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国际2022年一季度净利润(中芯国际人事动荡)
中芯国际2022年一季度净利润(中芯国际人事动荡)梁孟松自2017年10月起担任中芯国际联合首席执行官,并被列为中芯国际5名核心技术人员之一。梁孟松(左)蒋尚义(右)11月11日晚,中芯国际发布公告,蒋尚义因希望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辞任公司副董事长、执行董事及董事会战略委员会成员职务;梁孟松辞任执行董事职务,但继续担任公司联合首席执行官。除蒋尚义和梁孟松外,周杰也辞任中芯国际非执行董事、薪酬委员会成员及审计委员会成员;杨光磊辞任独立非执行董事及薪酬委员会成员。“从公司公告来看,中芯国际此次有四位董事提出辞任。”2020年12月,蒋尚义离开武汉弘芯半导体回到中芯国际,一度引发了中芯国际的人事大震动,公司差点被迫在另一位行业大佬——时任公司联合CEO的 之间二选一。
有媒体用“全村人的希望”如此形容中芯国际,土味但却无比贴切。2020年华为被美国断供芯片之后,很多人愤懑地问,造芯片比造原子弹还难吗?言下之意是要中国的企业拿出建国初期的那种志气和勇气,打破帝国主义的卡脖子。
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中芯国际的身上。但是,实际的情况是,造芯片确实非比寻常。任正非的名言证明了这一点:“修桥和修房子已经是常态,只要有钱就可以,但芯片这东西不行,要有数学家、化学家、物理学家才可以,中国只有在这些方面下功夫,才能让中国芯片在国际上拥有一席之地。”(关于国产芯片的难题,详见拙作《为什么我们造得好原子弹,却造不好芯片?》)
这两天,中芯国际的新闻刷屏了,主要来自于两点,第一是Q3财报发布了,而另一个是,副董事长蒋尚义入职一年之后辞职了。
坐在中国芯片制造的头把交椅上,全村人更希望中芯国际能拿出点什么来?
01 梁孟松与蒋尚义11月11日晚,中芯国际发布公告,蒋尚义因希望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辞任公司副董事长、执行董事及董事会战略委员会成员职务;梁孟松辞任执行董事职务,但继续担任公司联合首席执行官。除蒋尚义和梁孟松外,周杰也辞任中芯国际非执行董事、薪酬委员会成员及审计委员会成员;杨光磊辞任独立非执行董事及薪酬委员会成员。
“从公司公告来看,中芯国际此次有四位董事提出辞任。”
2020年12月,蒋尚义离开武汉弘芯半导体回到中芯国际,一度引发了中芯国际的人事大震动,公司差点被迫在另一位行业大佬——时任公司联合CEO的 之间二选一。
梁孟松(左)蒋尚义(右)
梁孟松自2017年10月起担任中芯国际联合首席执行官,并被列为中芯国际5名核心技术人员之一。
在中芯国际聘任蒋尚义的当时,梁孟松曾向董事会递交书面辞呈。当时,市场流传出的信函中,梁孟松表示,自己临时才知道“蒋先生即将出任公司副董事长一职”,“对此,我感到十分错愕与不解,因为我事前对此事毫无所悉。我深深地感到已经不再被尊重与不被信任。”
中芯国际公告显示,对于委任蒋尚义副董事长、执行董事的议案,梁孟松给出了“无理由投弃权票”。随后,中芯国际通过公告回应了梁确有离职意愿。但最终梁孟松没有离职,中芯国际同时拥有了梁孟松和蒋尚义,不少产业观察者为此欢欣鼓舞,不过,经过1年的时间,蒋尚义还是选择了离开。
蒋和梁二人之间的恩怨早在台积电的时候就已经结下。
梁孟松是公认的技术大牛,性格偏执,做研发那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而蒋尚义虽然也是做研发,但他却少一些偏执,多一些八面玲珑,更适合做管理。在台积电时,因为都是心高气傲之人,互相看不顺眼,加上在具体的功劳分配和职业升迁上,出现严重分歧。
今年以来,中芯国际人事动荡不断。
7月5日,中芯国际宣布,核心技术人员吴金刚近日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相关职务并办理完成离职手续。离职后,吴金刚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
9月3日晚间,中芯国际公告称,周子学因个人身体原因,辞任董事长及董事会提名委员会主席的职务,即日生效。辞任上述职位后,他将继续担任执行董事。
02 财报欣欣向荣11月11日晚间,公司披露了三季度财报(截止 2021 年 9 月)。3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92.81亿元,归母净利润20.77亿元。前三季度,公司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53.71亿元,同比增长22%,实现归母净利润73.18亿元,同比增长137.6%。
中芯国际联合首席执行官赵海军在中芯国际第三季度业绩交流会上表示:中芯国际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以来,公司的生产经营面临巨大挑战。从年初开始,我们聚焦保障生产连续性和持续产能扩充两大重点,重新梳理供应链,想方设法,优化采购流程、加快供应商验证、提高生产规划和工程管理。
先进制程方面,FinFET工艺部分流片项目陆续进入量产,产能利用率继续提高。“长期看,智能手机、家用短距互联、数据处理、工业电子等都对FinFET有巨大需求,我们会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扩产。”
智能手机板块业务占中芯国际第三季度收入的31.5%,消费电子和智能家居业务分别占24.1%和12.5%,其他部分占31.9%。
从各技术节点收入来看,中芯国际主要收入来源为55/65纳米和0.15/0.18微米,分别占比为28.5%和27.9%,FinFET/28纳米收入占比从去年同期的14.6%上升至18.2%。
赵海军称,今年三季度末,公司月产能折合成八英寸扩充至59.4万片,较季度末增加约3.2万片,四季度还将有1万片新产能释放。“整体来看,今年公司扩产进度如期达成。四季度我们将进一步加快资本开支的执行速度和力度,不遗余力地优化采购、物流、设备安装等工作,力保明年的扩产推进。”
中芯国际代理董事长兼CFO高永岗表示,结合前三季度的业绩和四季度指引,中芯国际全年销售收入增长目标进一步上调到 39%左右,毛利率目标维持在 30%左右。
中芯国际认为,明年市场整体景气度依然向好,公司产能不能满足客户需求的情况预计将持续至明年全年。
03 扩大产能据媒体报道,北京、深圳、上海临港三地设计产能为12寸24万片的新项目将陆续投产。具体而言,北京、临港和深圳月产能分别将增加10万片、10万片和4万片。深圳项目将在明年下半年量产。
11月12日,中芯国际公告称,中芯控股、国家集成电路基金二期(以下简称“国家大基金二期”)和海临微订立临港合资协议,共同成立临港合资公司,总投资额为88.66亿美元。
临港合资公司的注册资本为55亿美元,中芯控股、国家大基金二期和海临微各自同意出资36.55亿美元、9.22亿美元和9.23亿美元,分别占临港合资公司注册资本66.45%、16.77%和16.78%。
海临微于2021年10月成立,主要从事投资控股。其注册资本为人民币60亿元,上海集成电路基金II 、上海新芯产业私募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及上海集成电路基金分别持有其36.67% 、33.33%及30.00%的股权。
国家集成电路基金II于2019年10月成立,透过股权投资,主要投资于集成电路产业的价值链,其中以集成电路芯片生产、芯片设计、封装测试以及设备及材料为主。国家集成电路基金II有27名基金投资者,其中包括)国财政部为单一最大股东,持有11.02%持股权益、国开金融持有10.78%持股权益。
根据公告,临港合资公司的业务范围包括生产12英寸集成电路晶圆及集成电路封装系列;技术测试;集成电路相关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及设计服务;销售自产产品。
据中国证券报报道,作为中芯国际上海扩产项目所在地的临港新片区,计划建设成为“东方芯港”特色产业园区,打造国内第一的芯片制造高地。根据规划,到2025年,集成电路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芯片制造、装备材料主导地位进一步加强,芯片设计、封装测试形成规模化集聚。
到2025年,临港新片区引进培育5家以上国内外领先的芯片制造企业;形成5家年收入超过20亿元的设备材料企业;培育10家以上的上市企业,围绕5G、CPU、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细分领域发展壮大一批独角兽设计企业。此外,规划还提出,汇聚超过2万-5万名硕士以上学历的集成电路从业人员。
04 中芯国际缺什么?以中字开头,中芯国际应该是标标准准的国企吧?否则,它如何承担起祖国芯片崛起大业的重任?
据天眼查显示,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有十家股东,其中香港结算(代理人)有限公司占股56.72%,大唐控股(香港)投资有限公司占股10.79%,鑫芯(香港)投资有限公司占股7.81%,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二期股份有限公司占股1.61%。
香港结算(代理人)有限公司是港交所附属的结算机构,其主要职能是代投资人持有在H股的股份,所以如此看来,中芯国际56.72%背后的股东分别是谁并不得而知。但是,从其中部分重量级的股东来看,该企业应为国企无疑。
作为一家企业,需要靓丽的财报,需要营收和利润的增长是硬性的。但是,对中芯国际这样的企业来说,民众所希望能看到的,更多地在于技术的突破和进步,是否能够解决国内的芯片“饥荒”,是否有能力打破美国的封锁和打压。
10月19日,云栖大会上,阿里发布了自研云芯片倚天710,采用5nm(纳米)工艺,单芯片容纳高达600亿晶体管。阿里表示,该芯片已于7月流片,性能超过业界标杆20%,能效比提升50%以上,“是业界性能最强的ARM服务器芯片”。
但是,很快有人尖锐地提出,发布芯片只是一小步,能否量产才是金标准。目前中国国内的科技可以制造出几十nm工业设计的芯片,最高也是十几nm,所以对于7nm或5nm工业设计的芯片,目前是制造不出来的,台积电与韩国的三星能够代工5nm工艺设计的芯片,所以,阿里的倚天710芯片的代工厂商,大概率是台积电。
但是,到目前为止,台积电依然对华为处于断供状态,或者可以理解为台积电对大陆并不十分友好。
芯片的生产要比芯片设计难度更大,所以,中芯国际肩负的使命责任重大。但是,到目前为止,中芯国际跟台积电之间的差距十分巨大。
但如果拿中芯对比台积电,会发现一个无奈的事情,那就是台积电目前的营收主要靠最先进的工艺贡献的,但是中芯国际更多的时候还是靠成熟但落后很多的工艺贡献营收的。
从中芯国际的收入数据上来看,其中55到56nm工艺的收入占比高达32.8%。155到180nm工艺的营收占比也达到33.3%,而在更为先进的14到28nm工艺,则仅仅占到今年中芯国际一季度营收的6.9%。所以换句话说,55nm及以上成熟工艺扛起了中芯国际营收的大旗。
而在高端芯片的生产上,则始终不是中芯的重点。
反观台湾省和海外各国,台积电、三星等国际巨头的研发进度已经来到了3nm时代,台积电的2nm工艺也提上了日程,与它们相比,中芯国际的技术水平至少还存在三代的差距。
而且即便是中芯国际最拿手的14nm、28nm,甚至制程工艺更加落后的芯片,国内代工企业仍然摆脱不了对美国技术、软件、原材料、设备的依赖,这才是更大的困境。因此大而不强无疑成为国产芯片最大的短板。
说到芯片制造,就不得不提到光刻机。
今年3月4日,中芯国际发布消息,与荷兰光刻机制造商阿斯麦)(ASML)签订12亿美元(77亿人民币)购买订单!(详见拙作《中芯国际12亿美元买到光刻机,“最大赢家”背后要有危机感》)半年多时间过去了,结果如何呢?
据媒体报道,目前中芯国际跟ASML续签的这个订单的DUV光刻机还没有到货。并且随着采购协议的最后期限临近,恐怕这笔订单将要翻船。
ASML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沈波这次表态时谈到,由于全球缺芯导致的光刻机需求增大,虽然ASML已经在尽力扩大产能,但依然不能满足用户需求。并且由于涉及的几千家配套供应商只能提供85%的零部件,因此有的产品交付期甚至要翻倍。
这意思就是说,光刻机的订单太多,ASML虽能扩大产能,但供应商的配套部件跟不上(光刻机的上游供应商有大部分是美国企业并被美国政府管控),导致光刻机交货期也得延长。这也许是中芯国际订购的DUV未能如期交货的原因之一。
中芯国际在三年前就花1.5亿美元,跟ASML订购了一台EUV光刻机,原本应该于2019年初就交货,但由于美方阻挠,ASML拿不到许可证,至少未交付。中芯国际也被美列入了实体清单,进行出口管制,禁止向中芯国际出口可用于10nm以下先进制程的设备。
05 中国芯片产业的未来希望虽然国内的芯片制造工艺与国际水平有着明显差距,但国内产业界正在奋起直追。对此,此前中微公司的创始人尹志尧就有过预测,认为国内大概还需要5到10年的时间就能补齐在芯片工艺制程方面的差距。
国内在产业链理论、基础研究以及人才储备方面都有一定优势,而这些优势将助力国内半导体业界快速崛起。在产业链方面,国内企业在芯片设计、生产、销售以及芯片设计。对原材料方面均有布局,各环节比较完备。
同时中国正在不断地推动技术上的进步,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最完整的半导体产业链、较强的产业链上下游联动能力和制造业优势,是国内在半导体领域最大的优势。
在理论研究和人才储备方面,国内的优势也同样明显。今年4月22日,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期间,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成立,清华大学在全国率先通过设立集成电路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点。目前国内众多大中专院校开始进行芯片专业人才的培养,这将有利于补充国内的芯片人才队伍,为国内新片研发制造水平的提升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笔者认为,作为中国芯片生产的领头企业,唯一的长子,全村人的希望,中芯国际肩负的责任重大,作为国有企业,中芯国际高层管理团队需要具备强烈的使命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做大更要做强。
参考资料
1、第一财经,来莎莎,《中芯国际预计产能供不应求将持续明年全年》,2021年11月12日
2、时代周报,《中芯国际人事震荡:四名董事辞任,行业泰斗蒋尚义弃400万年薪》,2021年11月12日
3、百家号,科技强哥说,《四次表态一年后,ASML再次就光刻机表态,但中芯国际订单却未到货》,2021年1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