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出生经历了哪些劫难(玄奘晚年遭弟子质疑)
玄奘出生经历了哪些劫难(玄奘晚年遭弟子质疑)此时的唐太宗因为辽东战事去了洛阳,但他临走之前特定叮嘱房玄龄,若他不在的这段时间玄奘回来了,要立刻加急通知他,此外要安排一个隆重的欢迎仪式。公元645年,玄奘终于回到了阔别17年的长安。当然,他成功了,他带回了六百多部经律论著,并且住在大慈恩寺开坛讲法,普度众生。可以说,玄奘历尽艰辛换回来的成就,应该获得所有人的认可和崇拜。然而到了玄奘晚年的时候,他却遭到了弟子们的质疑。玄奘并没有在意徒弟的质疑,甚至他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留下了2字遗言,勉励了后人千年。
玄奘,穿越了五万里前往印度,来回用了17年的时间。他不为别的,只为将印度佛教的经律论著带回大唐。
翻大山,渡险滩,走戈壁,穿沙漠,这些困难全都是他一个人面对,吃饭,饮水,猛兽以及其他的各种问题和危险,随时都可以夺走他的生命。
其实玄奘原本不用如此辛苦,只要他手拿通关文牒,就可以走在笔直大道之上,不用冒险走一些险路。可玄奘请求西去取经的请奏被李世民驳回,因此玄奘算是独自偷渡去的印度。
也正因如此,玄奘取经这17年里,几乎每一天都在和死神较量。
当然,他成功了,他带回了六百多部经律论著,并且住在大慈恩寺开坛讲法,普度众生。可以说,玄奘历尽艰辛换回来的成就,应该获得所有人的认可和崇拜。
然而到了玄奘晚年的时候,他却遭到了弟子们的质疑。
玄奘并没有在意徒弟的质疑,甚至他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留下了2字遗言,勉励了后人千年。
取经归来,皇帝态度公元645年,玄奘终于回到了阔别17年的长安。
此时的唐太宗因为辽东战事去了洛阳,但他临走之前特定叮嘱房玄龄,若他不在的这段时间玄奘回来了,要立刻加急通知他,此外要安排一个隆重的欢迎仪式。
这不,玄奘前脚刚踏进长安城,后脚就有人出城飞奔洛阳,将消息送到了皇帝的面前。
本来李世民想亲自回京为玄奘洗尘接风,但奈何辽东战事关乎国家命运,所以就派人用马车将玄奘接到了洛阳。玄奘这边返回的消息传开之后,周围的百姓如同炸锅了一样,全都涌入长安。
在这17年里,玄奘的名字早就传遍了大唐的大街小巷,他已经成为了大唐百姓心中的圣僧。因此房玄龄为玄奘办理欢迎仪式的时候,玄奘所受的待遇,用百姓夹道欢迎来形容都不为过。
欢迎仪式过后,玄奘接到了皇帝的邀请,他也很乐意前往,因为第一洛阳是他的家乡,第二是他内心选定的译经之地少林寺,正好也在洛阳。
可是许多人并不知道,这次会面李世民提出了一个让玄奘非常尴尬的要求,那就是希望玄奘可以弃淄还俗做官,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帝诏弃淄”。
如果说当初李世民不让玄奘西去,是因为唐朝初期国力尚弱,而西去之路被突厥控制,考虑到人身安全这才拒绝了玄奘西去的请求。这也是史书上所说的:国政尚新,疆界不宁。
可如今玄奘回来了,这说明玄奘是铁了心的皈依佛门,为什么李世民还出了一个还俗的难题给玄奘?
除此之外,玄奘很想去少林寺译经,毕竟是自己的家乡,但也遭到了皇帝的拒绝。
虽然李世民一而再,再而三地给玄奘出难题,甚至李世民的做法还影响了玄奘的以后的声誉,惹得玄奘的弟子都怀疑玄奘的真实用心。
但玄奘的内心坚定,回到了长安之后,他依旧坚定,绝对不会还俗做官,他的志向是要弘扬佛法,普度众生。因此无奈之下的玄奘,只能返回长安等待皇帝回心转意。
胳膊扭不过大腿,玄奘最后的倔强从公元645年到648年的三年间,李世民多次要求玄奘还俗。当然了,理由也是千奇百怪,其中有一次是这样说的:
“帝察法师堪公辅之寄,因劝罢道,助秉俗务。”
言下之意,李世民断定眼前这位一身僧衣,戒疤秃头的和尚,肯定是一位可以“堪公辅之寄之人”。
其实别说是玄奘,旁人听了都纳闷,和尚最是清心寡欲,看破红尘,又如何去管理这红尘之事?这明显是强人所难。
因此史书上说李世民是:逼劝归俗。“逼劝”二字,将李世民当时的态度体现得淋漓尽致。
可玄奘却怎么都不同意,直到李世民于649年去世,玄奘都是坚定如铁。
这里有一个终极问题,为何李世民非要让玄奘还俗做官?
还记得前面玄奘回国后百姓的态度吗?这说明玄奘在民间的威望极高,这样的人有着巨大的潜在危险。
李世民本身信奉道教,这一点从他总是服用道教的丹药就可以看出,因此他对弘扬佛法的玄奘一直存有戒心。如今玄奘又有如此的声望,只有看在自己的身边才能安心。
可僧人是一种四处游历讲经的职业,总不能将其禁足在长安之内,所以只有让其还俗,即便是不当官,也可以将其束缚在自己的身边。
我们看,即便是玄奘这样一位四大皆空,心无旁骛的圣僧,到了天子脚下都无法摆脱政治的漩涡。
然而李世民熬了4年,都没能让玄奘低头,可见玄奘内心的坚定,以及他倔强的性格。
然而倔强是有代价的,无论他怎么请求,都无法离开长安,一直被困在皇城之中。不过四大皆空的圣僧也在乎这些了,只要有个地方能够译经就足够了。
弟子质疑,遗言感人在此后19年时间里,玄奘始终都没能离开陕西,最多也就是到铜川的玉华寺译经讲经。
到了玄奘晚年的时候,徒弟们纷纷质疑,认为僧人应该游历天下,传播经文,普度众生。然而玄奘自从回来之后,一直为皇家办事,难道是被荣华给迷住了吗?
玄奘心中的苦只有他自己知道,对此他笑而不语。
等到他自觉大限将至之时,他又不小心跌进了一个水坑之中。他知道这是自己的命数,因此他从此就站在水坑之中修行数天。当然,期间他仍然翻译佛经,并把自己平生的著作都交给了徒弟。
最后他找来一位塑像师,为自己打造了一座菩提像。
在做尊菩提像前,弟子询问师傅:
“和尚决定得生弥勒内众否?”
玄奘回答了2个字:“得生”,随后圆寂。
解读一下玄奘最后的举动,其实他跌进水坑而不出,可以看作他下半生陷入皇权的坑中,无法脱身,最后只能以死亡来“得生”,让人潸然泪下。
此后,这两个字的遗言流传了千年,勉励后人不要被世俗之事牵绊,要跳出陷阱,寻找新生。
参考资料:《旧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