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爹的时代有多强大(拼爹时代)
拼爹的时代有多强大(拼爹时代)中国日报网报道,这项研究题为《向下流动,机会囤积与‘隐形地板’》,报告指出,孩子成功的潜力甚至可以追溯到祖父的社会背景。德国人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德国经济研究所的一份报告显示,该国民众收入差距不平等的原因中,有40%可以归结于家庭背景的差异。目前英国顶级律所中2/3的员工毕业于学费较高的私立学校或文法学校,而在这些学校中就读的人只占学生的11%;顶级会计公司中则由60%到70%的员工毕业于罗素集团中的24所知名高校。与此对应的是,工薪阶层因无法通过“上流测试”而不能进入顶尖企业。财富不平等的确不能与“拼爹”划等号,但少数人把持的财富比重愈来愈高,靠继承财富及其财富收入而获得的舒适水平,普通人难以达到。这就意味着源于个人天赋和勤奋的不平等并不比家庭财富的不平等更合理,社会阶层因此趋于固化。现实:高智力不如好家庭英国社会流动与儿童贫困委员会7月的研究结果显示,学业能力较弱的富家小孩成为高收入者的
【欧洲时报网】FT中文网消息,Fiona Devine教授现任曼彻斯特商学院院长,她和BBC合作的“英国阶级调查”项目,根据这个项目的结果,她们出了本名为《21世纪的社会阶层》。
Devine教授说,英国的社会流动性变差,大家都在谈论“working poor”(穷忙族)的现象。社会流动性调查的结果显示,英国一些顶级职位的人,都是富二代在把持。
这些项目和调查说明了一个现象,尽管我们很不愿意看到:这个时代越来越需要“拼爹”。
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初,在多数欧洲国家,尤其是在法国、德国、英国和意大利,最富裕的10%占有国民财富的约60%。而在天平的另一边,半数人口几乎一无所有:最贫穷的50%占有的国民财富一律低于10%。
财富不平等的确不能与“拼爹”划等号,但少数人把持的财富比重愈来愈高,靠继承财富及其财富收入而获得的舒适水平,普通人难以达到。这就意味着源于个人天赋和勤奋的不平等并不比家庭财富的不平等更合理,社会阶层因此趋于固化。
现实:高智力不如好家庭
英国社会流动与儿童贫困委员会7月的研究结果显示,学业能力较弱的富家小孩成为高收入者的几率比才华更高的寒门子弟高出35%。
目前英国顶级律所中2/3的员工毕业于学费较高的私立学校或文法学校,而在这些学校中就读的人只占学生的11%;顶级会计公司中则由60%到70%的员工毕业于罗素集团中的24所知名高校。与此对应的是,工薪阶层因无法通过“上流测试”而不能进入顶尖企业。
中国日报网报道,这项研究题为《向下流动,机会囤积与‘隐形地板’》,报告指出,孩子成功的潜力甚至可以追溯到祖父的社会背景。德国人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德国经济研究所的一份报告显示,该国民众收入差距不平等的原因中,有40%可以归结于家庭背景的差异。
较富裕的父母帮助孩子的途径通常包括动用社交关系,以及帮孩子找有益的无薪实习等。他们可能也会为孩子提供更好的职业指导,并且会专注于所谓软技能的培养,比如自信心和领导力。
最富裕家族的财富继承更为稳定,福布斯中文网的结论更为惊人。目前大约85%的欧洲富豪家族财富传到了其孙子女或更后一代。三分之一的欧洲富豪家族财富传到了第五代或更后一代。法国、英国、德国和北欧,这些贵族传统深厚的国家,父辈的影响显然更大。
解释:钱赚钱好过人赚钱
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注意到了这个现象。他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写了本皇皇巨著——《21世纪资本论》,来解释这种现象。
他认为欧洲将会回到“高老头”的时代,巴尔扎克笔下19世纪的收入和财富构成。这种高度不平等的社会是“食利者社会”:在一个社会中,继承财富非常重要,财富集中度达到极端水平。那么,总收入层级由非常高的资本收入主导,尤其是继承资本。
两次世界大战以来大半个多世纪中,劳动力获利超过资本的“良性资本主义”,实在代表了历史的例外。整个世界目前正在向他所谓的“遗产型资本主义”回归。
有史以来,资本收益率一直在4%-5%左右,而经济增长率在近代之前一直低于2%。这样的情况下,资本持有者的收入增长,永远高于普通民众的收入增长。因为前者只有小部分收入用于消费,而穷人的收入全部养家活口,造成两者的财富差距只增不减。“马太效应”在两者身上表现明显。
莉莉安·贝当古是法国巨富,她的父亲创立的了欧莱雅,化妆品中的巨头。莉莉安从未工作过,但她的财富却在1990年到2010年间持续增长。这期间她的财富增长速率和比尔·盖茨是一样的。
尽管对皮凯蒂的批评不绝于耳,比如质疑数据的真实性,或对财富流行性结论的不满,但资本收益率高让富人安然食利并不能被否认。
疑惑:难翻身只因不努力?
财富继承的作用更大,但毕竟还有那么多阶层上升和白手起家的案例,“富人愈富穷人愈穷”并不是完全的封闭的死循环。
各国民众普遍相信个人天赋和勤奋,认为贫穷是因贫穷者懒惰不思进取。这种看法在欧洲尤为明显,许多边缘地区的人依赖社会福利,甚至通过生孩子就能活下去。人们认为只要把他们赶上就业市场,贫穷就会改观。一些调查显示,最巨富的那些人普遍比中产阶层更为努力。
芭芭拉·艾伦瑞克并不会这么认为,她是美国白人,有着博士学历。为了搞清楚穷人到底如何生活,她向自己发起一次挑战:假装穷人,混入美国底层,看自己能不能凭借努力成功“脱贫”。
上海澎湃新闻网报道,她写了一本畅销书,叫《我在底层的生活》,其英文原版的副标题则是——“难以度日”。这本书的情形戳破了努力就会成功的梦幻泡沫:在那个世界,人们过着一种无论多努力都无法解脱,穷得停不下来的生活。
在时薪低到6-8美元的情况下,芭芭拉和餐馆女招待们端盘子收桌子跑来跑去连续工作8个小时。晚上拖着灌铅的双腿,捏着今天的工资,芭芭拉的同事会住胶囊旅馆,房费将耗费她一天的工资。女招待也想租房,但是“你倒是说说看,我去哪里找到押一付一,甚至押三付一的保证金?”
一些底层者一切的行动和决策只为了解决今晚的一张床和一顿饭。他们保守、短视,“匮乏和稀缺”是此时此刻最大的敌人,明天的事情,容不得今天来思考。更可怕的是,全世界的贫困者都深陷暴力的牢笼,保护弱者的法律在边缘地区只会被践踏。
社会学家愿意通过数据来说话,而他们的数据会显示,贫困的泥沼并不容易摆脱,甚至自己的子女也要复制这个命运,形成难以突破的恶性循环。
困局:稳定社会阶层封闭
财富不平等是如此明显,以至于在古今中外都不可能被忽视。工业社会之前,财富主要集中在土地之上,但随着社会逐渐稳固,就会形成土地兼并之风。在公元前两世纪的罗马,就有农民土地被兼并,大量小农破产。
可以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财富再分配的历史。社会稳定之后,财富愈来愈集中,底层者变得苟且偷生,一旦遇上流年不利或战事频繁,底层者被剥夺生存空间,进而起兵反抗。原先的统治者被推翻,新顶层者主动改革,原先金字塔的社会结构转为椭圆化。但新的统治者仍然逃不出这个循环。
事实上,财富和阶层新晋者最多的时代有很多都是在大动乱时代,这个时候的社会流动性最为迅速。比如一战二战摧毁欧洲世袭贵族最后的堡垒,中产和平民阶层涌现。
继承希腊罗马文明的欧洲大陆出了很多试图重新分配财富的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从亚里士多德到卢梭到康德,从大卫·李嘉图到托马斯·马尔萨斯到马克思,各种著作汗牛充栋。然而,没有一种理论能够保证稳定时期底层者的晋升通道,甚至关于公平和正义本身就是个极为争议的话题。
按照皮凯蒂的说法,如今的欧洲社会快回到了两百多年前。如果资本的力量完全占据了上风,那么依赖勤奋和天赋的社会就会走远,民主社会的根基就会不稳。
不管欧洲各国看待财富是要保护还是要税收,它们都试图让不能“拼爹”的底层者有更多的机会。德国政府致力于为每个阶层提供公平的教育,英国人正在努力打破劳动力市场的身份“天花板”。
对于欧洲社会的努力能不能成功并不好确定,毕竟这些措施看起来像是“拆东墙补西墙的小修小补”,在复杂的现实社会体系面前,可能都力不能及。但是面对可能是人类社会一直以来最大的挑战,每种措施都有着有益的尝试。
(编辑:陈思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