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锦的历史传说:读盘锦故事里的故事
盘锦的历史传说:读盘锦故事里的故事上口子高跷秧歌只在本村收徒,300年来未曾改变。也许,只有这片内敛又狂放不羁的土地,才能包容这样大红大紫、大喜大悲的热烈。他们一代代,一年年,喝着大辽河的水乳,把光影种成人间,把生活拧成梦幻,把舞姿淬成烟火,在命运的鼓点中,飞旋,提炼,结晶,代代相传。最早形成于康熙年间,当时上口子高跷艺人兰小二(艺名),在村中收徒创立了兰家班,他带领的兰家班曾一度活跃于市井,河东水西,名噪一时,逐渐在辽南一带高跷秧歌中形成主流,也孕育了上口子高跷秧歌的雏形。对上口子高跷而言,民俗是土壤,也是乳汁。至清中叶,由于冀鲁豫等地方戏曲传入辽南地区,催生了当地的高跷秧歌艺术日趋走向成熟。根植于民间,借助民俗的承载,在继承传统高跷秧歌表演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的诸如盗九龙杯的杨香武、鼓上蚤时迁、打渔杀家的肖恩、王婆骂鸡的王婆等人物形象和戏曲元素,并形成以头跷、二跷,老生、老蒯为主的四梁四柱和歌舞戏杂表演框架的基本形式。
故事里的故事——上口子高跷秧歌
上口子村坐落在大辽河右岸的西安镇境内。这里蒲滩苇海,鸥鹭翔集。明末清初,始有人烟,渐成村落,史称“索家屯”,因地处辽河古渡“下口子”上游,后称“上口子”。被誉为“辽南一枝花”的上口子忠贤农民艺术团的高跷秧歌儿就起源于这个古老的小村。
上口子高跷秧歌是辽南秧歌的主要流派之一,是先民们用勤劳和智慧点燃的早期辽河文明的焰火。迄今已有300年的传承历史,今天仍然创造着光辉灿烂的文化,成为辽河浪花中最璀璨的一朵。
作为辽南高跷秧歌的源流,上口子高跷穿越不同年代的风雨洗礼,历经六代传承人,形成了粗犷、火爆、喜庆、热辣的表演风格与扭、浪、逗、相等独特的艺术魅力。
最早形成于康熙年间,当时上口子高跷艺人兰小二(艺名),在村中收徒创立了兰家班,他带领的兰家班曾一度活跃于市井,河东水西,名噪一时,逐渐在辽南一带高跷秧歌中形成主流,也孕育了上口子高跷秧歌的雏形。
对上口子高跷而言,民俗是土壤,也是乳汁。至清中叶,由于冀鲁豫等地方戏曲传入辽南地区,催生了当地的高跷秧歌艺术日趋走向成熟。根植于民间,借助民俗的承载,在继承传统高跷秧歌表演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的诸如盗九龙杯的杨香武、鼓上蚤时迁、打渔杀家的肖恩、王婆骂鸡的王婆等人物形象和戏曲元素,并形成以头跷、二跷,老生、老蒯为主的四梁四柱和歌舞戏杂表演框架的基本形式。到近代,又借鉴了戏曲中无丑不成戏的表演形式,注重丑戏表演,人物角色夸张诙谐,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和观赏性。尤其解放后,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艺术方针指引下,上口子高跷迎来了艺术的春天,唢呐大鼓等管乐和打击乐器取代了二胡三弦等乐器,现代的舞蹈、武戏取缔了传统的演唱表演形式,更加突出扭、浪、逗、相、火爆、热辣的表演。到本世纪初,上口子高跷秧歌第六代传承人张忠贤带领新一代跷人不断攀向高跷秧歌艺术的高峰,表演形式与时俱进,注重新生力的培养,为艺术的传承注入新鲜的血液,研发了“鲤鱼打挺”“蝎子爬城”“三节楼”“大飞轮”“孔雀开屏”等高难度项目,多次代表省市区外出参加表演,并在全国赛事中多次摘金夺冠,获得国家级大奖。2012年荣获第11届中国民间艺术节最高奖项山花奖。目前上口子高跷秧歌已经发展队员50余人,阵容庞大,演技精湛,享有“大辽河畔浪跷人”的美誉,成为辽河子民文化艺术的瑰宝,中国民间艺术的奇葩。
上口子高跷秧歌只在本村收徒,300年来未曾改变。也许,只有这片内敛又狂放不羁的土地,才能包容这样大红大紫、大喜大悲的热烈。他们一代代,一年年,喝着大辽河的水乳,把光影种成人间,把生活拧成梦幻,把舞姿淬成烟火,在命运的鼓点中,飞旋,提炼,结晶,代代相传。
▎作者:刘丽莹
省作协会员、散文学会理事,市作协副主席。作品散见于词刊、绿风、鸭绿江、中国文学等省内外报刊杂志,入选《东三省诗歌年鉴》《中国当代100名女诗人选》,著有散文诗歌合集《刘丽莹文学作品集》。
读盘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