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怎么判断舌苔变化图解?这几招教你看懂舌苔变化

怎么判断舌苔变化图解?这几招教你看懂舌苔变化舌苔润滑多津液,为津液未损伤,称为润苔。舌苔干燥缺少津液,称为燥苔。舌苔干燥而色黄者,为胃热炽盛,损伤津液。舌苔干燥而色黑,为热极阴伤。若舌苔干燥色黑而且有刺,则属热极津液枯竭。润、燥苔想要通过舌苔来分辨出身体内五脏六腑的健康状况,首先我们先要了解舌苔的种类。不同舌苔的种类可以分辨出,疾病的深与浅。那么舌苔具体都有哪些不同的状态呢。快来跟小编一起看看吧。厚、薄苔苔质的厚薄,以见底和不见底为标准。透过苔质能见到舌体,称之薄苔,否则为厚苔。舌苔薄,病情一般较轻;舌苔厚,表明病情较为严重。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舌苔由薄变厚,表明病邪入里,病情由轻变重;若舌苔由厚变薄,表明病邪外透,病情好转。

看过中医的朋友都知道,一般中医在诊断病情的时候,不仅会给我们把脉,还会看我们的舌苔。通过舌苔的颜色和状态,就能知道我们的身体状况。舌苔是中医术语,正常人的舌背上有一层薄白而润的苔状物。因舌苔由胃气所生,而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因此,舌苔的变化可反映脏腑的寒、热、虚、实,病邪的性质和病位的深浅。那么我们自己刻意通过舌苔辨别身体健康情况吗?当然可以。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聊聊,如何通过舌苔的变化来辨别疾病。

怎么判断舌苔变化图解?这几招教你看懂舌苔变化(1)

【舌诊的起源】

有关舌诊的论述在医籍中最早见于《内经》,如《紊问·脉要精微论篇》说:“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因手少阴心经起于心,挟咽喉,因心有病,面引起“舌卷不能言”的症状。《内经》虽然没有将“舌诊”做为专题论述,但从散在的各篇有关舌诊的内容可以着出,不同的疾病在舌上有它不同的反映。

隋唐时期舌诊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巢元方等撰《诸病源候论》中,有关舌诊的内容就丰富多了,例如《诸病源候论·卷四·虚劳舌肿候》说;“心脾俱热,气发于口,故舌肿。《千金方》中记载有关舌诊的资料,更为全面,如《千金方·卷二。于死腹中第六》说:“妇人难产,而青舌赤,母死于活。”

想要通过舌苔来分辨出身体内五脏六腑的健康状况,首先我们先要了解舌苔的种类。不同舌苔的种类可以分辨出,疾病的深与浅。那么舌苔具体都有哪些不同的状态呢。快来跟小编一起看看吧。

厚、薄苔

苔质的厚薄,以见底和不见底为标准。透过苔质能见到舌体,称之薄苔,否则为厚苔。舌苔薄,病情一般较轻;舌苔厚,表明病情较为严重。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舌苔由薄变厚,表明病邪入里,病情由轻变重;若舌苔由厚变薄,表明病邪外透,病情好转。

润、燥苔

舌苔润滑多津液,为津液未损伤,称为润苔。舌苔干燥缺少津液,称为燥苔。舌苔干燥而色黄者,为胃热炽盛,损伤津液。舌苔干燥而色黑,为热极阴伤。若舌苔干燥色黑而且有刺,则属热极津液枯竭。

腐、腻苔

苔质颗粒细小致密,中厚边薄,刮之难去者,称为腻苔。苔质颗粉较大,疏松而厚,形状似豆腐渣堆积于舌面,刮之易去者,称为腐苔。腻苔常见于湿浊、痰饮、食积、湿温等。腐苔为食积肠胃、痰浊内蕴及溃疡之证。舌苔白腻,多为湿痰,或胃阳虚。舌苔黄腻,多为痰热,食滞化热。舌苔厚腐,多为饮食停积胃肠。舌苔布满白衣,称为口糜,表明胃气衰败。

剥落苔

舌上原本有苔,若局部或全部消失者,称为剥落苔。如果苔全部脱落,表明胃阴枯竭,大伤胃气。若舌苔剥落不全,剥落处光滑无苔,称为花剥苔,表明胃的气阴两伤。如果舌苔剥落处不光滑,有类似新生颗粒,称为类剥苔,表明病人血气不连续。若舌苔大部分脱落,仅留下一小块,称之鸡心舌,则为胃气阴亏损之症。另外,舌苔从有到无,为胃的气阴不足,正气渐衰;如果舌苔从无而逐渐变薄白苔,表明病情好转。

有根、无根苔

舌苔紧贴舌面,刮之不去,称为有根苔。若舌苔好似涂在舌面上,刮之易落,称之无根苔。有根苔表明病人有胃气,常见于实症、热症;无根苔表明胃气已衰,见于虚症、寒症。如果有根兼薄苔,属于正常苔,表明正气未伤;若无根苔薄或厚,刮之即去,不再生成新苔,表明正气衰败。

全、偏苔

舌苔布满整个舌,称全苔。舌苔仅布于舌的某一部分,称偏苔。全苔代表湿痰阻中之症。如果仅是舌尖部分有苔,是病邪入里却未深入,但胃气却受伤。若舌尖部分无苔,而其余地方有苔,代表肠胃有积滞或有痰饮。舌苔偏于左侧或右侧,表明病邪半表半里,亦可有肝胆湿热;舌中央无苔、舌边缘厚苔而中央薄苔,为阴虚、胃气损伤或血虚之症。

【舌苔对症】

怎么判断舌苔变化图解?这几招教你看懂舌苔变化(2)

我们了解了不同舌苔的种类,知道了不同种类的舌苔相对应的疾病的深浅。那么我们就要开始了解,舌苔对应的疾病了。身体不健康的人,舌苔主要有白苔、黄苔、灰苔、黑苔之分。一起来看看,这四种舌苔对应的疾病都有哪些。

白苔

一般表示为表证、寒证。舌苔薄白而润为正常人的舌苔,同时,苔薄白亦是表示病在体表而未入里。舌苔薄白而过于润滑,多见于表寒证。苔薄白而干燥,为表热证或感受燥邪。舌苔白厚而干燥,代表湿浊化热伤津。舌苔布满白苔,摸之不干燥,称为“粉白苔”,表示得瘟疫病。苔白且干燥,称为“糙裂苔”,多见于温热病。舌淡苔白而滑润,代表寒证或寒湿证。舌苔白滑而粘腻,见于体内有痰湿或湿困于脾。舌苔白滑而腐,为胃腑蕴热。如果苔白如雪花片而质干枯者,称为“雪花苔”,表示脾冷。舌及满口生衣,出现霉苔或生糜烂点,为胃气衰败,脏气将绝之危候。

黄苔

黄苔主里热证。舌苔薄黄而干燥,则里热盛,津液受损。苔黄干燥生刺,舌有裂纹,为里热极盛,津液大伤,脏腑大热。舌苔黄厚而腻,多为痰热、食积或湿热内蕴。舌苔黄滑而润,为阳虚表现。

灰苔

主里证。苔灰薄而润滑,多为寒湿内阻,或痰饮内停。苔灰而干燥,为热病或阴虚火旺。

黑苔

黑苔大多由黄苔或灰苔转化而成,表明了病情极其严重。苔黑而干燥,为热盛津亏。舌尖苔黑而干燥,为心火盛。苔黑而润滑,为阳虚阴寒极盛。

【观舌象】

知道了不同舌苔对应的疾病,那么我们最后要学的就是观舌象了。为什么要学观舌象呢?因为,虽然舌苔有不同种类和不用的状态。但是舌苔也分舌尖、舌中、舌根状态的变化。这三个部分的不同,也会影响到对身体状况的判断。那么如何观舌象呢?

薄白苔——病初起,病轻浅,胃气未伤;

舌苔由薄变厚,颜色由白渐有点黄色,舌边舌尖由淡红变红,

而且舌边有齿印——病情加重,提示消化不良、胃肠积滞有宿食等;

舌苔由白变黄,舌边尖红——有热象;

舌苔由黄变棕,或者由棕变黑,而且干燥少津,

舌边尖变深红——热盛,多伴大便干结;

舌苔白厚腻,舌表面有一层白黏液——痰湿;

舌苔黄厚腻,舌边尖红——痰热;

舌边尖红绛色,甚至变紫色——痰浊血淤;

舌红无苔,舌面光滑如镜——胃阴虚;

舌苔光剥,舌质淡——气阴两虚。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