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古人对李白的评价(古人的精神气质)
唐朝古人对李白的评价(古人的精神气质)智圆法师则完全不同了,他也为酷热所恼,但出家人和俗人不同,他说:酷热如小人,到处苦相侵。清风如君子,时来宽我心。把酷热比作小人,把清凉的风比作君子。这种譬喻,深入浅出,具有儒家的品德修养。为何我们会评李白清新脱俗,潇洒如仙,从这简单的诗词里,就透出他活的真实自在。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同样的,李白也没感觉特别热。他随身携带的白羽扇子,也懒得扇了。直接脱了衣服裤子,当然里面还有衬裤哈,就袒露在树林下,山里风吹来,真是凉快啊。尤其是有一股风通过他躺着的松树拂过,让他感觉从头到脚都清凉。大自然的凉风,比什么空调,电风扇,手摇的蒲扇风,更解暑,没任何副作用。
农历七月十五这天,气温40℃,这是夏末立秋后众多高温中的一天。今年高温天数比往年多,在这高温里,七月十五的鬼门关,不知会不会开放。就这热了十几二十天的高温天,估计鬼跑到阳间来,都会被蒸熟了。
受着这份热,常让我们怀疑,古代会不会有这么热?那时候没有空调,电风扇,仅有一把蒲扇,如何度过慢慢酷热的天气?
宋朝杨万里的诗词: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已经明显说明,白天夜晚都很热,虫叫声在竹林里不安分,有时候似乎有凉风吹来,但也好像不是。总之,杨诗人的热有几分文人的清闲,在我们看来,并不热。真热的上火,谁还有闲心作诗。
李白仗剑出游天下,抱负满世界,他有一年热天来到了山里,并不是避暑,而是刚巧行到这座山,正是酷热的夏季。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同样的,李白也没感觉特别热。他随身携带的白羽扇子,也懒得扇了。直接脱了衣服裤子,当然里面还有衬裤哈,就袒露在树林下,山里风吹来,真是凉快啊。尤其是有一股风通过他躺着的松树拂过,让他感觉从头到脚都清凉。
大自然的凉风,比什么空调,电风扇,手摇的蒲扇风,更解暑,没任何副作用。
为何我们会评李白清新脱俗,潇洒如仙,从这简单的诗词里,就透出他活的真实自在。
智圆法师则完全不同了,他也为酷热所恼,但出家人和俗人不同,他说:酷热如小人,到处苦相侵。清风如君子,时来宽我心。把酷热比作小人,把清凉的风比作君子。这种譬喻,深入浅出,具有儒家的品德修养。
后两句,意蕴一转,就入佛家的妙理了。“酷热驱不去,清风留不住。此情无以诉,吟傍阴阴树。”酷热小人驱之不尽,清风君子也无法永远留住,这就是佛教所言的:无常。到底是酷热坏,还是清风好,谁能说得清楚,若是没有酷热的存在,怎能显示出清风的君子呢?
智圆法师只好不去诉求那一份俗世恼情,热了,就找棵树避热,也不刻意寻求清风的君子了。
从诗词的文学角度来看,很多人都喜欢李白的洒脱不羁,杨万里的清闲自述。从人生与解脱上来看,智圆法师就高很多了。一个热,一首诗词,就可以启发我们俗世的人。
有哲人说,万事万物都是来启发人的,何况是四季轮换,生活甜苦,夏冬冷热,仔细体会,就包藏了让人醒悟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