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先楚为何没有在第四纵队(韩先楚为何没有在第四纵队)
韩先楚为何没有在第四纵队(韩先楚为何没有在第四纵队)吴克华统领的第二纵队和胡奇才统领的第三纵队合编,这就是后来的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刚开始吴克华担任司令员,胡奇才为副,后来吴克华调走,胡奇才转正。一句话,胡奇才的革命资历要在韩先楚之上。抗日战争时期,胡奇才也在山东战场,担任第三师副师长,率部进入东北后,他被任命为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三纵队司令员。吴克华是中央红军将领,抗日战争时期较早去了山东,许世友担任胶东军区司令员,吴克华是副司令员。能给许世友当副手,也不容易,吴克华非常能打仗。山东八路军第五师成立,吴克华担任师长,跟随罗荣桓一起去了东北,担任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二纵队司令员。吴克华来到东北,猛攻营口,就在他即将取得胜利的时候,却突然宣布东北暂时停战,将军只好扼腕叹息。胡奇才则是红四方面军将领,巧了,他和韩先楚是湖北红安的老乡。胡奇才还比韩先楚小了1岁,可他在红四方面军中当正师级的时候,韩先楚才是营级干部。
旋风司令韩先楚,是林彪手下最能打仗的上将之一。林彪慧眼识英才,将他从第四纵队副司令员,提拔为第三纵队司令员。很多读者可能会有疑问,为何韩先楚没有在第四纵队就地转正,而是调到第三纵队转正呢?
从1946年初,到1947年秋,韩先楚在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担任了长达1年多的副职,以他的战争天赋,以他的作战能力,竟然没能就地转正,也真是不可思议。
无论是第三纵队,还是第四纵队,都是由山东八路军渡海去东北的,两个纵队跟韩先楚都没有什么渊源。对于这两个纵队来说,出身于红25军的韩先楚,都是一个空降干部。
韩先楚在第四纵队,之所以很委屈地当了那么久的副职,而最终也无法转正,跟林彪的用人之道有很大关系。韩先楚调入第四纵队之初,第四纵队的司令员是吴克华。
吴克华是中央红军将领,抗日战争时期较早去了山东,许世友担任胶东军区司令员,吴克华是副司令员。能给许世友当副手,也不容易,吴克华非常能打仗。
山东八路军第五师成立,吴克华担任师长,跟随罗荣桓一起去了东北,担任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二纵队司令员。吴克华来到东北,猛攻营口,就在他即将取得胜利的时候,却突然宣布东北暂时停战,将军只好扼腕叹息。
胡奇才则是红四方面军将领,巧了,他和韩先楚是湖北红安的老乡。胡奇才还比韩先楚小了1岁,可他在红四方面军中当正师级的时候,韩先楚才是营级干部。
一句话,胡奇才的革命资历要在韩先楚之上。抗日战争时期,胡奇才也在山东战场,担任第三师副师长,率部进入东北后,他被任命为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三纵队司令员。
吴克华统领的第二纵队和胡奇才统领的第三纵队合编,这就是后来的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刚开始吴克华担任司令员,胡奇才为副,后来吴克华调走,胡奇才转正。
再后来,吴克华又回到了第四纵队当司令员,胡奇才只好再次退居副职。对此,胡奇才本人有一定的意见,罗荣桓亲自做他的思想工作。由此可见,第四纵队司令员的岗位竞争是十分激烈的。
韩先楚这样一个外来户,没有什么优势。论作战能力,吴克华和胡奇才并不比他差多少。1946年的新开岭大捷,有人说是韩先楚的功劳,其实不完全对,当时韩先楚是纵队副司令员,胡奇才是司令员。
整个战役是在胡奇才的统一指挥下进行的,韩先楚也归胡奇才指挥。作为一员智勇双全的悍将,如果不是因为伤病缠身,胡奇才后来的成就应该会更大。
吴克华就更不用说了,1948年辽沈战役开打,林彪不担心锦州能否攻下来,而更担心塔山能不能守得住。守卫塔山的主力部队,正是吴克华统领的第四纵队。
吴克华和副司令员胡奇才一起打赢了塔山阻击战,奠定了整个辽沈战役的胜局,也让第四纵队成为一个王牌的主力军。现在明白韩先楚为何不能在第四纵队就地转正了吧。
因为第四纵队的先后两位司令员,吴克华和胡奇才,都非常能打仗,是相当一流的战将,把第四纵队交给他们统领,林彪可以放心。林彪用人之道,一定要把各个纵队司令员配备到最强。
如果不够强,那就果断换人。最典型的是第一纵队,刚开始司令员是万毅,林彪觉得万毅不够强,不能代表东北野战军的第一主力,就换成了李天佑。
相反,第四纵队的司令员已经非常强了,实在没有必要再换人,否则只会造成资源和人才的浪费。那韩先楚怎么办呢?林彪发现第三纵队的司令员曾克林不够强,所以就把韩先楚调过去当司令员。
这才有了横扫天下的旋风纵队。作为东北大军的统帅,林彪是伯乐,他就是要不断调整,实现各个纵队司令员的最优配置,从而使整个东北野战军成为无懈可击战无不胜攻无不取的威武雄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