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1956年臧克家赴约毛泽东(1956年臧克家赴约毛泽东)

1956年臧克家赴约毛泽东(1956年臧克家赴约毛泽东)毛泽东反问他,“你觉得印多少合适?”图丨臧克家于是,臧克家跟毛泽东说了《诗刊》印刷数量的问题。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物资紧张,其中也包括纸张资源。在经过仔细核算过后,文化部跟臧克家提出:《诗刊》只能印刷一万份。可在臧克家看来,一万份实在太少了,到时候一定会供不应求,同样是作家协会的刊物,《人民文学》可以印二十万份,《诗刊》却只能一万,太不合理。

图丨毛泽东

其实,在臧克家提问“腊”是什么意思的时候,毛泽东是故意不回答的,他就是想听听臧克家的理解,知道在读者的眼中,这首词究竟是什么意思,有没有缺陷。

臧克家是诗人,是知识分子中的佼佼者,如果连臧克家都不能很好地理解其中含义,其他老百姓就更看不懂了,那么“腊”也就没必要了,还不如改成老百姓也通俗易懂的“蜡”。

因为这件事,臧克家觉得自己和毛泽东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可以畅所欲言,放言无忌了。

于是,臧克家跟毛泽东说了《诗刊》印刷数量的问题。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物资紧张,其中也包括纸张资源。

在经过仔细核算过后,文化部跟臧克家提出:《诗刊》只能印刷一万份。

可在臧克家看来,一万份实在太少了,到时候一定会供不应求,同样是作家协会的刊物,《人民文学》可以印二十万份,《诗刊》却只能一万,太不合理。

1956年臧克家赴约毛泽东(1956年臧克家赴约毛泽东)(1)

图丨臧克家

毛泽东反问他,“你觉得印多少合适?”

臧克家考虑了一下,“公公道道,五万份。”

毛泽东看臧克家正直坦率的模样,笑呵呵地说,“好,五万份。”

臧克家听后,喜不自禁的跟毛泽东道谢,他身上那股诗人的单纯劲也冒了出来,迫不及待的让毛泽东给相关同志打电话确认,一定要留够纸张。

袁水拍不停在旁边使眼色,着急地说,“不用了,不用了”,这时候,臧克家才反应过来,他不好意思地冲毛泽东笑了笑,毛泽东见状,更喜欢这个简单纯粹,心怀赤子之心的诗人了。

时间一晃,两个小时过去了,这时,臧克家一行人才意识到,不能再占用毛泽东的时间了,便起身跟毛泽东告别。

毛泽东有些意犹未尽,把大家送到门口后,还举着手道别,“把你们的作品送给我一份啊!”

1956年臧克家赴约毛泽东(1956年臧克家赴约毛泽东)(2)

图丨臧克家

做《毛泽东诗词鉴赏》的主编

自从《诗刊》发表了毛泽东诗词后,便有不少报刊约臧克家写文章以帮助读者欣赏、了解这些作品。

臧克家在写这些文章时,大都抱着谨慎的态度,斟酌再三才下笔,文章发表后,收到不少读者来信,有人表示非常需要这样的文章,也有人对文章中的一些解释提出商榷意见,这也使得臧克家意识到了这份工作的严肃性。

1958年6月,臧克家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除了简单汇报一些《诗刊》的情况,还再次向毛泽东提出约稿,

“......如有近作,希望给《诗刊》发表。4月号上刊登的《工人诗歌一百首》,引起社会注意,郭沫若、茅盾、周扬诸同志,都很看重它,这样的作品,您看了也一定很喜欢的。”

1961年11月4日,臧克家收到了毛泽东的回信,“因忙未能如愿面谈,还是等一会儿吧。.......明年一月内我看得抽出一个时间,和你及郭沫若同志一同谈一会儿。”

1956年臧克家赴约毛泽东(1956年臧克家赴约毛泽东)(3)

图丨毛泽东

没过多久,臧克家又收到了毛泽东的信,

“几次惠书,均已收到,甚为感谢......而且我对于诗的问题,需要加以研究,才有发言权。因此请你等一些时间吧。”

连着两次收到毛泽东的回信,臧克家非常感动,他赶紧提笔又给毛泽东写了封信,

“连得二信,既高兴又深深感动!......您几时空闲,兴致好,就通知我,时间早晚不计。”

可惜的是,日理万机的毛泽东并未找到和臧克家见面的机会,不过他们的书信往来很多。

1956年臧克家赴约毛泽东(1956年臧克家赴约毛泽东)(4)

图丨蒋介石

1975年6月,毛泽东还写信谈到美国一直夸蒋介石,却不停讲我们坏话的事情,在信中,毛泽东这样说,“他们骂得越凶,我就越高兴”。

毕竟这样才证明我们跟蒋介石不一样,所以,他们越是骂,越是证明我们的东西是好的,越是在坚持维系老百姓的利益,反之,他们若是不骂了,才要多加小心。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臧克家陷入了无尽的怀念与悲痛之中,他老泪纵横,把毛泽东的诗词读了一遍又一遍,而每次阅读,臧克家都会有不同的感悟,

“毛主席的诗词,我每读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感悟,每一次读,都会感觉到一股磅礴大气,令人心胸旷阔。”

1956年臧克家赴约毛泽东(1956年臧克家赴约毛泽东)(5)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