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兰陵王入阵曲音乐鉴赏:一首乐舞流传背后是北齐宫廷舞曲文化的繁荣

兰陵王入阵曲音乐鉴赏:一首乐舞流传背后是北齐宫廷舞曲文化的繁荣当然这种盛况是和君主层面的喜好分不开的,北齐高氏家族几代帝王都属于奢侈荒诞的角色,在政权建都邺城之后,甚是觉得精神层面的空虚,于是他们把兴趣爱好投放在了乐舞上面。据史料记载,北齐在定都28年中,仅仅安阳境内就修佛寺庙高达4000所,这些纷纷都在不同程度上刺激了声色技艺和乐舞表演的畸形发展。(二)来自统治阶层的喜好和奢靡(一)北齐宫廷歌舞的恢弘状况北齐乐舞在华夏民族乐舞的发展过程中是重要的转折点主要是它打破了之秦汉以来站在正统位置的“雅正音乐”,而逐渐引入胡乐元素。譬如把从龟兹乐舞中学习到文化下产生了《西凉乐》、《士龟乐》等新乐舞。从东晋太元十年开始,苻坚书手下的大将吕光消灭了龟兹过,战争冲突下一大批龟兹乐舞伎人纷纷东归迁徙到了北方地带,后来吕光建立后凉政权,东来的龟兹乐在此和中原的音乐相互融合,逐渐发展形成了一种西凉特色音乐——为代表的《秦汉伎》。到了北齐时期龟兹乐大肆盛行,不管是北齐还是

北齐王朝不算是一个长存的朝代,但是处在北方游牧和中原农耕文化冲突时期,它自身具备的“鲜卑”和“西胡”基因特色,使得这个朝代统治下的人民以能歌善舞留存。其中北齐所产生的乐舞,随着西亚艺术和中原华夏的乐舞发生碰撞融合,构成了自己的独特乐舞文化内涵。加上北齐所属的时代,本身就是一个政治文化艺术兴盛的时期,自然在整个文化史的范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意义不言而喻。在这些丰富的艺术文化之中,以北齐的说唱剧《兰陵王入阵曲》为人熟悉,这部甚至被传播到日本的乐舞文化,到底涵盖着哪些秘密?

兰陵王入阵曲音乐鉴赏:一首乐舞流传背后是北齐宫廷舞曲文化的繁荣(1)

一曲《兰陵王入阵曲》中所要表达的:产生、演化和传播

相传,北齐兰陵王因为长相俊美,所谓的“才武而美,常著假面以对敌”,与北周战场相拼时能够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于是北齐武士们带着天生的艺术基因共同歌颂他,作了《兰陵王入阵曲》,后来北齐人民将此事编成了鲜卑舞,又称之为《大面舞》。随着历史的发展,又被传播到了海外,这种艺术留存路径颇有意思。

  • 实质上,北齐政权就是鲜卑族人所建立的,该族本身就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当时有音乐造诣的能臣武将不胜枚举,每逢出征,庆功,祭祀等重要场合,就会出现载歌载舞的场面。譬如北齐非常有名的民歌“敕勒川,天山下,天似穹窟,茫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就是北齐名将斛律金在高欢玉璧之战大败于周朝军队后安慰高欢所作的名曲。换而言之,高长恭在这种社会环境之下,也是一个“音容兼备”的英雄,其账下兵将所著的《兰陵王入阵曲》一方面是用来歌颂他们的领军人物,另外则是作为军歌助阵鼓舞士气的艺术。
  • 这种战场留存的名场面原本是出征作战的简单舞曲,后来被北齐的俳优改编成了仅供娱乐的皇室舞蹈。按照当时后宫所造的珍珠裙戏曲服饰,说明这种文化的承载也要“耗费巨万”,形成一股奢靡之风,排演一出这样的战场大剧,要求的精益求精。兰陵王本身就是贵族基层,加之北齐大将的身份,所以扮演他的人必定通过华丽的装饰来塑造人物形象:衣着紫色,腰佩金带,手执长鞭。这样的装备演绎下的《兰陵王入阵曲》才符合流淌鲜卑血液的贵族统治层级。

兰陵王入阵曲音乐鉴赏:一首乐舞流传背后是北齐宫廷舞曲文化的繁荣(2)

  • 后来这首舞曲被承袭到了唐代,众所周知唐玄宗是梨园的开山鼻祖,按照《旧唐书·音乐志》的记载:唐代中关于北齐俳优文化的继承,涵盖了北齐大量的歌舞戏,自然也有衍生与《兰陵王入阵曲》和改编的《大面》。由于推崇教坊的唐玄宗如此痴迷,也为其的留存和传播做了贡献,但是由于原汁原味的兰陵王舞曲是出征壮歌,显然和唐代的“戏剧风格”有所冲突,也就是说无法将其作为正统的雅乐、宴会歌曲呈现,这种文化的发展陷入不适应的结果必然是要顺应或改变自身状态。所以雄风阵阵的《兰陵王入阵曲》就演变成了娱乐化歌舞剧,丢失了那种“武曲”的本质。当然这种风格变革无异于是成功的,它更叫为人们接受和喜爱。随着唐与日本文化的交流,这首舞曲便成功地传入到了日本,并得到了相当的重视,成为了日本非常正统的雅乐。由于日本素来敬仰“唐乐”艺术,便对其格外珍惜,相传还有一套非常严格的“袭名”和“秘传”制度,就是为了保护原版的兰陵王风格和精神。

那么这曲歌舞剧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传播力呢?这跟北齐本身的文化精神,统治阶级,社会风气合力刺激是分不开的。

兰陵王入阵曲音乐鉴赏:一首乐舞流传背后是北齐宫廷舞曲文化的繁荣(3)

北齐宫廷歌舞和“俳优”文化是《兰陵王入阵曲》生长和发展的基础

隋唐前期是古代文明发展的一个高峰期,就音乐和歌舞艺术领域组成的隋唐乐舞文化而言,融合了西域景象,也为中原的音乐带来了新元素,北齐的歌舞盛况就是这种融合文化的标杆。

(一)北齐宫廷歌舞的恢弘状况

北齐乐舞在华夏民族乐舞的发展过程中是重要的转折点主要是它打破了之秦汉以来站在正统位置的“雅正音乐”,而逐渐引入胡乐元素。譬如把从龟兹乐舞中学习到文化下产生了《西凉乐》、《士龟乐》等新乐舞。从东晋太元十年开始,苻坚书手下的大将吕光消灭了龟兹过,战争冲突下一大批龟兹乐舞伎人纷纷东归迁徙到了北方地带,后来吕光建立后凉政权,东来的龟兹乐在此和中原的音乐相互融合,逐渐发展形成了一种西凉特色音乐——为代表的《秦汉伎》。到了北齐时期龟兹乐大肆盛行,不管是北齐还是北周的相继建立,北齐乐人在北魏流行的龟兹音乐中衍生出本土化的“北齐龟兹”。

当时北齐时期发展的百戏纷纷归清商令管理,在其管理下形成了庞大的伎人团队和中国乐舞大系。百戏主要包含八大类:彩扎、女乐、滑稽、技巧、幻术、马戏、代面和傀儡,体系之庞大,种类之丰富。漫长的乐舞文化积累终于在以安阳为中心的“河朔”地带形成了乐舞聚集中心,前文中所说的《兰陵王》就是在这个地方开始流行起来的。

兰陵王入阵曲音乐鉴赏:一首乐舞流传背后是北齐宫廷舞曲文化的繁荣(4)

(二)来自统治阶层的喜好和奢靡

当然这种盛况是和君主层面的喜好分不开的,北齐高氏家族几代帝王都属于奢侈荒诞的角色,在政权建都邺城之后,甚是觉得精神层面的空虚,于是他们把兴趣爱好投放在了乐舞上面。据史料记载,北齐在定都28年中,仅仅安阳境内就修佛寺庙高达4000所,这些纷纷都在不同程度上刺激了声色技艺和乐舞表演的畸形发展。

既然北齐的高氏家族世代君主都是耽于享乐之人,尤其是齐文宣帝喜爱龟兹乐的程度,在宫廷内部奏演是还亲自参与其中,击鼓和之。所以这种西域音乐混合中原音乐的乐舞风气在当时达到了高潮,宫廷之中经常把《西凉乐》和《龟兹乐》作为排练节目,为宫中寻欢作乐的常态,加上在河清元年后,纳入吹笛、琵琶、五弦等乐器,一种靡靡之风的盛况蔓延在整个北齐上空。

君主层面的奢靡也无异于加剧了满朝文武的效仿,而且齐后主还将龟兹和西域优秀的乐工舞伎封王开府,大肆宠赏。在北齐后主高纬时代就已经出现了数量众多的胡人乐工,只要这些人懂得吹笛,弹曲,就可以加官进爵,数量多到令人发指。这种风气下居然形成了上流社会把教学弹琵琶变为一种晋升甬道和公关场合必备技能。

(三)“俳优”文化的刺激力度

所以不同层面的鼓励下,源自于军中的胜歌《兰陵王入阵曲》就被带回到社会乃至宫廷乐舞层面让大家共赏,摇身变成了华丽的歌曲曲艺,已经慢慢地和军士无关,而是和北齐发达的俳优文化相关。

所谓的“俳优”就是以乐舞谐戏为业的艺人,正因为统治乐舞覆盖上了一种独特形式:既是身份上升甬道又是谋生必备技巧,所以导致社会上出现大量的“俳优”群体。北齐背负着“禽兽王朝”的骂名,但是个个都是流行音乐和舞蹈的高手,这些俳优不但能歌善舞,还会表演故事,自然能够把《兰陵王入阵曲》重新编排,更加有传播特色。

兰陵王入阵曲音乐鉴赏:一首乐舞流传背后是北齐宫廷舞曲文化的繁荣(5)

《兰陵王入阵曲》所代表的北齐乐舞文化意义

《兰陵王入阵曲》的滋生、演化和传播过程,源于民族内部的能歌善舞基因,也有外来客观因素的推动中,原本的“武曲”变换成了“舞曲”,是注定了它外显特色必定会随着传播发生变化的,因为它要契合新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所以它不单单是以个体的方式呈现文化碰撞与融合传播,还代表着整个北齐宫廷乐舞的特点:在东西文化融合下变现多元化、多样性风格,这些舞曲和音乐之间有来自各民族的交流碰撞。一方面继续带着秦汉以来华夏传统宫廷音乐的特色,一方面也不断吸收了杂胡混合样式,多重力量的推动下,才有了北齐宫廷乐舞繁荣的局面,也带着《兰陵王入阵曲》不断的传承和传播。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