师西莫尔(David Chim Seymour)
然后通过西莫尔认识了卡帕(Robert Capa)
后来三个人成为大名鼎鼎的“玛格南图片社”的创办人
卡帕曾对布列松说:
“ 不要给自己贴上超现实主义摄影师的标签
做一个摄影记者吧
否则你很容易落进自己的套路里
把超现实主义暂时放在角落
向现实前进,不要犹豫 ”
1934 Mexico
1934 Tehuantepec Mexique
1935
在美国同保尔·斯特朗从事电影拍摄工作
1935 Paris
1935 Charles Henri Ford Paris
1936 ~ 1939
布列松为让·雷诺,阿雅克,
贝克尔和安德烈·兹沃波达当助手
拍摄影片《生活属于我们》
《乡村一部分》和《火的规律》
以及纪录片《生命的胜利》
1936 with his wife Retna Mohini
1936 Bords de Marne
1937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1936年7月西班牙爆发内战
在法国知识界掀起了政治热潮
年底,布勒松编导了一部为西班牙共和党
集资解决药品问题的纪录片《再生》
在这一年的年初,他又开始拍了一些照片
Jacques Lemare Henri Cartier-Bresson and Herbert Kline
此时的布勒松以一种紧迫感
而不是艺术家的敏感专心地投入创作
后来他在当时著名的超现实主义作家
路易斯·爱瑞根创办的
《共产主义日报》任摄影记者
他的作品也经常发表在
另一家共产主义者周刊《思考》上
那时和他一起工作的还有两闰摄影家
罗伯特·卡帕和戴维德·西摩
他们成了亲密的朋友
1937 Trafalgar Square on the Day of the Coronation of George VI
5月12日,卡蒂埃-布列松在伦敦拍摄乔治六世
(现任英国君主伊丽莎白女王的父亲)加冕典礼时
卡蒂埃-布列松没有选择去拍摄加冕进行时的盛况
而是将注意力转向了参加典礼的普通人物
这张作品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为了不错过乔治六世的加冕仪式任何一个部分
人们在特拉法加广场等了一宿
有的人睡在长凳上,有的蜷缩在报纸上
次日早上,一个疲倦的人睡在纸堆中
还没醒来看他守了一宿的加冕典礼
报纸堆中睡得正酣者
与台上正翘首观望的群众
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
这画面幽默又耐人寻味
“ 一个新闻记者的职责就是要认识什么是重要的场景
当他的眼睛发现了现实生活中的特殊对象时
相机所作到的只不过是把眼睛所决定的固定在胶片上 ”
1937 Coronation of King George VI London
在现实世界中捕捉到超现实的另一面
正是超现实主义对他的影响
作为一个在20世纪初巴黎塞纳河畔
资产阶级社区成长起来的年轻人
布列松难免受到各种各样时髦艺术潮流的影响
1937 Greece
布列松也尝试"试验电影"
于1937年制成第一部纪录片
记录西班牙内战时期外国医药援助实况
他的电影作品还有
《野餐》《比赛规则》和《电影》等
1937 Hyde Park London
1938 Cardinal Pacelli Montmartre Paris
红衣主教尤金尼奥·帕切利参观圣心大教堂
人们在教堂外面翘首等候,如果可能的话
可以亲眼见见他,甚至伸手抚摸他
人们高呼“万岁“(”Vive Dieu“)!
“夜,没有星光,一片漆黑,在黑暗中
可能有一个站着的天使展开着翅膀
在等待着这个灵魂 ”
至美至妙的一刹那
“ 我站在人群中的位置
只能看见他的后脑勺
所以我把相机高举过头拍摄”
1938 First paid holidays France
1938 FRANCE. The Pas-de-Calais 'department'
布列松30年代的作品
可以说是新闻摄影的经典之作
他拓展了摄影作为一种媒介的多种可能性
在他50多年的摄影生涯中
他用照相机拍下了不同民族的喜怒哀乐
和不同地域的民俗风情
以及上个世纪中一些最具象征意义的时刻和人物:
从西班牙内战到二次大战中的解放巴黎
再到后来的柏林墙倒塌
1938 JOINVILLE-LE-PONT
1938 PICNIC ON THE BANKS OF THE MARNE
1939
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布列松加入了一个军队摄影组织
1939 New York
1940
夏,他被德军俘瞄并送去服苦役
从制造装炸弹的大板条箱到铲肥料
他都干过
这期间他曾两次企图逃跑都失败了
1943年第三次逃跑终于成功
1940 Helen Di Helen
“ 做手工,修铁路,在水泥厂、曲轴厂工作
在一口大锅里洗烂菜,制干草垛
做这些所有事的时候,
我脑中只有一件事,逃跑 ”
1940 New York City - 2 kids dancing
此番遭遇,让卡蒂埃-布列松
更能体会被占领区人们的心情
之后更加关注难民和战俘的遣返问题
1942 Italian children in Nap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