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昆明聂耳唱歌:原玉溪花灯剧团团长朱丽云

昆明聂耳唱歌:原玉溪花灯剧团团长朱丽云彭寂宽从小喜欢音乐,特别是对玉溪的民族民间音乐更是熟悉。那时,彭寂宽常常要切药、碾药到深夜,一天只能休息三四个小时,但她在劳动时特别喜欢哼唱花灯,比如《大茶山》《小放牛》等,玉溪的花灯曲调、民歌也成了彭寂宽维持一家人生计艰难度日时寄托感情的载体和教育子女的重要媒介。吟唱花灯调“说起国歌,谈到聂耳,那可谓是如雷贯耳,但要说起聂耳的母亲彭寂宽,其实真正了解过的人并不多。毫不夸张地说,正是这位坚韧善良的母亲,培养了聂耳正直、善良、乐观的品格,奠定了聂耳革命人生观的基础,从小给聂耳心中埋下了玉溪民间音乐的种子。我们走访聂耳亲属,查阅文献资料,希望通过细枝末节的线索‘触摸’聂耳母亲的人生轨迹,还原她坚韧善良的一生。”朱丽云告诉记者。据朱丽云介绍,聂耳母亲彭寂宽,祖籍新平县漠沙镇南薅村,属花腰傣,家中有四位哥哥,彭寂宽是最小的女儿,自小天资聪颖,学什么东西一学就会,虽然没有上过学,但是在几位哥哥的帮助

来源:玉溪日报-玉溪网

昆明聂耳唱歌:原玉溪花灯剧团团长朱丽云(1)

7月14日一早,阳光正好,记者拜访了原玉溪花灯剧团团长朱丽云。

朱丽云今年已经76岁,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曾参与聂耳音乐研究课题组的研究,十余年来一直搜集、整理聂耳的资料。在老人家中,伴随着楼下传来的悠扬婉转的胡琴声和窗外清脆的鸟鸣,翻开尘封的历史,听她讲述聂耳母亲——彭寂宽的故事。

祖籍南薅村

“说起国歌,谈到聂耳,那可谓是如雷贯耳,但要说起聂耳的母亲彭寂宽,其实真正了解过的人并不多。毫不夸张地说,正是这位坚韧善良的母亲,培养了聂耳正直、善良、乐观的品格,奠定了聂耳革命人生观的基础,从小给聂耳心中埋下了玉溪民间音乐的种子。我们走访聂耳亲属,查阅文献资料,希望通过细枝末节的线索‘触摸’聂耳母亲的人生轨迹,还原她坚韧善良的一生。”朱丽云告诉记者。

据朱丽云介绍,聂耳母亲彭寂宽,祖籍新平县漠沙镇南薅村,属花腰傣,家中有四位哥哥,彭寂宽是最小的女儿,自小天资聪颖,学什么东西一学就会,虽然没有上过学,但是在几位哥哥的帮助下,自己学习文化知识,能阅读《百家姓》《三字经》《增广贤文》等书,并且对当时盛行的善书唱腔、民歌小调十分感兴趣。十多岁时来到玉溪之后嫁给了丧偶的聂鸿仪,在丈夫的指导下,学习汉族文化和中医知识,很快成为聂鸿仪行医治病、开方配药的得力助手,彭寂宽一生育有四个儿子,聂耳排行第四,是家中最小的孩子。

1916年聂耳四岁时,聂鸿仪因患肺结核病故,其家境衰落,在无依无靠毫无积蓄的情况下,彭寂宽作为一个小脚女人并没有倒下,而是坚强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她冲破封建社会的传统禁忌,通过考试取得中医行医资格,接过丈夫留下的药铺。作为一名妇女抛头露面行医,这在当时的昆明绝无仅有。晚上为了补贴家用还要做一些针线活,同时操持家务照顾子女,艰难地维持着全家的生活,让四个孩子都读书成人。“彭寂宽常说,这个家,这个窝,虽然说没有金子、银子,但是要有骨气、有志气。”朱丽云告诉记者。

吟唱花灯调

彭寂宽从小喜欢音乐,特别是对玉溪的民族民间音乐更是熟悉。那时,彭寂宽常常要切药、碾药到深夜,一天只能休息三四个小时,但她在劳动时特别喜欢哼唱花灯,比如《大茶山》《小放牛》等,玉溪的花灯曲调、民歌也成了彭寂宽维持一家人生计艰难度日时寄托感情的载体和教育子女的重要媒介。

朱丽云回忆说,彭寂宽喜欢哼唱“唱书”,“唱书”的形式有说有唱,是一种玉溪当地民间劝人为善的曲艺。往往一天辛苦劳作后,入夜彭寂宽点上小油灯,将孩子们聚拢在一起讲“唱书”里面的故事,比如《安安送米》《孟姜女哭长城》等,讲到动情处,彭寂宽就用玉溪花灯的《走板调》《全十字》《扬琴调》对照唱本上的韵文娓娓动听地吟唱。幼年的聂耳常常依偎在母亲的怀里仔细聆听,鲜活的情节配上母亲动情的吟唱,有时会使他落下泪来。正是在母亲常年的耳濡目染下,聂耳和他的两个哥哥从小就喜欢上了音乐。在聂耳十岁那年,虽然家庭拮据,但兄弟几个还是用攒下的压岁钱买来竹笛、二胡,又借来一把月琴,组成一个家庭小乐队,经常在家练习演奏一些民间乐曲、花灯曲调。母亲从小给予聂耳花灯为主的音乐启蒙,这也成了聂耳去上海投身革命音乐事业的文化基石。

送药给小偷

彭寂宽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尽管家庭十分拮据,但是仍然想方设法供几个孩子念书。在家中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教育子女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朱丽云讲到,彭寂宽经营药铺时,晚上经常会有人来把房子上的瓦片揭掉进来偷药材。一次,一个小偷正准备偷药,被正在碾药的彭寂宽发现了。小偷哭着说:“难为您,放放我吧。家里还有五个孩子没有饭吃,妻子已经病了好长时间没钱医治。”听到这些话后,彭寂宽不但没有责怪小偷,还仔细询问了他妻子的病情,配了两副有三七、人参的药,准备了一些钱给男子带回去。虽然家庭也很困难,但很多时候,善良的彭寂宽遇到来看病的人没有钱吃饭,也会添饭给他们吃,遇到没有钱买药的,就把药白送给病人。

聂耳敬佩母亲,在他1933年5月28日端午节从上海写给母亲的信中可以看出,“我想到您老人家在这么大的年纪还在奔波劳苦,实在有些不应该。可是反问一句,在现实社会中,能像妈妈这样的女子,数得出几人?”无可否认,除了音乐上的启蒙,正是彭寂宽“润物细无声”般坚韧、善良、乐观的人格魅力,给聂耳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促使聂耳义无反顾走上了为苦难的中国人民呐喊的音乐之路。在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中,始终坚持对艺术和革命的追求,创作了一系列为中华民族呐喊、充满感召力的革命歌曲,鼓舞了中华民族抗战救国的热情,也为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 汤思琪)

本文来自【玉溪日报-玉溪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ID:jrtt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