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从起因到预防:了解风湿的来龙去脉
风湿从起因到预防:了解风湿的来龙去脉(1)从病机概念理解:《华氏中藏经·论痹》曰“痹者,闭也”,即痹有闭塞不通的意思。《内经》所提到“痹”的多种表现,或痛、或不仁、或咳喘、或心下鼓等,大多可用“痹者,闭也”,即闭塞不通的病机加以解释。狭义的“痹”,是指将痹作为病名使用。《素问·痹论》所谓“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便是明训。由于痹病有许多种,并各自有其表现特点,如“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引为涕”(《素问·痹论》);“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素问·长刺节论》)。于是《素问·移精变气论》即有“五痹”之说。1.中医学对痹的认识中医学对痹的认识较早,“痹”为形声字。《说文解字》说:“痹,湿病也。”说明痹(主要是肢体痹)的形成与湿的关系密切,这可能是痹字从“卑”的缘故,因低下的地方多湿。后世运用中,将“痹”引申为“闭”,均示壅滞、阻塞、闭塞不通之义。因此,“痹”属于中医学特有的病理概念,即
一、 风湿病概述
风湿病也称“痹”“痹证”“痹病”,是因人体正气不足,风寒湿热燥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的以关节、肌肉、筋骨疼痛、重着、肿胀、酸楚、麻木,关节屈伸不利甚至僵硬、变形,或累及脏腑为特征的一类病证的总称。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且多缠绵难愈,危害极大。
早在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即提出“风湿病”的病名。为了便于中西医间的学术交流,把传统上所说的“痹证”称为中医风湿病。西医所说的某些风湿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硬皮病、皮肌炎、风湿热、骨关节炎、干燥综合征、骨质疏松症、肩周炎、坐骨神经痛、痛风以及血管炎一类的疾病,以及因其影响骨、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如肌肉、滑囊、肌腱、筋膜、神经等)而发生病变,都属于中医“痹证”的范畴。
二、中医学对痹证的认识
1.中医学对痹的认识
中医学对痹的认识较早,“痹”为形声字。《说文解字》说:“痹,湿病也。”说明痹(主要是肢体痹)的形成与湿的关系密切,这可能是痹字从“卑”的缘故,因低下的地方多湿。后世运用中,将“痹”引申为“闭”,均示壅滞、阻塞、闭塞不通之义。因此,“痹”属于中医学特有的病理概念,即病邪痹阻而经气不利之义。
2.中医学对痹证的认识广义的“痹”,是泛指病邪闭(痹)阻肢体、经络、脏腑所致的各种疾病。《中藏经·论痹》说:“痹者,闭也。五脏六府,感于邪气,乱于真气,闭而不仁,故曰痹。”《景岳全书·风痹》亦说:“痹者,闭也。以血气为邪所闭,不得通行而病也。”因此,“痹”是一种病理变化,即邪气阻闭(痹)气血而经气不通利的病理。据此,则“痹”不限于现代通常所说痹病或痹证,凡符合邪气阻闭(痹),经气不利之病理者,均可用“痹”加以解释。
狭义的“痹”,是指将痹作为病名使用。《素问·痹论》所谓“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便是明训。由于痹病有许多种,并各自有其表现特点,如“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引为涕”(《素问·痹论》);“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素问·长刺节论》)。于是《素问·移精变气论》即有“五痹”之说。
(1)从病机概念理解:《华氏中藏经·论痹》曰“痹者,闭也”,即痹有闭塞不通的意思。《内经》所提到“痹”的多种表现,或痛、或不仁、或咳喘、或心下鼓等,大多可用“痹者,闭也”,即闭塞不通的病机加以解释。
(2)从病证概念理解:痹指由经络阻滞、营卫凝涩、脏腑气血运行不畅而导致的疾病,如行痹、筋痹、骨痹等。且每一种都有着不同的表现特点,如《素问·痹论》云:“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其就肺痹的肺气闭阻喘满的特点与心痹的心脉、通心悸的特点作了说明。
(3)从症状特点理解:痹可作疼痛、麻痹之义。如《内经》中常见有“咽肿喉痹”二症相连,即有咽喉肿痛之义。《灵枢·刺节真邪》有“搏于皮肤之间,……留而不去,则痹。卫气不行,则为不仁”,此痹则有麻木不仁之义。
三、风湿病分类
1.按病因分类
《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并根据三气之偏盛而又分为三痹,谓“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认为其临床表现有“或痛、或不痛、或不红、或寒、或热、或燥、或湿”等。《金匮要略》载:“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此名湿痹。”《中藏经·论痹》曰:“痹者……有风痹,有寒痹,有湿痹,有热痹,有气痹。”《症因脉治》中进行了全面的归纳,将痹病分为外感痹、内伤痹。《温病条辨》将痹病分为寒热两类,谓痹病“大抵不越寒热两条”,并提出“暑湿痹”之名。《临证集要·痹证》曰:“一为风湿夹寒邪为痹者,为风寒湿痹;二以内湿夹热邪病痹者,为风湿热痹。”
2.按部位分类
(1)按体表部位分类:《医林改错》曰:“凡肩痛、臂痛、腰痛、腿痛或周身痛,总名曰痹证”所以,此类痹病名称一般称之为某部位疼痛,如身痛、臂痛、颈痛、背痛、腰痛、骶痛、膝痛、足痛、腿痛等。此类痹病中,以颈、肩、腰、腿痛为重点,因为按体表部位分类的痹病,与现代医学解剖学关系密切,故近年来按此分类的痹病在病因学、病理学、治疗学、康复学等方面发展较快。
(2)按脏腑分为五脏痹、六腑痹:《素问·痹论》说“五脏皆有合,病久不去者,内舍于其舍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
脏腑痹的产生主要有两条途径:①五体痹病久,邪留不去,正气虚衰,复感于邪,内舍所合之脏而成五脏痹。②由于饮食起居失宜等,致人体正气内虚,然后风寒湿气中六腑之俞穴,食饮应之,痹邪乘虚而入,内舍六腑而成六腑痹。另外,各种痹病日久不愈,病邪也可从外向里发展,此即“诸痹不已者,亦益内也”。因此,正气内虚是脏腑痹产生的基础。有时是指脏腑气机闭阻的一类病,如《痹论》“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即是。此外“肠痹”“脑痹”“食痹”等也是按此类概念分类的。
(3)按组织分为五体痹:《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之气,冬气通于肾,肾主骨。骨痹者,骨酸痛而沉重,具有麻木感。春气通于肝,肝主筋,筋痹者,筋脉拘挛,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夏气通于心,心主血脉,脉痹者,发热肌肤有灼热感,肢体酸痛。长夏之气通于脾,脾主肌肉,肌痹者,肌肉麻木,酸痛无力或困倦。秋气通于肺,肺主皮毛,皮痹者,肢体微麻,但知痛痒。故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五体痹在临床上有重要的意义。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专门多次对其进行研讨,统一了五体痹的概念、诊疗标准、证候分类、疗效评定标准,为痹病的深入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按邪气分类
(1)致病邪气的偏胜:即从辨邪气的性质入手。如《素问·痹论篇》所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这种分类目前被普遍用来指导临床治疗,《灵枢·四时气》指出“着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脾胃相表里,刺之以健脾燥湿而祛寒,则此痹可解。在指导方药上这一分类法也十分有意义,每一型均有相应的方药以治之,故这一分类为目前中医内科普遍运用。
(2)邪气与部位的关系:《周痹篇》云“众痹……此各在其处,更发更止,更居更起,以右应左,以左应右,非能周也,更发更休也”。“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这里的众痹与周痹强调的是邪气侵袭的部位。众痹邪在左右各处,更发更止,故见痹痛时左时右,时痛时止;而周痹其厥气逆于脉中,随脉上下,故见痹痛随经脉走窜而痛,但不见左右之移。综上两者均有走痛之性,从性质上当属行痹。分析走痛与部位、邪气的关系对于众、周二痹在针灸治疗上有指导意义。众痹“痛虽已止,必刺其处,勿令复起”,是重视其病位的治疗;周痹“痛从上下者先刺其下以过(遏)之,后刺其上以脱之”,是重视其痹痛部位的先后,先治其标部,后治其本位,以遏制病势而后除其根。这种部位手法就似《官针篇》的“报刺”之法。然而这种分类在药物治疗上目前还没有十分相应之法,只按其走窜不定统归于风胜而治之。
(3)邪气侵犯部位的不同层次:按邪气侵犯人体部位的不同层次,痹痛有其各自特点。根据其不同的特点进行辨证分类,皮痹常见皮肤麻木、知觉不敏、隐疹;肌痹则肌肉酸痛、板滞;筋痹则肢体拘急,屈而不伸,不可以行;脉痹则血脉凝滞或“身时热”或痹痛日久不愈;骨痹则骨重难举,伸而不能屈,骨髓酸痛。
4.按病程分类
按病程分类可分为暴痹、久痹、顽痹。暴痹:突然发作的痹病(《灵枢·九针论》);久痹:邪气久留,病程长久,且反复发作,经久不愈的痹病(《灵枢·寿夭刚柔》),《灵枢·官针》又称留痹;顽痹:久病难愈的痹病(《诸病源候论》)。
5.按季节分类
以季节者,有仲春痹、孟春痹、季春痹、仲秋痹、孟秋痹、季秋痹、仲夏痹、孟夏痹、季夏痹、仲冬痹、孟冬痹、季冬痹等。
6.按症状特征分类
行痹:疼痛呈游走不定;痛痹:疼痛较剧烈;着痹:肢体重着为主;周痹:风寒湿侵入血脉,上下移走随脉,其上下左右相应,间不容空;众痹:疼痛各在其处,更发更止,更居更起,以左应右,以右应左(《内经》);历节病:疼痛遍历关节者(《金匮要略》);白虎历节风:遍历关节疼痛,昼轻夜重,如虎咬之状;痛风:以四肢上或身上一处肿痛,或移动他处,色红,参差肿起,按之滚热(《丹溪心法》);鹤膝风:膝关节肿痛,股胫细小,如鹤膝之形;鼓槌风:两膝肿大,皮肤拘挛,不能屈伸,腿骨枯细;鸡爪风:产后血脉空虚,气血不足,复感风寒之邪,致筋脉疼痛,手足指拘挛不能屈伸,手状如鸡爪(《解围元薮》);痹:痹病日久,症见身体消瘦,骨节变形肿大、僵硬,不能屈伸,骨质受损。
7.按证候分类
根据痹病正邪盛衰之不同,分虚痹、实痹两大类。如《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痹病总括》载:“痹虚,谓气虚之人病诸痹者……痹实,谓气血实之人病诸痹也。”《温病条辨·中焦篇》也指出对痹病要虚实异治。现代黄文东主审的《实用中医内科学》也以虚实为纲,将行、痛、著、热痹列为实痹;将气血虚、阳虚、阴虚列为虚痹。
8.按国家标准分类
1995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将痹证分为风湿痹(分行、痛、热、虚痹)、尪痹、骨痹、肌痹、痛风五大类。1997年实施的国家标准《中医病证治法术语》则分为行痹、痛痹、着痹、尪痹、热痹、肌(肉)痹、筋痹、皮痹、血痹、脉痹、骨痹、脊痹、顽痹、颈痹、肩痹、腰痹、膝痹、足跟痹、肢痹、痛风等类。此二标准综合上述病因、部位、症状、病程及证候等方面进行分类,更加符合临床实际。
将会进行风湿专题论述分为三章节:一、中医对风湿的认识,二、风湿产生的根源,三、名中医诊疗经验分享,希望大家关注我哦,传递正确的诊疗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