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定襄高跷秧歌动作特色,多式多样的盖州高跷秧歌

定襄高跷秧歌动作特色,多式多样的盖州高跷秧歌左二:盖州高跷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新惠)(左一:盖州高跷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吉先;这天排练的内容是街趟,前大场,手绢花和小场,当然是不踩跷的。因为王新惠老师年事已高,这次排练主要是由王吉先老师教导,拿不准的地方再请教王新惠老师。文木君重点关注的是手绢花部分。之前在查阅资料时就感叹于盖州高跷手绢花的多式多样,有里片花、碎绕花、缠头花、搭肩花等等花样,值得欣喜的是我们的传承人王新惠老师基本上全部掌握了这些传统的手绢花,其中大部分都已经传授给了王吉先老师。新惠老师指导盖州高跷秧歌艺术团演员们排练

定襄高跷秧歌动作特色,多式多样的盖州高跷秧歌(1)

盖州高跷秧歌兴于明末清初,是在古代民间杂技、踏跷和百戏基础上发展衍变而形成的。是辽南盖州地区劳动人民自娱共乐的一种自发性民间舞蹈形式。

盖州高跷的抢救性记录工作已经是第二次拍摄了,然而文木君却因为生病错过了第一次的拍摄。虽然在同事们拍摄回的素材中看到了盖州高跷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新惠老师,他的徒弟盖州高跷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吉先老师,还有盖州高跷秧歌艺术团各位演员的精彩表演,但这次才是文木君用自己的眼睛去记录、去感受这个非遗项目以及传承人的风采,心里还是有点小期待的。

盖州高跷秧歌艺术团演员排练

六月的广州天气已经十分炎热了,来到辽宁之后却是十分的凉爽,令人精神为之一振。跟往常一样,盖州高跷秧歌艺术团的演员们集中到王吉先老师家吃过早饭,奔赴村里的饭店二楼进行排练。

这天排练的内容是街趟,前大场,手绢花和小场,当然是不踩跷的。因为王新惠老师年事已高,这次排练主要是由王吉先老师教导,拿不准的地方再请教王新惠老师。

文木君重点关注的是手绢花部分。之前在查阅资料时就感叹于盖州高跷手绢花的多式多样,有里片花、碎绕花、缠头花、搭肩花等等花样,值得欣喜的是我们的传承人王新惠老师基本上全部掌握了这些传统的手绢花,其中大部分都已经传授给了王吉先老师。

定襄高跷秧歌动作特色,多式多样的盖州高跷秧歌(2)

新惠老师指导盖州高跷秧歌艺术团演员们排练

(左一:盖州高跷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吉先;

左二:盖州高跷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新惠)

过去的民间艺人创造手绢花的时候也没有一一的给它们起名字,只是会扭手绢花,到了20世纪50年代,有一批专家学者下乡进行民间舞蹈的普查和搜集,向民间艺人们请教学习,搜集整理了东北秧歌的服装、造型、道具、动作、音乐等内容,为各种手绢花定名。其中就有我们盖州高跷项目的学术专员——李瑞林老师。

李瑞林老师是沈阳音乐学院的教授,研究辽宁地区的舞蹈文化多年,在高跷秧歌方面也造诣颇深,搜集相关资料,出版有《东北大秧歌》一书,详细介绍了东北大秧歌的内容。早些年曾多次下乡学习民间高跷,当年还跟传承人王新惠老师的老师——盖州著名高跷艺人郭锡成有过接触。李瑞林老师是演员出身,今年虽然已经80多了,但是看着演员们如火如荼的排练场面,他也情不自禁的下场教学,在平地上扭几个手绢花,比划几个动作,一招一式还是那么的利落。

定襄高跷秧歌动作特色,多式多样的盖州高跷秧歌(3)

学术专员李瑞林老师指点演员

文木君小时候看到电视上的演员们扭手绢也自己试着拿家里的小手绢扭过,这次赶上专业演员、专门道具,又在旁边看了半天,自觉已经把动作看会了,不由得也要借用一下手绢舞上一舞。结果一上手才发现没那么容易,不是绢面打不开就是扭得动作不连贯,当天练习的曲目还是快板,更跟不上节奏了。扭那么一会儿的手绢,就觉得手腕和手臂的肌肉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定襄高跷秧歌动作特色,多式多样的盖州高跷秧歌(4)

盖州高跷秧歌艺术团演员手绢花练习

盖州高跷秧歌艺术团中四梁四柱即“头跷、二跷、老㧟、渔翁”再加上丑角的几位演员年龄普遍都在五六十左右,因为这些角色对于技术的要求较高,所以年轻人很少能够胜任。

按文木君的想法,踩高跷这种活动经常碰了摔了,年轻时表演受了伤,到了年纪大的时候难免会留下病根。于是带着这种想法去问了这几位老艺人,出乎意料的是老艺人们说是踩了高跷,身体才好。这手上舞着手绢、扇子,脚下还踩着高跷,脸上还带着笑容,全身上下都运动到了,心情也愉快,怪不得演员们个顶个的健康呢。

定襄高跷秧歌动作特色,多式多样的盖州高跷秧歌(5)

一开始欣赏盖州高跷,只顾得关注那些惊险的造型,越是难度高的动作,越能吸引眼球。但是静下心来细看,那飞舞的手绢,那生动的表情,都具有丰厚的内涵,体现了盖州人民火爆风趣的性格特征。

不同角度看非遗,别样精彩在其中。

文&图丨(文木)岳芳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文木家】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