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步行怎么到山顶?这段路到底该怎么走

步行怎么到山顶?这段路到底该怎么走②未得青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别人都得青云奖了,我啥时候才能中?);①未过原创: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次原创被拒,再来一次!);昨天,有粉丝私信问我在写文时有没有小窍门,我突然意识到:自己这么久以来的所想所得有必要拿出来回馈一下粉丝朋友们了。以前没有底气,但在10篇文章得了5个青云以后,我觉得是时候了。我认为今日头条的创作者之路,分以下三重境界:

昨天得了两个图文青云奖励,做梦都没梦到的好事让我遇上了。

我跟爸爸说:“我在今日头条写作赚钱了”,爸爸说:“是金子总会发光”。

我说:“爸,我用稿费给你换个好手机”。

我以为爸爸会说,旧的还能用,别乱花钱。没想到他说:“买吧,闺女自信真好!”

昨天,有粉丝私信问我在写文时有没有小窍门,我突然意识到:自己这么久以来的所想所得有必要拿出来回馈一下粉丝朋友们了。

以前没有底气,但在10篇文章得了5个青云以后,我觉得是时候了。

步行怎么到山顶?这段路到底该怎么走(1)

头条创作者的三种境界

我认为今日头条的创作者之路,分以下三重境界:

①未过原创: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次原创被拒,再来一次!);

②未得青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别人都得青云奖了,我啥时候才能中?);

③拿不下第二篇或更多青云:有心栽花花不开,为伊消得人憔悴(得了第一篇,第二篇在哪里?)。

很荣幸,这三段路我都经历了,不能说惊心动魄吧,起码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于我而言,最难的不是首篇青云,而是首篇到第二篇的这段路,很幸运,我挺过来了。

我希望记录下这段心路历程,给还在奋斗的小伙伴一些启示。下面主要就写作过程、优秀创作者具备的素质两点主要谈谈。

步行怎么到山顶?这段路到底该怎么走(2)

写作过程

写文需要经历准备、构思、成篇、修改等阶段,我将自己构思青云文的过程拆解成如下6个步骤。

01准备工作

①多看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看什么?

看大师的作品、看经典书籍,购买优秀出版社的译本,从创作源头上保证输入的质量(这一步很关键)。

有人说,畅销书也很好,的确,有些书籍确实看完也能有收获,但是畅销榜的书籍对我来说就如同快餐一样,看完便丢在一边,绝不会再翻第二遍。

有人说,通过听音频,看电子书,看某某名人的课程照样可以学到东西。

但是我想说:手捧经典书籍,遇到重点划出来,过后翻回去重看、看到深有同感之处会心一笑、看到作者幽默的笔下刻画出立体的人物捧腹大笑,这些经历和感受唯有大师写就的书籍能给予

培根曾说:“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

步行怎么到山顶?这段路到底该怎么走(3)

经典之所以称其经典,在于其作品的生命力和创作者的人格魅力,一部作品能够流传下来,本身已是传奇。

我看书有个习惯——“追本溯源”。

最近在学习儿童敏感期的相关知识,入手了孙瑞雪的三本书。

翻阅其《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发现孙瑞雪的理论来源于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于是我又购买了蒙台梭利全集(5本)。

在我心中,蒙台梭利的书籍就是大师笔下的经典,而其他作者从蒙台梭利教育观引申出来的理论可以暂时放一放或者干脆不看

②多想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阅读理论而不加以思考,犹如“囫囵吞枣”,如果不带着求知的欲望去打开一本书,而是随意性的翻看,等于白看。

翻开一本书,绝不是读完了就止步,而是要联系自身,联系实际,好好地琢磨一番。

步行怎么到山顶?这段路到底该怎么走(4)

比如我的第二篇青云文章《孩子不爱看书,错,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教你如何实现亲子共读》,里面提到了松居直的三本书,其中《幸福的种子》我从头至尾看过不下10遍,每看一遍都有新的感受,我曾给身边的人推荐这本书时说:“是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做母亲。”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的作者柯维在书中讲到:“所有事物都需要经过两次创造。第一次在大脑中构思,第二次用行动付诸实现。”

世人常用“倚马可待”来形容一个人才思敏捷,若没有多读多想的工夫,任何人也成不了天才。

所以,读书多思考,遇事勤思考,长此以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才会有所提升。

步行怎么到山顶?这段路到底该怎么走(5)

③多写

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贾岛

我是在学习写作的同时学会了给自己画眉毛,我曾总结道:

文章写不好怎么办?多写!

眉毛画不好怎么办?多画!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画眉和写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个人画眉前必须对自己的脸型、眉形有所了解,就好比一个人对自己的写作水平和擅长的题材要熟悉一样。

想要画出两条满意的眉毛,重要的是拿起眉笔开始画,画一次画不好,画两次,两次画不好天天画,过个一月半载,你会发现自己画得越来越好了,筋骨腕部肌肉运用起来也越来越熟练,写作也是同样的道理。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

写作的事情上,一定只有实干家才能走得更远,如果整天“空想”当作家,犹如画饼充饥。如果你不提笔写作,任何人也帮不上你。

步行怎么到山顶?这段路到底该怎么走(6)

02确定主题

在头条写文如果你只是练笔,完全可以写一些擅长的题材,但是如果想要冲青云,文章还需要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题材稀缺(内容)

角度新颖(观点)

运笔不俗(文采)

我的第一篇青云文章《孩子背诗真的会变成一个超级记忆词库吗?不,冠军告诉你答案》中提了如何教孩子学唐诗。

就目前接触到的文章来说,这篇文很稀缺

很早之前,我对于教孩子学诗的文章,仅仅停留在一篇文章罗列几十首必备诗词而已,但是在有了和孩子学习210首唐诗的基础上,我打破思维模式,从实际出发,将儿童心理发展特征名篇介绍,和经验分享结合起来,构思成了唐诗育儿这篇文章。

所以,我认为:题材稀缺 经验累积才是一篇文章的核心竞争力

步行怎么到山顶?这段路到底该怎么走(7)

03列提纲

很多小伙伴留言问我写作的素材是从哪里找的?我一般都会回复说:素材不重要,文章的提纲才重要。

我是在写青云文的过程中才意识到列提纲的重要性,比如最近完成的“焦虑三部曲”(育儿焦虑、生育焦虑、生存焦虑)都是胜在大纲。

通常完成一篇文章,我都会有五张草稿纸,这些稿纸我不会扔掉,而是收集装订成册,每当一篇文章写不出来的时候,我都会翻看之前自己的创作过程,这一点让我很受用

这珍贵的五张稿纸包含:

第一张:罗列主题关键字

第二张:补充关键字

第三张:从关键字提取重点,形成文章大纲

第四张:修改大纲

第五张:初稿完成后,把大纲抄下来,看看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严谨。

有一位写作老师曾经说过,我们写文需要灵感,但是又不能依赖灵感。

如果没有灵感怎么办呢?

你可以通过罗列关键字实现自由联想(此过程称之为写作的头脑风暴),将你想表达的内容全部铺展开来,然后开始谋篇布局。

这个过程就跟打仗一样。

你要知道哪些部分放在前,能起到引导读者的作用,哪些居于中部能够承上启下,哪些放在结尾能够发人深省

这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总结概括能力,很考验一个人的韧性

步行怎么到山顶?这段路到底该怎么走(8)

04成篇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

好文章不是一下子写出来的,包括一个段落,都不是一下子就能写到自己满意。

《写出我心》一书的作者在书中写道:“写作时,不要说:“我将写一首诗。”这种心态会使你当场呆掉。尽量不对自己有所期许,坐在桌前说“我有写出世上最烂垃圾的自由。”

我对自己成篇前(初稿)的态度仅仅是将框架的内容填满即可

有了这样的期许之后,当写完初稿时,我觉得自己的文章已经完成了大半,剩下的“工程量”只需改改改即可。

写作过程中,往往在初稿完成之前,很多人都会否定自己,但是我觉得:写文是不断鼓励自己前进的过程,要学会自我激励。

步行怎么到山顶?这段路到底该怎么走(9)

05反复修改

一切初稿都是臭狗屎——海明威

一篇文章写完后,我会通常看不下20遍,每一次从后台草稿箱点击进去,都要将文章从头捋一遍,每修改一遍,自己就满意一分,多修改几次一篇文章的“自我满意度”就会达到十分甚至更高。

著名散文作家杨朔曾说:“我的散文是改出来的,我的手稿总改的密密麻麻。”他的《雪浪花》手稿全文不过3000字,修改的地方有200多处,没有改动的句子仅剩15处。

这一点我深有同感,在文章的主题和逻辑框架没有问题的前提下,有时候修改文章会将一整个段落全部推翻,重新行文,因为从上下文来看,非如此,才完美。

叶圣陶与夏丐尊先生在《文心》里有这样一段话:“做成了最好自己仔细看过,有一句话一个字觉得不妥当就得改,改到无可再改才罢手。”

鲁迅在《答北斗杂志社问》中也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所以,文章字字千金,字、句、段都是为文章主题服务,须将毫无关系或者关系不大的部分尽可能删去为宜。

步行怎么到山顶?这段路到底该怎么走(10)

06克服写作瓶颈

就目前的写作经历来看,我所遇到的写作瓶颈分两种:

①一篇文章写作过程中遇到写不出来,写不下去的情形;

②一篇文章写完之不知道下一篇该写什么?怎么写?

面对前一种情况,我的态度是“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一个段落或者一篇文章写不出来可以暂时先放一放——等待“自然熟”的过程。

有时候你可能冥思苦想一下午始终写不好一个部分,有时候你可能坐在电脑前文思泉涌,噼里啪啦敲出好几千字。

面对后一种情况,我的态度是“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我通常都会在写完文的第二天让自己彻底放空一下,干点其他的事情调节一下心情,即使看书,我也会刻意避开育儿类的书籍,而是翻一些杂志、散文等看起来无用、对育儿写作没有任何帮助的书

写作过程中,任何人写作都会遇到瓶颈,如何克服,将是创作者们始终追寻的答案。

步行怎么到山顶?这段路到底该怎么走(11)

古人用“文如其人”形容文章的风格同作者的性格特点相似,而我也觉得,写文,首先要立身,身正才能笔直。

优秀创作者必须具备的素质

01说话开门见山

心理学上有一个理论叫做“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

放在一篇文章中,就是创作者必须要有开门见山,即迅速破题的能力

在这里,推荐一篇头条优秀小伙伴的文章作为论证。这是我目前见到最优秀的破题——38字即表明主旨。

步行怎么到山顶?这段路到底该怎么走(12)

生活中,我们绝不喜欢和一个唯唯诺诺、吞吞吐吐的人打交道,阅读文章同样如此。

有时候看到一篇文章,作者费了好大的力气(篇幅)才说清楚想要讲什么,通常这样的文章跳转率是很高的。

在我看来,优质与非优质文章的第一条衡量标准便是说话开门见山

步行怎么到山顶?这段路到底该怎么走(13)

02良好的写作习惯

亚里士多德曾说:“人是被习惯所塑造的,优异的成绩来自良好的习惯,而非一时的行动。”

写作过程中多半会遇到注意力不集中、时间不够用等困惑,在这里,我建议:

①早起

②写作时不要使用手机

③手机不要拿到卧室

④尽可能早睡

⑤写作需要仪式感

早起思路清晰,可以排除一些干扰、潜心创作,这个时间段对从事写作的妈妈们来说尤其珍贵;

写作时不使用手机可以使精神保持高度集中,免受各种信息的干扰;

手机不要拿到卧室、尽可能早睡,只有每天保持充沛的精力,才能在写作之路上长久坚持下去。

步行怎么到山顶?这段路到底该怎么走(14)

古人临摹书法讲究“焚香沐浴”,可见保持身心的空灵对于提笔创作来说有多么重要。

而我在写作时,虽不至于像古人般虔诚,但也会给自己营造一些仪式感:

比如将桌面收拾的干干净净,书籍摞得整整齐齐、笔必须放在笔筒里……

总之,眼睛所到之处,见不得一丝杂乱,包括地面,我在写文前都会拖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

法国童话《小王子》中说,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一个人在生活中如此,写作时尤其要坚持,写作的过程更是自我成长的过程。

步行怎么到山顶?这段路到底该怎么走(15)

03“真实”的创作态度

只有真实地写真实的身边琐事,才能真正拨动千千万万平常人的心弦。——季羡林

我所理解的“真实”的创作态度包含两点:

①写真事

②求真的创作态度

严歌苓曾说“写得最好的一定是亲身经历的”。

生活中,我们一定不喜欢和一些虚头巴脑、狐假虎威的人打交道,同理,写作,一定也要从自己最熟悉的经历、经验出发,只有写自己熟悉的才能感染读者、打动读者

如果一篇文章你写起来痛苦不堪,那你一定要学会实地收集素材。

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花了整整3年的时间搜集素材、实地调研、体验生活。他去煤矿多次和工人们一起下到千米井下现场,体验煤矿生活,由此搜集和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

所以,对于一个创作者来说,认真做人,用心做事,吾手写吾心最重要。


文章开头,我提到了头条创作者们的三重境界,其实还有第四重境界

得了青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见风舞、见花开)

在我眼中,登科之喜和青云之乐可相提并论。

青云最可贵的不是一次,而是两次,三次,很多次……

最后,借用阿根廷作家博尔赫兹的一句话作为结尾:

“我写作,不是为了名声,也不是为了特定的读者,我写作是为了光阴流逝使我心安。”

#我和头条的故事#

(本文为淑的宝麻麻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感谢阅读——

参考书籍:

《从零开始学写作》

我是@淑的宝麻麻,爱好古典文学和育儿心理,左手带娃,右手码字,欢迎关注,一起探讨诗词育儿、科学育儿。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