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刀催人老时光似霜:一记时代的回眸
岁月如刀催人老时光似霜:一记时代的回眸(1927年的杨绛)杨绛,字季康,小名阿季,行四。闻名江浙的大律师,浙江省高等审判厅厅长杨荫杭之女。1911年7月17日出生于北京。出生时爱笑,家里人给她喂冰淇淋,她甜得很开心,小嘴却冻成"绛"紫色,不过她的命名却是因为排行老四,"季康"被兄弟姐妹们嘴懒叫得吞了音,变成了减缩版的"绛",这也是她剧本上演时自己取的笔名。"先生"这个称呼,放在女性身上,带着浓浓的民国味道。杨绛和林徽因是同时代的才女。这位安静、优雅、博学的女性,她高贵、生动而深刻的灵魂,扣动着从知识界到普通老百姓的心。今天,对于这个社会而言,最伤心的不是因为一位105岁的高龄老人的去世,也不完全是因为一位优秀的文学家的离世,而是一个从1911经历过风云的一个有厚度的生命没有了,然后可能再也没有了!杨绛先生105岁,这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百年。她出生的时候,还是清宣统三年,清王朝的尾声。1岁时,是中华民国元年。38岁时,中华人民共
今天凌晨1时,著名作家、翻译家杨绛先生,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人世间确实很少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在亲人相继离去后杨先生在充满悲情与温情的《我们仨》中曾如此决绝的写道: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这位独自承载了三个人的记忆用文字缅怀她人生最幸福时光的老人的离去,正如她百岁诞辰时的感慨一样如此从容淡然,终于她不需要去寻觅归途,在这个还剩一个半月后本该是她105周岁生辰的日子里。他们仨终于能在天国团聚。杨老先生也再也不用一个人思念着三个人。
百余载风华犹在,一朝叶落,依旧香如故。
"先生"这个称呼,放在女性身上,带着浓浓的民国味道。杨绛和林徽因是同时代的才女。这位安静、优雅、博学的女性,她高贵、生动而深刻的灵魂,扣动着从知识界到普通老百姓的心。今天,对于这个社会而言,最伤心的不是因为一位105岁的高龄老人的去世,也不完全是因为一位优秀的文学家的离世,而是一个从1911经历过风云的一个有厚度的生命没有了,然后可能再也没有了!
杨绛先生105岁,这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百年。她出生的时候,还是清宣统三年,清王朝的尾声。1岁时,是中华民国元年。38岁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55岁时,文化大革命爆发。她是专家学者,是作家翻译家,是女儿,是姐妹,是妻子,是母亲。她守候着人类最小的社会单元,为人生创造了美丽的"第一秩序"--家。她有一个被时代熟知的称号"钱钟书夫人",她是一个从容优雅的精神贵族,却有着一个世纪令人感动的平民情怀。
(1912年,杨绛一岁)
杨绛,字季康,小名阿季,行四。闻名江浙的大律师,浙江省高等审判厅厅长杨荫杭之女。1911年7月17日出生于北京。出生时爱笑,家里人给她喂冰淇淋,她甜得很开心,小嘴却冻成"绛"紫色,不过她的命名却是因为排行老四,"季康"被兄弟姐妹们嘴懒叫得吞了音,变成了减缩版的"绛",这也是她剧本上演时自己取的笔名。
(1927年的杨绛)
1928年,杨绛是苏州振华女中的本年度毕业生,也是苏州十全街旧校址上老振华女校毕业的最后一届学生。17岁的她一心要报考清华大学外文系。由于当时清华虽招收女生,但南方没有名额,杨绛只得转投苏州东吴大学。在校期间,她踏实进取,不仅专业拔尖在班里才冠群芳,还喜欢音乐,能弹月琴,善吹箫,工昆曲。
(1932年留影)
1932年杨绛在苏州东吴大学毕业之后入读北京清华研究院做外国语研究生,并认识钱钟书。二人结成夫妇,一同前往英国牛津大学求学,后转往法国巴黎大学进修。
(1935年,钱钟书杨绛夫妇在赴英国留学的船上)
1937年,唯一的女儿"阿圆"出世,杨绛的主要任务除了照顾钱钟书的饮食起居和学习,更是叠加了带孩子。每当钱钟书被灯泡坏了等生活琐事困扰时,杨绛依旧总是温柔地说"不要紧,有我呢"。就连钱钟书因为枯燥不喜欢而考不及格时,也是杨绛帮助他复习过关。现如今人们总是对钱钟书杨绛夫妇留学时沉溺于牛津总图书馆"饱蠹楼"津津乐道。当时甚至连他们两三岁的女儿都在埋头读书,用杨绛的话说:"圆圆坐在高凳上,也学我们读书。我们买了一大册丁尼生全集,专供圆圆学样。她拿了一支铅笔,面前摊开大书,像模像样地一面看,一面在书上乱画,不闹,很乖。"
(1936年钱钟书杨绛夫妇在牛津大学公园)
1938年,尽管当时钱钟书的庚款奖学金还能再延长一年,杨绛随钱钟书带着一岁的女儿仍旧按期回到了祖国,当时由于日寇侵华,苏州、无锡相继沦陷,娘家、婆家都避居上海孤岛。为了补贴拮据家用,她做过各种工作:大学教授,中学校长兼高中三年级的英语教师,为阔小姐补习功课,同时也是喜剧、散文及短篇小说作者等等。
(1941年在上海写剧本)
1941年的杨绛,当时她正在上海创作剧本。1942年冬,陈麟瑞、李健吾两位戏剧专家在聚餐时建议杨绛写写剧本。杨绛写出了《称心如意》,被大导演黄佐临看中,一炮而响。1943、1944年,杨绛的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游戏人间》等相继在上海公演,一时盛况空前,以至于1946年2月《围城》在郑振铎主编的《文艺复兴》上连载后,人们问:"钱钟书是谁?"有人答:"杨绛的丈夫。"
1949年3-4月间,钱杨夫妇在任鸿隽家和胡适讨论去留问题,母校牛津大学、香港大学都来函高薪聘请。但他们依然留下来了。"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也许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文化,爱祖国文字,爱祖国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我们并不敢为自己乐观,可是我们安静留在上海,等待解放。"
1953年,杨绛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1958年,47岁的杨绛决定"偷空自学西班牙语",从西班牙语原文翻译《堂吉诃德》。她无师自通,坚持不懈地完成了这项艰巨的翻译工作。在20世纪50年代,著名美学家、翻译家朱光潜在回答学生提问时说,中国的散文、小说翻译"杨绛最好"。
(1962年在北京)
1966年,钱钟书和杨绛深受文革迫害,被整得苦不堪言,杨绛还被人剃了"阴阳头"。她却连夜赶做了个假发套,第二天照常出门买菜。1969年,他们又被下放至干校,已近六十岁的杨绛被安排种菜。她索性白天看管菜园,利用这个时间,坐在小马扎上,用膝盖当写字台,看书或写东西。让她去打扫厕所,她就把厕所擦得极其干净。没事的时候,坐在马桶上看书。十年文革折磨,杨绛最亲的小妹妹杨必被逼得心脏衰竭辞世,女婿王得一也在批斗中不堪受辱自杀。而在此期间,杨绛不仅辅佐钱钟书仍写出了宏大精深的传世之作《管锥篇》,自己也自学西班牙语,历尽周折,完成了译着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八卷本《堂吉诃德》。这套译本后被邓小平作为礼物送给西班牙国王。
(1962年,杨绛和钱钟书。当年杨绛开始翻译《堂吉诃德》。)
1969年,夫妇又被下放至干校,已近六十岁的杨绛被安排种菜。她索性白天看管菜园,利用这个时间,坐在小马扎上,用膝盖当写字台,看书或写东西。八年后从干校回来,杨绛动笔写了《干校六记》记录了干校日常生活的点滴。这本书自1981年出版以来在国内外引起极大反响,被译为多国文字,也曾被英国《泰晤士报•文学副刊》评价为:"20世纪英译中国文学作品中最突出的一部。"胡乔木曾对它下了十六字考语:"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缠绵悱恻,句句真话。"赞赏杨绛文字朴实简白,笔调冷峻,无一句呼天抢地的控诉,无一句阴郁深重的怨恨,就这么淡淡地道来一个年代的荒谬与残酷。
而当时写作的另外一篇长篇小说《洗澡》则讲述了解放后知识分子经历的第一次思想改造,被施蛰存誉为"半部《红楼梦》加上半部《儒林外史》"。并说"(杨绛)运用对话,与曹雪芹有异曲同工之妙"。杨绛则自谦道:"《洗澡》是我的试作,我想试试自己能不能写小说。"杨绛的一切都是"试",从散文、翻译到剧本、小说,而每试即拔头筹。这个"试"是一种从容不迫的平常心,没有一丝跳着跑着争名夺利的浮躁。
(1978年摄于三里河家中,自本年11月起,重新开始业余创作短篇小说)
(1997年在寓所书房)
80年代以后,杨绛不再将精力放在大作品上,而是偶作回忆性的散文。这些文章虽然都比较短小,但从平淡文字中透露出来的一种朴素而真挚的情感,从大白话中显现出的智慧,至今还被喜爱她的读者津津乐道。
(1983年11月摄于马德里远郊塞万提斯故居门前)
1994年,钱钟书病重住院,已经八十多岁的她,独自一人悉心照料丈夫。不久,女儿钱瑗也病重住院,与钱钟书相隔大半个北京城的院区,她就这样来回奔波,不辞辛劳。她曾说,"钟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1997年早春,他们唯一的女儿阿瑗去世。身边的亲人逐渐离散,风烛残年,相依为伴,生命在时光中延续的格外绵长,他舍不得她孤身一人,于是慢慢走,让她慢慢送。
1998年12月,钱钟书先生在缠绵病榻一年之后离开人世。连续丧失亲人的痛苦压向这位87岁高龄的老人,而她选择的寄托哀思的办法是:将读书治学作为人生最终的追求。正如钱钟书所说的:她对生、老、病、死领悟透彻,希望自己能够"死者如生,生者无愧"。在悲痛中世人看到的更多的是一个深居简出的作家、学者、钱钟书遗稿的忠实整理者。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钱钟书杨绛夫妇和女儿钱瑗)
1999年杨绛根据英文翻译了柏拉图的对话录《斐多》,六万余字。《斐多》描绘的是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就义当日,与门徒就正义和不朽的讨论。这些讨论至今仍是西方伦理学的基础。杨绛在翻译时参考多部作品,并为读者写作了注释。她在这年年底所写的译后记中说,"我正试图做一件力不能及的事,投入全部心神而忘掉自己。"
2001年9月7日,杨绛以全家三人的名义,与清华大学签订了《信托协议书》,成立"好读书奖学金"(与钱先生任"中央图书馆"英文总编纂时主编的馆刊同名)。2001年捐献的现金是72万元;到2011年,已是929万元,并翻译英国诗人兰德的诗歌《生与死》表明心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老两口互相理发,杨绛会用剪刀,钱钟书会用电推子)
2003年92岁的杨绛重新提笔,打开尘封多年的记忆,写出了她目前最为脍炙人口的散文集《我们仨》。其中不仅仅用梦幻的方式讲述了钱钟书和钱瑗生前最后一段时光,而且回忆了很多当年夫妇二人游学欧洲,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种种往事。在第二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的开始,她如此谈论三个人的生活:"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她说,她是借写作来重温,让"再也找不到他们"的自己,和他们再聚聚。
(2007年,杨绛在家中)
2007年杨绛出版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这是她2005年住院期间,躺在病床上想到的题目。六十余年前,她编定了钱钟书的第一本文集《写在人生边上》,如今这是她对《写在人生边上》的注释。书中,她试图回答神和鬼的问题、有关人的问题等等。她说她听了太多关于身死寂灭的说法,"他们的思想正确吗?他们的'不信不迷'使我很困惑。他们不是几个人。他们来自社会各界:科学界、史学界、文学界等,而他们的见解却这么一致、这么坚定,显然是代表这一时代的社会风尚。""我试图摆脱一切成见,按照合理的规律,合乎逻辑的推理,依靠实际生活经验,自己思考。"
2011年,杨绛查出患有心衰,但她依旧乐观豁达,每天读书写作从不间断,晚上一点半睡觉,早上六点半起床,中午休息两小时。吃得很清淡。健身运动就是室内转圈走动7000步。在她百岁生日之际。老人婉拒外界为她祝寿的邀请,这一年,20卷《钱钟书手稿集•中文笔记》出版。钱钟书生前曾阻止杨绛想补裰破旧笔记的想法,说,"没用了"。"但是他一生孜孜矻矻积聚的知识,对于研究他学问和研究中外文化的人,总该是一份有用的遗产。我应当尽我所能,为有志读书求知者,把钟书留下的笔记和日札妥为保存。"杨绛写道。百岁生日前,杨绛接受了《文汇报•笔会》的笔谈采访,她说:"我的'向上之气'来自信仰,对文化的信仰,对人性的信赖。""细细想来,我这也忍,那也忍,无非是为了保持内心的自由,内心的平静。"
2013年北京保利拍卖、传是拍卖以及中贸圣佳拍卖宣布上拍钱钟书与杨绛的信札,老人走进公众视线,声明反对信札上拍。她这样写道:"事情发展到现在,我一直想不明白,朋友之间的书信是人与人之间的信赖,这么多年的感情,怎么可以作为商品去交易?我已经100多岁,对于这件事,在思想上完全无法接受,感情很受伤害!我打这官司,不仅是为我自己,也是为了大家,否则给别人的信都可以拿来拍卖,那以后谁还敢写信?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承诺都没有了。"在杨绛的坚持之下,拍卖公司最终撤拍钱钟书与杨绛的信札。
(年逾百岁依然精神健硕)
2013年7月17日老人102岁生日,老人在家平静如常度过,当天,北京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在2013年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的讲话上建议:"今天,刚好也是清华老学长杨绛先生102岁生日。杨先生与清华同岁,走过了百年沧桑,历尽了人生坎坷,却始终保持着高贵、生动和优雅的品质,把她的温馨、温暖和安宁传递给我们。前几天我去看她,先生特意叮嘱说,学校很忙,生日时就不要来了,替她吃一碗长寿面就行。我提议,今天我们都去吃一碗长寿面,为我们的老学长贺寿,也为你们的明天祝福。祝愿你们在坚持中成长、在选择中成熟,像杨绛先生那样生命之河长流、事业之树长青!"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钱钟书曾写给杨绛一段很美的文字:"遇见她前从没想过结婚,遇见她后从没想过和别人结婚"。这位钱钟书眼中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终究还是与他再次团聚了。""妻子、情人、朋友。"这对文坛伉俪的爱情,不仅有碧桃花下、新月如钩的浪漫,更融合了两人心有灵犀的默契与坚守。纵然两人已离世,其深情依旧在岁月的轮回中静水流深,生生不息。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再无生离"。
杨绛,这位历经百年岁月的平凡女子,她听过那个年代最动人的情话,拥有过最势均力敌的爱情,见证过长长久久的时代变迁,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千古绝唱。在这个喧嚣躁动的时代里伴随着最后一个温润慰藉的离去,也只愿这个最有故事的女士一路走好!
105岁的杨绛先生送给年轻人的9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