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化消费时代:当沉浸式体验成为都市娱乐新坐标
娱乐化消费时代:当沉浸式体验成为都市娱乐新坐标随着人们对科技类消费产品的极致化、个性化、审美化需求的提高,文化类消费产品的体验化、交互性、场景化将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随着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不断深入,文化艺术将被科技表达得越来越鲜活、越来越美,而科技产品借助文化艺术的提升,也更有附加值和竞争力。一、万物互联时代,文化表达创新前景良好正文共3754字 | 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打开手机就能购买电影票、演出票,戴上VR眼镜就“走进”了游戏世界,博物馆的新媒体互动展示既生动又有收获,大型晚会的高科技应用更是让人饱览眼福……当下,“文化 科技”的融合观已是一股潮流,成为了广大文化推广者的共识,在传播我国文化的同时也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精神娱乐生活。
第2541期文化产业评论
万物互联的时代背景下,当“文化 科技”成为一股潮流,单纯的娱乐已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物质需求,强调“观众体验”就成了当下竞争激烈的一环,最为人熟知的是“沉浸式体验”,在科技水平不断发展的未来,它是否会成为都市生活娱乐的新坐标呢?
作者 | 赵荣进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正文共3754字 | 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
打开手机就能购买电影票、演出票,戴上VR眼镜就“走进”了游戏世界,博物馆的新媒体互动展示既生动又有收获,大型晚会的高科技应用更是让人饱览眼福……
当下,“文化 科技”的融合观已是一股潮流,成为了广大文化推广者的共识,在传播我国文化的同时也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精神娱乐生活。
一、万物互联时代,文化表达创新前景良好
随着人们对科技类消费产品的极致化、个性化、审美化需求的提高,文化类消费产品的体验化、交互性、场景化将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随着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不断深入,文化艺术将被科技表达得越来越鲜活、越来越美,而科技产品借助文化艺术的提升,也更有附加值和竞争力。
8月3日,“数字文化产业迈入新时代——数字文化课题成果发布会”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举行,会上发布了国内第一份权威数字文化产业报告《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报告指出,我国文化产业在2004年到2017年的增速两倍于GDP增速,2017年,数字文化产业增加值约为1.03-1.19万亿元,总产值约为2.85-3.26万亿元。
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影业首席执行官程武说,报告发布恰逢中国发放 5G 牌照,这意味着一个新的时代即将来临。5G 将引发一场生活方式的革命,整个数字文化产业也将发生颠覆式的变革。
文化科技融合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支撑,在万物互联的5G时代,文化产业的内容依然是核心竞争力。以创意创新为本,借助新技术带来的新机遇,进一步研究新消费、新趋势,将最大可能地激发用户新供给,尤其是在精神文化生活领域。
二、文化 科技赋能“体验经济”,传统审美进阶潮流生活方式
体验是连接消费者与文化产品形成情感共鸣的关键,但在以往传统的文化艺术消费中,观众与内容中间始终是“你搭台,我看戏”的有界限状态,也可以说是简单的供应关系。但随着人们审美主动性的提高,对文化艺术内容的诉求不单单只局限于第一视觉,围绕全方位享受的“体验经济”应运而生。
- 体验经济1.0,景服务于人
实景演出是“体验经济1.0”阶段的经典案例。2004年起,《印象·刘三姐》遵循此山、此水、此人的原则,开创了中国旅游实景山水演出的范式。从LED屏幕,到大型灯光秀,到水幕喷泉,再到穹幕楼宇激光投影,都将当地文化的“沉浸式”体验放到最大化。不止室外,没有山水条件的“室内沉浸演艺”也很受游客欢迎,以《又见平遥》为代表,将实景演出从声势浩大的山水实景再度拉回到室内空间,游客在区域空间内穿行,成为观赏者,也成了演出故事的一员,通过近距离的观赏与互动,对晋商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情感共鸣。
将将全息投影、激光表演、机械臂等搬上剧场这种概念提纯吸收的还有剧场演出。以张艺谋执导的《对话·寓言2047》第二季科技创意秀为例,里面有木筒号子、优人神鼓、八部合音等闻名国际的表演团体加盟,还有藏族的扎木年、壮族的坡芽歌书、内蒙古呼麦等非遗民间项目。在科技方面,将全息投影、激光表演、机械臂等先后搬上舞台与演员融为一体。
这场混搭演出更多是观念秀的性质,通过最古老与最现代、最民间与最先锋之间的激烈碰撞与对话,将最原生态的文化与最前瞻的科技进行前所未有的融合、连接并引发视觉与思维的双重观念震荡。
如果说《对话.寓言2047》是强调非遗艺术与未来对话,那么,能做到非遗艺术利用科技和自己对话的,就不得不提2017年轰动国内外的大型非遗创意秀Memory 5D 《五维记忆》。
在90分钟的表演中,一共出现了27种中国非遗艺术表演。有古筝、箜篌、潮尔、马头琴、琵琶、冒顿朝尔等乐器的现场演奏,还有杂技、皮影、呼麦、藏族民歌、蒙古长调、新疆十二木卡姆等表演艺术,以及大牧笛、艾捷克、叶克勒等等,演出用科技和剧情创意给“硬核文化”织就了柔软的外衣,也拉近了和观众的心理距离。
这就要取决于团队在视觉方面的重视程度,对此,《五维记忆》邀请了来自好莱坞的世界知名视觉制作主创约翰.休斯(JohnHughes)全程把关。
△ 约翰.休斯作品
整场演出运用全球最新视觉成像技术,整个剧场360度无死角造景和渲染,裸眼3D技术的呈现,让观众以最自然的视野感受活灵活现的表演,体验美轮美奂的场景浸入。
在听觉方面,采用最顶尖的7.1环绕声场设备;在嗅觉方面,利用气味传感技术,让沉浸于表演中的观众不仅能闻到战火的硝烟味道,还能领略大自然的清香,而所有这些触发味觉的东西,全部来自植物提取的精粹,绿色健康,整场下来,在感官层面尽可能地打破了肉眼可见的舞台隔阂。
△ 《五维记忆》宣传片
这是由中美两国顶级制作团队携手用了近六年时间倾力打造的一场前所未有、极致震撼的演出。西方主流媒体《世界日报》等先后用“难以置信”、“西方世界罕见”、“肃然起敬”等词汇赞誉这场演出并盛赞中国文化艺术的魅力,可以说无论在艺术还是市场上都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文化艺术IP。
从观演分离到观演融合,从舞台固化到全程开放的流动式场景演绎,都试图让观众在若干开放的场景中感受到深度的参与感。当人们在舞台上看到一种新的呈现形式,视觉审美也会得到进步,而将来这种融合形式或将一直运用到各种类型的文化输出上,当大家能考虑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去完善表达时,便是我们文化输出上的一大革新。
- 体验经济2.0,人融于景
不仅是演出,近两年,传统艺术展览也渐渐地也从原先那种书画展,雕塑展形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沉浸式展览。
在2018至2019的展览季中,全世界就有近百场沉浸式体验艺术展,仅在中国就有超过三十多场各种沉浸式艺术展,尤以梵高为主题的沉浸式艺术展正在中国大地遍地开花,就连中国国家博物馆都也应时应景地于今年六月举行,可见沉浸式艺术展的风头有多么强劲了,以下是梵高展的亮点所在。
“心灵的畅想——梵高艺术沉浸式体验”采用了全新的360度全息全景视频影像技术,完美还原梵高200多幅原作,带领观众体味一场多感官艺术盛宴。
与以往不同,在1500平米的体验厅里,共分设9大区域:梵高生平序厅、作品沉浸式主厅、星空沉浸式厅、花瓶投影厅、纪录片放映厅、梵高卧室实景还原厅、互动绘画体验厅、VR体验厅、梵高艺术衍生品商店等。这些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形式设定,打破观众对于沉浸式体验的固有印象,向更加多元、互动的方向发展。
可见,如今的艺术家们已不再拘泥于过去传统的表现形式,将作品从平面拓展到了空间,将传播从单向变为了双向。这些兼具科技感、互动性和趣味性的展览也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越来越多的人更愿意通过多种渠道深入地接触艺术、与艺术作品互动,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趋势。
但是我们也从以上案例发现,科技在给人带来视觉美观上的同时,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喧宾夺主的情况,甚至有些会弱化艺术本身的存在,就像一个精美的花瓶。也就是说,消费者图个新鲜感但并不实用。如果有“体验经济2.0”,让用户在获得视觉享受的同时,又能在心理层面上得到释放,是不是一种更受消费者欢迎的可持续发展方式呢?
据悉,《五维记忆》团队将于今年走出剧场,并以《换个维度看世界》浸入式实景巡回展再次和观众见面,内容会运用裸眼3D视觉 全景声场 能量音乐 芳香疗法 互动演艺等技术,对不同人群在调节心态、能量提升、减压放松、平衡身心方面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和作用,也或将成为都市高压生活人群的新型潮流解压方式。
△ 主创阵容:乌兰雪荣/方文山/高忠/约翰.修斯/殷文琦
三、用科技激活艺术,迎面“融时代”的文化自信
科技 悠久文化历史的风格,使艺术可呈现另一种美感,这种结合并不是“乱炖”,而是有机地碰撞。当站在“融时代”的门槛上,在满足最基本的视觉需求外,还要充分考虑人的审美需求和心理追求,避免科技噱头大于文化本身,难度可想而知。对于尝试新事物的人或者来说,尤其是在市场并未大幅打开知名度及观众培养尚浅的前提下,无疑都是艰难的。
正如《五维记忆》的制作人及总导演乌兰雪荣女士接受采访时所说:“做这件事情非常困难,尤其我是以个人力量在做。也有很多人劝我说这个事情难度太大,市场又小,就是个无底洞。但是我认为,这么多美好的东西是需要被人看到的,所以从集结团队,到排练再到舞台上的成功展现,我们用了6年多时间,反复打磨,才出了这么一个作品。”
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文化艺术如何从生存走向创新,如何通过产品撬动产业价值,实现文化传承、地方受益、并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思考更需要有人身体力行。我们渴望看到更多像《五维记忆》这样勇于探索的团队,打造出更多拥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文化符号,是在当今坚定文化自信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做好的事情。
金秋十月,让我们拭目以待...
-END-
本文为「文化产业评论」原创内容,欢迎转载,欢迎加入读者群,请加微信号whcy006。
//主题阅读//
- 沉浸式艺术展,为什么成了社交圈的潮流?
- 场景时代,沉浸式非遗艺术融入世界的“破”与“立”!
- 陈少峰:以文化和科技融合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转型研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