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保险到底有哪些坑?保险口碑烂的真相

保险到底有哪些坑?保险口碑烂的真相a.资金运用监管。保险公司拿到牌照以后可不是万事大吉,银保监会的监管会严到每一个环节。重疾险要单独拿出来说,看起来复杂,但产品之间的差异也非常小。最为核心的28种重疾是保监会规定的,这就占到了实际理赔的95%,各保险公司的产品条款一字不差。而且相比于电脑手机这种电子产品会不断迭代,保险的排列还特别简单,很多病都是多少年的发病率不变!说个八卦,保险产品同质化。其实是困扰行业多年的一个顽疾,如果你在百度上搜这么个关键词“保险同质化”,大家就能发现:保监会的高层到各大险企的负责人,都在发愁保险产品同质化。很有意思,所以,那些告诉你保险怎么能比的人?一定都是在骗你,在掩饰自家产品差,欲盖弥彰。保险能比,而且能比的很透彻。同样的价格,谁责任好就买谁;同样的选择谁便宜就买谁。一张大表格就能比出一大堆产品的好坏。如果业务员再说我家条款宽松,说自家产品和别人不一样,让他把条款拿出来比,到底和其他保险有什么

99%的人不了解的保险真相!保险口碑之所以这么烂,根源是90%的家庭买保险都被坑惨了。老百姓被坑的主要原因是:信息严重不对称。

今天,保哥一次性拆穿保险行业的谎言,揭秘那些你所不知道的保险真相。

第一章 保险同质化

很多人认为,保险行业是"一分价格一分货"的,价格越高,保障责任越好。这句话也对也不对,因为对于90%的保险产品来说,钱多花了,保险责任很可能并没有多出来多少,比如像超级玛丽旗舰版X 安福

保险到底有哪些坑?保险口碑烂的真相(1)

但是看保障责任,超级玛丽旗舰版反而更好,多交的钱就白花了。保险产品的比较,核心在于责任的差异,所谓的保障责任又是非常同质化的。保险产品的同质化,已经是行业的普遍认知了,无论是朋友圈业务员推荐的、亲自去保险公司咨询的、打电话上门推销的、还有你总听人说怎么怎么好的香港保险,所有的所有,都非常像。给大家举个例子, 比如说寿险:寿险是保死亡和全残,A 产品条款对死亡的定义和B 产品有什么差别吗?A 产品赔,B产品就能不赔吗?所谓免责条款的差异,差距不到1%。意外险、医疗险。也是同样道理,产品之间的差异非常小。

重疾险要单独拿出来说,看起来复杂,但产品之间的差异也非常小。最为核心的28种重疾是保监会规定的,这就占到了实际理赔的95%,各保险公司的产品条款一字不差。而且相比于电脑手机这种电子产品会不断迭代,保险的排列还特别简单,很多病都是多少年的发病率不变!说个八卦,保险产品同质化。其实是困扰行业多年的一个顽疾,如果你在百度上搜这么个关键词“保险同质化”,大家就能发现:保监会的高层到各大险企的负责人,都在发愁保险产品同质化。很有意思,所以,那些告诉你保险怎么能比的人?一定都是在骗你,在掩饰自家产品差,欲盖弥彰。保险能比,而且能比的很透彻。同样的价格,谁责任好就买谁;同样的选择谁便宜就买谁。一张大表格就能比出一大堆产品的好坏。如果业务员再说我家条款宽松,说自家产品和别人不一样,让他把条款拿出来比,到底和其他保险有什么不一样?如果拿不出条款,信口开河就保留证据举报他。这就是跟大家分享的第一件事情:保险产品同质化

第二章 保险公司大小都一样

代理人说自己是大公司,世界500强 大而不能倒,保单有保证 如何如何如何……,咱们老百姓自己也喜欢买大品牌 觉得大品牌才能安心。如果这条规律放到保险行业就比较麻烦了。但保险产品比较特殊,大品牌往往不好,甚至还有点坑。前面说保险产品是同质化的产品,可大公司要发更多的钱去品牌营销、去养更多的代理人,不敢说大品牌一定不好,但是高性价比产品的数量,大品牌偏少。事实上,从安全性上的,大小公司都是一样的,保哥有底气说这话。核心原因是因为:保险公司接受保监会统一套监管,从成立到破产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

1.保险公司成立门槛高

保险行业,没有小公司,只有小品牌。目前市场上,你见到的每一家保险公司,背后都是顶级企业。根据保险法第68条规定:想开一家保险公司,门槛是非常高的。要求股东必须是干干净净的,而且净资产不得低于2个亿,而在真实情况下,没有20个亿以上真金白银是很难办成这事的。而且即便是有这钱,也得有足够的背景,不然就得排队。据说在保监会排队等批牌照的保险公司都超过了100家。保险牌照有多难拿?随便举两个例子,百度早在2015年,就联手高瓴资本,号称要注资10个亿成立百安保险,保监会没给批,刘强东在员工大会上吹牛,誓要拿到保险牌照,结果保监会也没批,最后只能花4.53亿买了安联财险30%的股份。保险是大佬们的游戏,是大佬们斗技的舞台,真不是随随便便的阿猫阿狗就开得了保险公司的。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保险公司只有品牌的大小,所有的保险公司,都是非常大的公司,这是一成立门槛高。

2 .三大机制确保保险公司运营正常。

保险公司拿到牌照以后可不是万事大吉,银保监会的监管会严到每一个环节。

a.资金运用监管。

保险资金的运用 也是要受到严格监管的。一般以固定收益类为主 股权等非固定收益为辅。保险法第106条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必须稳健,遵循安全性原则。保险资金的运用仅限于以下形式:

(一)银行存款;

(二)买卖债券、股票、证券投资基金份额等有价证券;

(三)投资不动产;

(四)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

像某些共享单车拿用户的押金,不知道干什么的情况。在保险行业是万万不会出现的。

b.偿付能力监管

中国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人称偿二代。于2016年1月正式实施 这套标准不仅与国际接轨,而且关键指标 更是超越了欧美现行的标准。按照偿二代的要求,保险公司在季末和年末都要建立详尽的数学模型 提交压力测试报告 确保自己有能力在99.5%的概率下 无论发生什么事件都不会倒闭.简单来说 监管要求每一家保险公司 都能硬杠200年一遇的大灾难。像汶川地震这种是30–50年一遇,偿付能力大于100%是最低要求。如果达不到保监会的要求,就会对保险公司做出种种限制了。如暂停开设新的分支机构、暂停发行新保单、暂停销售占用资本金过大的产品。

c 再保险机制

你买的任一份保险,背后都不止一家保险公司在保护,还有很多的再保险公司,也就是为保险公司提供保险的公司。保险法第103条:保险公司对每一危险单位,即对一次保险事故可能造成的最大损失范围所承担的责任,不得超过其实有资本金加公积金总和的10%,超过的部分应当办理再保险。保险公司在推产品的时候,会在全球范围之内,找出一家或几家再保险公司约定好,我把一部分的保险费用让给你们,如果出险了,你们也要帮着我一起赔,然后再保险公司,也许还会再找几家公司,再再保险,再再再保险,这样一层层的,把风险和压力分散到全世界。这个机制确实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发生像天津港爆炸、911这种巨大灾难时,曾有研报分析说:中国有60%以上的保费 最终分保到了全世界 一家保险公司赔不起 还有全世界人民帮着兜底。

资金运用监管/偿付能力监管/再保险机制 共同构成了对保险公司在运营过程中的监管 确保每一笔钱都能够赔到我们手上。

d. 保险公司破产,我们的保单仍有保障。

可是如果保险公司真的经营不善,濒临破产呢?也不怕,我们有三大保障。

1.大佬勇当接盘侠。保险牌照是个稀缺品。无数的大佬都趋之若鹜,所以假如任何一家保险公司说感觉要撑不住了 一定会有数不尽的土豪扑上来 哭着求着要接盘。去年百年人寿就是这个情况,让地产大佬绿城美滋滋地捡了漏,接了盘。

2 保险保障基金。保险保障基金目前拥有资产1200亿人民币。每当有保险公司真的要经营不下去要完蛋啦!保险保障基金就会出手就一把 要面临破产的保险公司重获新生 然后功成身退深藏功与名。保险保障基金自2008年成立至今 一共出手过三次。第一次是帮了新华保险 第二次是帮老中华保险 后来的事情 新华保险上市成为品牌公司之一,而中华保险,目前是偿付能力最高的保险公司之一。最近一次出手是去年 安邦保险被接管 保险保障基金又拉了一把 后来改名为大家保险.

3 保单可以转移给其他保险公司。即便如此,还是有保险公司挺不下去怎么办?保险法89条、92条:如果保险公司被依法撤销或宣告破产,其持有的人寿保险合同及责任准备金必须转让给其他保险公司,达不成转让协议的,由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指定接受转让。根据保险法,如果保险公司真破产倒闭了,保单会转移到其他保险公司。这没问题,换了一家公司而已 指定还会赔。说了这么多,大家就记着一句话:大小公司都一样 一定都能赔

这时候有人要杠了,能赔的不一定会赔,万一保险公司耍赖不赔呢?这就引到了保哥今天要分享的第三件事:理赔都一样

第三章 理赔都一样

很多人会担心保险买了不赔,要我说这种担心就纯多余的,因为理赔是保险公司的口碑来源。我们试想一下,如果保险公司该赔的不赔,记者就会找上门、银保监会会会找上门、会咬上官司、会被竞争对手抓住小辫子、疯狂diss、会惹的一身骚、把名声搞得很臭,百害而无一利。要知道保险公司的主要利润并不是来源于少赔几单保费。反而,该赔的不赔,不利公司的长期发展。说句不好听的,保险公司的运营成本动辄几亿,几十亿,他们有必要为该赔的几十万跟你较劲吗?但凡是保险公司,理赔都有个原则:不惜赔,不滥赔。如果风险明确,符合理赔条款无异议,那么保险公司完全没必要为了一份保单而丢掉自己的名声。无论是大公司,小公司,也无论你是在线上买线下买,这句话都适用。保哥拿到了部分保险公司18年的理赔数据。

保险到底有哪些坑?保险口碑烂的真相(2)

大家可以发现,各家保险公司的理赔率都能达到97%以上,并不存在明显的差异,97%的理赔率,并不是说保险公司从100张保单里随便抽出三张来说,这三张咱们不赔了,每一张不赔的保单,保险公司都是有理有据的,咱们买的保险就是和保险公司签订了一份合同,关于保障内容,理赔约定,从签订的那一刻起,就以法律合同的方式确定下来了,符合条款保险公司不敢不赔,不符合条款亲戚是保险公司董事也没有用。就是一句话:该赔的一定会赔,不该赔的一定不赔。

既然大家都赔,那怎么突出差异呢?很多的代理人,很牛逼搞出来一个词叫做理赔体验,核心意思是说,自己家的公司赔的快,服务好。真相是这样吗?我们还是用数据说话,所谓大公司出险更快,就是一个伪命题,大家会发现,理赔时间上并不存在明显的差异,而且理赔速度本身并没有那么意义重大。我就了解到:现在不少医院在得知患者有保险的情况下,能够做到先手术再付款。大家不必太担心理赔快慢的问题,该赔的钱迟早是你的。

所以产品一样,公司一样,理赔一样,我们很容易得出下一个结论:在哪买都一样

第四章 在哪买都一样

保险也是一种商品,特殊一点而已,它也要经历从厂家到消费者手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有运营成本,而这些成本,最终都要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所以中间成本越低,产品本身的价格就越便宜,我们作为消费者,当然希望中间成本越低越好。哪里中间成本低呢?互联网啊!大家在线下买,自己想想有哪些成本要从你那里出?门店需要成本、宣传需要成本、一个几十上百万的代理人制度得靠这份保单养吧?你这是在买保险还是在做慈善呢?

几个大家身边的例子吧。大家都有过网购电影票的经历吧?同样的电影票在现场买就是要比网上买贵30%。你说为什么?是在现场买电影放的是加长版?内容多30%?互联网有它的渠道优势,就是能把中间成本降到最低,价格就是最便宜的,而且互联网渠道条款透明,也方便大家对比,关系也简单,全凭自愿。不会存在亲戚朋友强行让你买哪款。有些人还会担心网上买保险的安全问题,互联网上的每个产品都要经过银保监会备案,都可以在原保监会查询到,买过之后,钱会直接进入保险公司账户,电子合同是由保险公司与你签署,邮箱会收到电子保单,电子保单都可以在保险公司官微或银保监会查验真伪。如果实在是不敢直接买很贵的保险,你可以试试买个车险,你看看流程是不是如保哥所说。

最后做个总结:

保险产品一样,保险公司一样,保险理赔一样,保险在哪买一样,同样的保障,保险买便宜的就行。就这么简单,保险就是一层窗户纸,保哥帮你捅破这层窗户纸,少花几万冤枉钱。

写在最后:关注【慧眼择保】
1.如果看完上面的攻略还不懂,可以点我头像私信“学习”听我总结,这是我集多年经验总结的保险精华,保证能帮你彻底搞懂保险的主要问题。
2.想给家庭配置最高性价比保险的,可以私信我“配置”,或者下方留言,我会以自己多年的经验,帮你提供一些值得参考的建议。
3.如果想诊断自己的保单或者还有核保、理赔等疑难问题,也可以私信我“保单”,我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