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理数加无理数为什么不确定?无理数超越数序列与级数
无理数加无理数为什么不确定?无理数超越数序列与级数最简单的数字是正整数,如 1、2、3……用 N 来表示正整数集合。对正整数进行减法(与加法相对)运算可以得到负整数 -1、-2、-3……同样,除法(与乘法相对)运算可以得到分数或者有理数,用集合 Q 表示。所有有理数(也就是分数)可以写成小数的形式。但是,这些小数要么是有限的,比如 5/4 = 1.25, 要么是无限循环的,比如 1/9 = 0.111111…是否可以设想一个无限但不循环的小数呢?答案是肯定的。它可以表示成分数吗?答案是否定的。这就是无理数。▌一些小数……无理数的发现导致了数学史上第一次危机。其实,在实际应用中,无理数和整数、有理数一样必不可少。然而,无理数的定义、书写表达与无穷的概念有关:没有一个无理数能用有限的小数书写。要写出一个无理数,需要将它的所有小数罗列出来。然而,这个数列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无穷性:如果数列是有穷的或是无限循环的, 就证明这个无理数可以被写成两个整
下文节选自《 从无穷开始:科学的困惑与疆界》,已获图灵授权,【遇见数学】特此表示感谢!
无穷的直觉人们无法设想整数列的尽头,只好试图宣称“数列是无穷的”。 数列似乎是无穷的,但这是一种潜无穷。我们能描述得更精确一些吗?能否说出所有整数的数量,并计算它们?圣奥古斯丁认为,上帝且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神的智慧能够处理所有的无穷,不用心算就可以清点无数的生命。”继他之后经过了漫长的时期,人们“实现”了 这种潜无穷:19 世纪,康托尔关于集合的理论和著作终于给无穷下了一个定义,或者说,定义了什么是“基数无穷”(见“无穷的悖论”)。
无理数在公元前 6 世纪,受到毕达哥拉斯的影响,古希腊数学家们都认为,所有物理或几何的量都是一个整数或是整数的比值,称为“有理数”。很快,他们意识到自己需要用到一些不同于有理数的数。 比如,我们可以用一个数与其自身相乘,得到它的平方;相反的运算可以得到平方根。但是,没有任何一个有理数是 2 的平方根;然而,边长为 1 的正方形的对角线正是这个值,记作 √2。同样,为了用栅栏圈起一块 2 平方千米大的正方形场地,你要准确计算场地的周长,计算结果是 4√2 千米,这也是个无理数。一个直角边为 1 米和 2 米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为
√5 米,这也是个无理数。(1 √5)/2 的值被用来定义最美的人体比例。传统上,这是分割一段长度的最完美的比例,其定义方法是:较长部分与全长的比值等于较短部分与较长部分的比值——同样是个无理数。事实上,所有无理数与某一有理数进行加减乘除运算后得到的仍是无理数。
无理数的发现导致了数学史上第一次危机。其实,在实际应用中,无理数和整数、有理数一样必不可少。然而,无理数的定义、书写表达与无穷的概念有关:没有一个无理数能用有限的小数书写。
要写出一个无理数,需要将它的所有小数罗列出来。然而,这个数列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无穷性:如果数列是有穷的或是无限循环的, 就证明这个无理数可以被写成两个整数的比,那么这就应当是一个有理数。无穷性的特点只体现在小数的书写中,但是它说明了一个事实:这些数字的确是一个无穷过程的结果。假设我们想确认两个无理数是否相等, 那就必须将两个无理数的小数一位一位地比较——这将是一个无止境的工作。对无理数的所有运算得到的结果都是无理数。无理数既是有穷的也是无穷的,这取决于我们的思考角度:从长度角度来说,线段是有穷的;但从构成线段的点的数量角度来说,线段又是无穷的。
尽管无理数的定义涉及无穷,今天,我们对 √2 这样的数字仍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运算。我们将这类数字定义为一列无穷的有理数极限,或者,如果我们愿意的话,还能将其定义为一个拥有无穷小数的数。构造无理数的无穷性彻底被掩盖,而对我们来说,这些数完全是有限的。
▌一些小数……
最简单的数字是正整数,如 1、2、3……用 N 来表示正整数集合。对正整数进行减法(与加法相对)运算可以得到负整数 -1、-2、-3……同样,除法(与乘法相对)运算可以得到分数或者有理数,用集合 Q 表示。所有有理数(也就是分数)可以写成小数的形式。但是,这些小数要么是有限的,比如 5/4 = 1.25, 要么是无限循环的,比如 1/9 = 0.111111…是否可以设想一个无限但不循环的小数呢?答案是肯定的。它可以表示成分数吗?答案是否定的。这就是无理数。
超越数在无理数中,还有一些数具有更复杂的特点——“超越数”,它们不能满足任一个
的整系数代数方程。
π 就是这样的数,它表示了圆的周长与直径之比;此外还有自然对数的底数 e = 2.71828…
莱布尼茨将微积分应用到解答物理学难题中,找到了超越曲线的解,也就是非代数方程的解。这些曲线就像超越数一样是无穷的, 莱布尼茨说:“超越量的来源就是无穷。”从对超越曲线和无穷的研究来看,这些曲线作为某些物理计算的解,恰恰印证了一句话:“无穷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的确,数学中到处都有无穷的影子。否认无穷就得否认 π 和其他无理数:在圆中,在最短的一条线段中,在每个无理数中,都有无穷存在。
序列、级数与集合序列主要存在于数学与物理学领域,也涉及无穷。以一个元素为基础定义下一个元素的过程,得出了一个序列。如果说,序列最基本的原型是整数数列,我们也可以有偶数数列、质数数列、立方体序列等。这个推导过程是没有终止的,所以序列是无穷的。序列的无穷特性带来的局限之一是,我们不能解决其中所有元素的所有问题。
我们能否将一个无穷序列视为一个完整的对象?至少某些确实可以。比如,我们已经看到每一个无理数都可以定义为某种有理数序列,称为“柯西序列”[1]。我们能像运算其他数一样运算无理数,这表示我们至少能运算某些无穷序列。
[1] 我们也可以将一个无理数看作其小数的一个无穷序列。
一旦开始讨论序列,序列极限的问题就来了:序列如果存在极限,它便是一个数;我们在序列中越来越靠近这个极限。事实上, 数学家定义了许多种“靠近”,而这又催生了一样多的集合与极限概念。如果存在这样一个极限,那么序列会收敛并趋向于这一极限。上文提到过的无理数可以被定义为某些有理数序列的极限。
数学家和物理学家总想计算一个序列中所有项的无限总和, 于是会用到级数。项的数量是无限的,但计算结果可以是有限的; 这样一来,级数就是“收敛的”,它给出了有限和无限的集合。要确定级数是收敛的并不容易;如果它是收敛的,计算它的值也很难。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如下级数:S = 1/2 1/4 1/8 … 1/2^n,很难看出它是否是收敛的。然而,有一种“妙计”可以让我们计算它 的 值 : 构 建 表 达 式 S - 1/2 = 1/4 1/8 … = 1/2(1/2 1/4 …)= S/2;由于等式 S - 1/2 = S/2 成立,其值为解,即 S = 1。这并不表明这一级数是收敛的,但当我们证明了其收敛性后,便可以计算它的值。
所谓的调和级数,即 1 1/2 1/3 1/4 …是发散的。莱昂纳多·欧拉给每一项乘 s 次幂后,给出了一个更广义的相似级数,称之为 ζ 函数(源于希腊字母 zeta)。这就有了
原始级数符合 s = 1,换句话说,第 n 项的值为 1/n^s。如果s ≤ 1,这个级数是发散的;如果 s > 1,它就是收敛的。欧拉发现, 级数的第一个意义是它与素数紧密相连。但数学家黎曼进一步思考, 当 s 变成一个复数(不再是实数)时会发生什么,于是就有了黎曼 ζ 函数,根据不同的 s 值,级数或收敛或发散。重要的是,一种名为“解析延拓”的数学方法可以赋予级数一个值,即便它是发散的。
“黎曼假说”中的这些值被视为数学史上最重要的难题之一。(可)
级数 1 1 1 1 …自然是发散的,对应黎曼 ζ 函数值 s = 0; 解析延拓此时为 -1/2。同样,1 2 3 4 …明显也是发散的,对应黎曼 ζ 函数值 s = -1,也就是 -1/12。这样一来,解析延拓以一种惊人的方式赋予了发散级数一个有限值。这并不是把发散级数与有限值相联系的唯一方法,而欧拉(1707—1783)是最早考虑这种可能性的数学家之一。(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