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的简介,吉安还有吉安戏吗
吉安的简介,吉安还有吉安戏吗吉安戏的唱腔主要是吉安高腔。其调性综合了弋阳腔、昆腔、梆子腔,既高亢、刚劲、粗犷,也有着昆曲、四平腔的绮现、纤细、优雅之长。以吉安官话演唱、唱念既俗又雅,很具有地方特色。曲牌有《闹金街》、《大开门》、《小开门》、《哭皇天》、《朝天子》、《堂中山》、《逍遥津》、《将军令》、《小桃红》、《一枝花》、《山坡羊》、《桂枝香》、《摘菜蕊》、《十打调》等五十多个。吉安戏高腔剧颇为丰富,大戏有《目连传》、《岳飞传》、《西游记》和《封神榜》等。明、清两代,吉安地区的“万人缘”活动是乡村作水陆蘸、演大剧,连演半月或七七四十九天,则是演连台本大戏。也有为数不少的传奇剧目,如《琵琶记》、《白兔记》、《玉簪记》、《僧尼会》等,这些剧目多用“四平腔”演唱。除高腔戏外,大量演唱“南北路”剧目,如《满堂福》、《薛仁贵征东》、《天水关收姜维》、《湘子传》、《三娘教子》等;唱吹腔的有《打樱桃》、《观音赞》、《天官赐福》等;
很多人知道有吉安采茶戏,却不知道有“吉安戏”,而且是一个古老的大剧种,旧时称“吉安大班”,清末才叫“吉安戏”。
据徐渭《南词叙录》记载,江西弋阳腔传至湖南、广东时在明朝中叶,而吉安则为必经之道,自是早年弋阳腔的活动地区。万历以后,吉安一带又流行安徽传来的“徽池雅调”。当时吉安人景居士编印的《鼎刻时兴滚调歌令玉谷调簧》,就是吉安“徽池雅调”高腔的演出剧本集。明末泰和人肖士邦在《春浮园文集》日记中提到当地盛行的“四平腔”,即为这种“徽池雅调”的别名。清末吉安高腔中保存的《五娘剪发》、《抢伞拜月》、《打猎回家》、《磨房相会》、《陈姑赶潘》等,均属“徽池雅调”高腔之代表剧目。如今流传下来的(山坡羊)、(桂枝香)几个曲牌,也系“四平腔”的遗音。
清咸丰年间,因为战乱,湖南浏阳艺人到吉安参加吉安班的演出,吉安戏艺人也曾流入湖南湘剧、祁剧班演唱,艺术上互相交流,大大丰富了两地高腔。
昆腔传至吉安地区较早,明末崇祯年间,肖士玮日记中载:“姑苏复来一小旦……”,“道上逢小汪青衫欲湿似白公听琵琶……将入吉投田中丞……”。说明其班社大多来自江浙,所唱皆系昆曲名著,如《乡襦记》、《浣纱记》等。由单独演唱到与吉安高腔合班演出,这为吉安戏的形成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清朝中叶以后,由于“宜黄腔”的兴起,湖北楚腔(西安)流入,于是吉安出现了诸腔鼎盛的局面,及至清末,湖南戏的不断流入,甚至双方艺人合班演出,所以吉安戏唱腔更加丰富,故吉安戏又有“楚戏”之称。
光绪九年(1883)秋,赣州东河戏“连庆班”来吉安演出,班中文武小生戚炳林(绰号“草包”)结识当地小京官张文澜。由于酷爱戏剧,所以当“连庆班”这个老剧种不受欢迎的时候,张文澜于光绪十年春,大力资助戚炳林重组“吉郡临庆堂”。班内不仅有东河戏演员,更有吉安戏艺人,还有花鼓班艺人。新班子的剧目和腔调五花八门,风格独特,故而深受观众喜爱。“吉郡临庆堂”从光绪论十年组班,到光绪二十三年,这个高、昆、乱弹的多声腔班子,走遍了吉安、吉水、永丰、乐安、新干、泰和、永新、茶陵等地。光绪二十五年(1899),湖南浏阳欧阳庆臣(绰号“木脑壳”)等十余名祁剧演员加入“吉郡临庆堂”,队伍扩大到八十余人,演出活动扩展到赣州、兴国、宁都、龙南、韶关、抚州、丰城、樟树以及湖南的浏阳、桂阳一带。
民国初年,“梆子戏”经波阳流入南昌,再经南昌传至吉安,所以吉安戏中也兼唱“安徽梆子”。多种声腔的汇合,吉安戏遂成为以唱高腔、昆曲、皮黄(亦称“南北路”)和安徽梆子及花鼓小曲的综合性地方大剧种。
吉安戏高腔剧颇为丰富,大戏有《目连传》、《岳飞传》、《西游记》和《封神榜》等。明、清两代,吉安地区的“万人缘”活动是乡村作水陆蘸、演大剧,连演半月或七七四十九天,则是演连台本大戏。也有为数不少的传奇剧目,如《琵琶记》、《白兔记》、《玉簪记》、《僧尼会》等,这些剧目多用“四平腔”演唱。除高腔戏外,大量演唱“南北路”剧目,如《满堂福》、《薛仁贵征东》、《天水关收姜维》、《湘子传》、《三娘教子》等;唱吹腔的有《打樱桃》、《观音赞》、《天官赐福》等;唱昆腔的有《六国封相》、《昭君出塞》等;也演了不少花鼓小戏,如《鬼打贼》、《顶烛怕妻》、《小放牛》等;大小剧目约三百五十多出。
吉安戏的唱腔主要是吉安高腔。其调性综合了弋阳腔、昆腔、梆子腔,既高亢、刚劲、粗犷,也有着昆曲、四平腔的绮现、纤细、优雅之长。以吉安官话演唱、唱念既俗又雅,很具有地方特色。曲牌有《闹金街》、《大开门》、《小开门》、《哭皇天》、《朝天子》、《堂中山》、《逍遥津》、《将军令》、《小桃红》、《一枝花》、《山坡羊》、《桂枝香》、《摘菜蕊》、《十打调》等五十多个。
吉安戏的行当齐全。有花旦、正旦、闺门旦、武旦(跷子旦)、老旦、小生、武生、老生、大花、二花、三花(小丑)、二末等类。小生、小旦用小桑,正生时带仄声(假嗓),真假嗓并用。道白均用上韵的吉安官话。表演程式化,但较接近生活,特别是武打场面有时用真刀真枪,运用喷火、飞叉、顶腕等杂耍。
1922年,欧阳庆臣与戚炳林为争演《五台会兄》角色事而闹翻,另起班“福光堂”(又名“木脑壳班子”),彭庆福在遂川建起了“吉安福临堂”,左庆旺在吉安又建“吉郡大顺班”,后改名“仁凤舞台”,五寿仔在永丰建“寿仔班”,后而名“炳生班”,吉水县谷村狗蚤起班叫“界兴舞台”,吉安周贱苟(周老包)建“京楚乐中华”,还有安福、永新等地几个吉安戏班社,共有十几二十个之多。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京剧艺人云集吉安、赣州,吉安戏受到强烈冲击,逐渐转入乡间,由包帐制改为共和班,境况日衰。吉安戏班从此改唱京戏和采茶戏,走向了不可挽救的没落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已无法恢复这个古老剧种。
有代表性的吉安戏剧目
1.《一品忠》
《一品忠》又名《潘葛思妻》。
周僖王在位,外邦进贡白鹦武等三件宝物,僖王大喜,下令选择后宫怀有太子的后妃掌管。
妃子苏英怀孕,丞相潘葛便让苏妃保管好三宝。不料梅妃十分妒嫉,伺机毁了三宝,僖王震怒,将二妃下狱,并命梅妃的兄长与潘葛审案、定罪。僖王定下一条:有罪者生,无罪者死。结果审得苏妃无罪,而僖王偏偏下令要将苏妃绞死。
潘葛闻讯,十分焦急,回府与妻李氏商议借生祭苏妃为名,将苏妃放走。
苏妃在湘城隐姓埋名,生下一子。十三年后,僖王年迈多病,偏偏膝下无子。潘葛借下棋赏花之机,试探僖王。最后奏明:苏妃未死,太子也已长大。僖王大喜。迎苏妃母子还朝,加封潘葛之妻李氏。
此剧为老生戏。胡南全演此剧时,唱做俱佳,颇受好评。
2.《五台会兄》
《五台会兄》又名《兄弟会》,传统折子戏。
杨五郎自双龙会惨败后,在五台山削发出家。一日杨六郎在北国盗得父亲的尸骨,被辽兵发现追赶。六郎逃至五台山。
是祖五郎酒醉回山,听禅堂内有人叹息,即进禅堂盘问。兄弟抱头痛哭。辽兵赶到,五郎奋力击退辽兵,送弟下山。
吉安戏大班孙豹常演此剧,当演到兄盘弟,弟问兄时,五郎一时愤怒,边唱边做,摆出十八罗汉形象,观众无不喝彩。
3.《目莲传》
《目莲传》又名《目莲救母》吉安高腔连台本戏。傅相与刘素贞扶父灵柩回归故里,被人陷害。傅相被发配充军,在朝阳观修庙。逢金毛作乱,真武祖师显灵,助傅相擒金毛,立功得官。相弟傅林寻兄到军营,傅相将官职让弟,回家奉佛。佛主念其真诚,贬桂枝罗汉下凡投胎于傅家,傅相得子,取名罗卜。
傅相死后,刘氏谴罗卜外出经商,自已开荤毁戒,被阴事司捉拿问罪,打入地狱受苦。刘氏托梦求子超度、罗卜出家皈依佛门,得佛主指引,观音大士护佑,劈开地狱救母。罗卜未婚妻曹氏也削发为尼,最后设孟兰大会,全家升天。
该剧除贯穿目莲僧入地狱打救受罚的母亲这一主线外,还把许多无关的历史故事,谐趣小戏(如《王婆骂鸡》)、武打戏和歌舞演唱穿插其中,但其基本情节是:目莲下凡,过奈何桥、血污池、游十殿、拜灵山等。
酬神和庙会均要上演该剧,特别是吉安各地的“万人醮”要连演十天半月。表演接近生活,道吉安腔,除主要唱腔外,也穿插一些花鼓小调,武打用真刀真枪,还要出喷火、飞叉、钻凳、登梯等杂耍。
该剧已失传,如今仅在道士做法事中得到大部分沿用。
4.《白兔记》
此剧原本是明代传奇。故事情节是:青年刘志远落魄时在马王庙偷吃供鸡,被员外李文奎看见,将其收回家中,并将女儿李三娘许配于他。
李文奎病故后,李三娘的兄嫂李洪信与丑奴借口分家,让刘志远夫妻住进瓜园。
刘志远看瓜得到神仙指示,与三娘分别,到郑州去投军,并在军中屡立奇功,总镇岳产真以女许配刘志远。
此时李三娘被兄嫂打入磨房,产下一子,险为丑奴害死。三娘托窦公送子前往郑州。岳氏贤惠,视为已子,加以精心抚育,取名承佑。
十六年后,刘承佑行猎,一只白兔身负箭伤,引刘承佑走走停停,停停走走,直到磨房门口,便突然消失。
刘承佑向李三娘讨水喝,三娘视他,好生面熟,经过盘问,三娘知晓眼前的公子便是自已的亲生儿子。
承佑回家,将此事告诉刘志远,始知三娘是自已亲生母亲。刘志远命承佑接三娘至沙陀国,全家团圆。
此剧原是吉安景居士所著《徽池雅调》中的剧本,后经吉安张文澜改为“吉安高腔”演出。
5.《打棍跌箱》
该剧是二靠把武生应工戏。
书生范仲禹携妻儿上京,路遇告老太师葛登云抢走其妻儿,范得知四处寻找。在山中遇樵夫告之,范赶往葛府。葛太师假意接待,晚上留宿书房派恶奴刺杀,将范吓昏,葛命人装进箱中,抛在荒郊。二公羞见之,开箱取宝,不料范死而复生。
此剧其他剧种亦有,名《打棍出箱》,吉安戏则为《跌箱》。戚炳林演出大有与众不同之处,在“开箱”、“闭箱”、“扑箱”、“跌箱”、“卧箱”一套套特技表演,观众无不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