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最难学的一首诗:白居易最难理解的诗
白居易最难学的一首诗:白居易最难理解的诗开篇的6个字就令人不解。“花非花”到底是要表达什么?或者说这个花是什么花?后世普遍认为这里是虚写,但苏轼却将它当成是杨花。杨花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其实指的就是柳絮,苏轼根据这3个字,写下了一首《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在词的首句中,苏轼就写道:“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也算是像自己的偶像致敬了。而后3个字“雾非雾”就让人更不好理解了,且看下句。去似朝云无觅处。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
“通熟易懂”一向是白居易的金字招牌,每次写完诗都给不识几个大字的老人看,才让他的诗作在高手如云的唐代保持着最高的传唱度。这一点唐宣宗李忱在《吊白居易》中就已经道明,“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是对诗王最好的肯定。白居易用自己的实例,证明了写诗不一定要阳春白雪,哪怕是首首明如白话,也一样能跻身唐代三大诗人之列。
但这样的白居易有没有风花雪月的朦胧之作呢?有的!比如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这首《花非花》。这首诗是白居易平生3000首诗作中最特别的一首,是一首杂言古诗,也是其最难理解的诗,却写得异常绝美。当时一问世就被人谱成曲传唱,短短几句有人读得脸红心跳,有人当成“鬼诗”越读越害怕,而苏轼却读出首千古绝唱。让我们一起来品一品:
《花非花》
唐.白居易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开篇的6个字就令人不解。“花非花”到底是要表达什么?或者说这个花是什么花?后世普遍认为这里是虚写,但苏轼却将它当成是杨花。杨花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其实指的就是柳絮,苏轼根据这3个字,写下了一首《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在词的首句中,苏轼就写道:“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也算是像自己的偶像致敬了。而后3个字“雾非雾”就让人更不好理解了,且看下句。
“夜半来,天明去”正是这一句让不少人读出了聊斋的感觉,加上前两句的朦胧,让人是越读越害怕。诗写到这,其实作者还是没有道明白到底写的是何物,只能说在吊人胃口这件事上,诗王是深谙其道的。
“来如春梦几多时?“不少人看了此句,认为全诗是在写梦境的捉摸不透,但一个”如“字证明这仍然只是一个比喻。它如春梦般美好,令人沉醉不已,不愿醒来。更多人认为这写的应该是与某位佳人短暂幽会后的怅然若失,对方的身份或许比较特殊,所以会有”夜半来,天明去“一说,这样一理解,不少人是读得脸红心跳了。根据这种解释,那最后一句“去似朝云无觅处“是对佳人远去的怅然若失之感,她来了她又走了,无处再寻。
不少文史专家认为这首诗是在写人生,人生如梦如幻,如果是这样其它三句都好解释,但“夜半来,天明去“还是有些牵强。事实上,无论是聊斋说,还是幽会说,这首诗都是难得的佳作。全诗共用了花、雾、春梦、朝云4个比喻,将4个极具朦胧色彩的意象融为一体,而且中间不加任何说明之辞,只能说诗王为了为难后世的我们也是颇费心力的。
同李商隐的《锦瑟》一样,虽然不一定能读懂,但因为写得太美,这首诗历来受到文人墨客的推崇,成为了流传千年的经典。这首诗大家觉得写的是什么呢?欢迎讨论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