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到底是出自安庆还是黄梅(黄梅戏起源地安庆)
黄梅戏到底是出自安庆还是黄梅(黄梅戏起源地安庆)冯梦龙出身士大夫家庭,与兄冯梦桂、弟冯梦熊并称“吴下三冯”。从小好读书,原欲应试入仕,然屡试不第,于荼坊酒楼频繁接触下层社会,积累了大量民间文学史料。 崇祯三年(1630年)补为贡生,次年破例授丹徒训导。崇祯七年(1634年)升任福建寿宁知县。 崇祯十一年(1638年),任满致仕回乡从事著述。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耳犹、子犹,号龙子犹、茂苑外史、顾曲散人、姑苏词奴、平平阁主人等。 中国古代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明朝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 。阮自华(1562-1637),字坚之,号澹宇。祖籍桐城藕山,万历二十六年(1598)中进士后迁居安庆,并在怀宁黄梅山有别业。阮自华阮自华精通音律、擅长度曲,并收集、创作了不少民歌小调。因阮自华祖籍桐城,其收集创作的山歌、小调,有人称为“桐城歌”,又因其迁居怀宁黄梅山,所收集创作的山歌、小调也被称为“怀宁调”或“黄梅调”。
(作者:项结权)
桐城歌是起源于安徽省桐城市的一种地方歌调,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介绍:桐城歌是起源于安徽省桐城市的一种地方歌调,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一种韵文形式。明代桐城时兴歌(情歌)流布于湖北黄梅一带和江浙吴语地区,以独特的七言五句体式、婉转凝练的语言、优美动听的曲调著称,在流行地广泛传唱乃至刊布成帙。桐城歌是安徽歌谣盛行时期的主要民歌,其影响遍及湘、鄂、赣数省和浙西地区,对黄梅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桐城歌》封面
“桐城歌”在明末时期的传播与一个人有密不可分的关联,他就是被后人称为“黄梅调”鼻祖的阮自华。
阮自华(1562-1637),字坚之,号澹宇。祖籍桐城藕山,万历二十六年(1598)中进士后迁居安庆,并在怀宁黄梅山有别业。阮自华阮自华精通音律、擅长度曲,并收集、创作了不少民歌小调。因阮自华祖籍桐城,其收集创作的山歌、小调,有人称为“桐城歌”,又因其迁居怀宁黄梅山,所收集创作的山歌、小调也被称为“怀宁调”或“黄梅调”。其早年的诗《假至藕山阳江墅饭畊者》中就有和佃户“和歌”的记录:“和歌扣角牛衣下,醉向长林数鸀鶄。”其中“和歌”就是黄梅调早期的“一唱众和”模式。由于阮自华与沈德符有交游,所以沈德符《顾曲杂言》“时尚小令”载入了“桐城歌”。
明朝戏曲家冯梦龙的《童痴二弄·山歌》就收录了阮自华收集、创作的《桐城时兴歌》24首。
冯梦龙收集的《桐城时兴歌》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耳犹、子犹,号龙子犹、茂苑外史、顾曲散人、姑苏词奴、平平阁主人等。 中国古代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明朝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 。
冯梦龙出身士大夫家庭,与兄冯梦桂、弟冯梦熊并称“吴下三冯”。从小好读书,原欲应试入仕,然屡试不第,于荼坊酒楼频繁接触下层社会,积累了大量民间文学史料。 崇祯三年(1630年)补为贡生,次年破例授丹徒训导。崇祯七年(1634年)升任福建寿宁知县。 崇祯十一年(1638年),任满致仕回乡从事著述。
冯梦龙大胆搜集男女情歌,他约在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将搜集来的三百多首山歌编为《童痴二弄·山歌》刊行,《童痴二弄·山歌》凡十卷;卷一至卷四为《私情四句》,卷宗五为《杂咏四句》,卷六为《咏物四句》,卷七为《私情杂体》,都是吴中的徙歌。卷八为《私情长歌》,卷九为《杂咏长歌》,都是吴中的乐歌。卷十为《桐城时兴歌》,则是附录的别地歌。
冯梦龙将《桐城时兴歌》列入附录的别地歌。说明有别于当地流行的山歌,冯梦龙未有往来桐城的记录,也就是说这些“时兴歌”是桐城人传递而来。
在冯梦龙的交游史中,有一位官于桐城的人物:刘时俊(?-1629)字恒甫,号勿所,又号梦胥,四川隆昌人,祖籍四川富顺,二十六年进士,万历二十八年(1600)任安徽庐江知县。同年,他调任桐城知县,万历二十九年(1601)调任吴江。
刘时俊在桐城期间,接触了与他同榜进士的阮自华。其二人经常一起交流,阮自华有多所诗写到了刘时俊,刘时俊在调离桐城之时,阮自华有诗《刘恒甫明府迁令吴通国出祖浮渡山得开字》,刘时俊任吴江令时,阮自华曾与他同游太湖,阮自华诗《汎太湖赠恒甫转示允肇》。诗题中的允肇,即吴梦旸,也是一位“征歌顾曲”者。可见他们当时谈的话题与“歌”有关系。因刘时俊任吴江令期间与冯梦龙有交游,自然而然,刘时俊将冯梦龙介绍给了阮自华。
其后阮自华与冯梦龙在南京见面,阮自华有诗《七夕徐勋卫集冯二、李八、皮二、余二天界木末亭夜雨将霁作》,诗题中冯二即冯梦龙,因冯梦龙兄弟三人,其排行二,其余人物未考。木末亭是南京的"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始建于明代 位于雨花台东岗之巅。
冯梦龙此次与阮自华见面,对桐城歌传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冯梦龙在刊行的《童痴二弄·山歌》时,考虑到阮自华在与刘时俊交流的话语:“彼美不可攀,投契忝深韵”(见阮自华诗《汎太湖赠恒甫转示允肇》),意思是兴趣相同,帮点小忙也是应该的,就不要给自己留名了。所以冯梦龙特意将从阮自华那里获得的歌曲列入附录的“别地歌”,也就是突出阮自华所收集歌曲的特色,因阮自华为祖籍桐城,其所收集、创作的歌曲均是当时在桐城及周边流行的山歌、小调。所以冯梦龙将此些歌曲命名为《桐城时兴歌》。
明朝沈德符《顾曲杂言》“时尚小令”载:“嘉、隆间,兴‘闹五更’‘寄生草’‘罗江怨’‘桐城歌’‘哭皇天’之属,自两淮以至江南。”
沈德符(1578年-1642年)字景倩,又字虎臣、景伯,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沈德符生于明万历六年,卒于明崇祯十五年,享年65岁,明代文学家,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中举人。沈德符的祖父、父亲都是科举出身,曾任职监司词林。沈德符自幼生长于北京,曾在国子监读书。据说他聪敏好学,每天都要读一寸厚的书籍。他精通音律,熟谙掌故。沈德符所撰《万历野获编》多记万历以前的朝章国故,并保存了一些有关戏曲小说的资料。除《野获编》外,他的著作还有《清权堂集》《敝帚轩剩语》三卷、《顾曲杂言》一卷、《飞凫语略》一卷,《秦玺始末》一卷。
沈德符《顾曲杂言》截图
沈德符为什么在《顾曲杂言》里面提及“桐城歌”?是因为他与被称为“黄梅调鼻祖”的阮自华有交游:
沈德符《野获编·外国·册封琉球》:“在闽时 适福州缺守 阮坚之以司理署篆。”
沈德符《野获编·督抚·阮中丞被围》写了阮鄂(阮自华之父)
阮自华有诗《仲兄、芝生、德符堂屋角又多产园亭和公瑕寄韵》,其中仲兄指的是阮自恒,其资料不详,芝生未考,德符指的就是沈德符。公瑕,为周天球,南直隶太仓(今属江苏)人。明书画家。随父迁居苏州吴县,从文徵明游,得承其书法,闻名吴中。
桐城歌的词、曲被桐城文化浸润,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和抒情性,而且动作性特征明显,极易作表演性演唱。因此,在早期黄梅戏大小演出剧目中,桐城歌的基因元素比比皆是。黄梅戏《打猪草.对花》《闹花灯.开门调》《送同年》《苦媳妇自叹》《天仙配.四赞》《孟姜女送寒衣》《新八折》《三字经》《补背褡》《送绫罗》等都借鉴和引用了桐城歌的词曲及表演手段。有些如《苦媳妇自叹》《送同年》《慢赶牛》《新八折》等花腔小调几乎原封不动将桐城歌搬演于舞台。桐城歌中男女对唱的比兴手法在所有黄梅戏传统剧目中都被加以运用,以至于成为黄梅戏剧目、声腔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