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万斤中华鲟一夜死光:23万尾中华鲟放归长江
1.5万斤中华鲟一夜死光:23万尾中华鲟放归长江出生之后,它们就会顺流而下回到海洋中育肥,中华鲟需要10-15年才能性成熟,在这段时间里,它们就一直生活在海洋中。中华鲟属于海河洄游性鱼类,它们在长江中出生,在过去它们的产卵地在长江上游金沙江(宜宾—屏山)河段。2020年,湖北宜昌第62次中华鲟放流活动中,10000尾中华鲟放流长江。2019年,长江三峡中华鲟放流活动中,700尾中华鲟放归长江。多年以来,全国总体放流中华鲟超过700万尾。那么问题就来了,我国连续多年放流中华鲟,那放流的中华鲟都去哪儿啦?
4月9日,“2022年长江三峡中华鲟放流活动”在湖北宜昌举行,在此次活动中,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共放流23万尾“子二代”中华鲟。自从1984年首次放流中华鲟以来,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已连续实施65次中华鲟放流活动,累计向长江放流中华鲟近530万尾,放流子二代中华鲟258000余尾。
这已经不是我们第一次放流中华鲟了,在今年3月28日时,长江武汉沌口江段金诚通达公用码头,放流了5万尾2.5代中华鲟。
事实上,我们每年都会放流大量的中华鲟,其中:
2021年,长江三峡中华鲟增殖放流活动中,10000尾子二代中华鲟放流长江。
2020年,湖北宜昌第62次中华鲟放流活动中,10000尾中华鲟放流长江。
2019年,长江三峡中华鲟放流活动中,700尾中华鲟放归长江。
多年以来,全国总体放流中华鲟超过700万尾。那么问题就来了,我国连续多年放流中华鲟,那放流的中华鲟都去哪儿啦?
中华鲟中华鲟属于海河洄游性鱼类,它们在长江中出生,在过去它们的产卵地在长江上游金沙江(宜宾—屏山)河段。
出生之后,它们就会顺流而下回到海洋中育肥,中华鲟需要10-15年才能性成熟,在这段时间里,它们就一直生活在海洋中。
等到性成熟之后,生活在海洋中的中华鲟会准确地找到长江口,然后逆流而上,直到回到产卵地。
在过去,每年6月是中华鲟逆流而上的日子,它们从上海崇明岛的长江口逆流而上,在每年年末抵达产卵场,然后在第二年的10月、11月左右产卵,刚产下的卵呈黑色,粘性非常强,会隐藏在砂石、缝隙之中,躲避天敌。
幼崽长大到20厘米左右时,就会沿着长江回到海洋育肥,直到自己性成熟后,又跟随其他成年大鱼返回出生地产卵。
可惜的是,葛洲坝的建立阻碍了它们的洄游脚步,导致了中华鲟无法回到金沙江产卵,好在,科学家们观察到中华鲟在葛洲坝附近找到了一处产卵地。
只是,因为水体污染,水库的滞温效应,航运频繁,渔网的伤害等多种因素,中华鲟野外种群数量开始锐减,每年洄游产卵的中华鲟数量越来越少,濒危程度不断上升,而且就连这个产卵地也已经多年没有检测到鱼卵了。
2021年科考队在中华鲟产卵地附近解剖食卵鱼,江底采卵,水下视频,以及声呐检测等调查中华鲟是否野外产卵,但是考察队忙活了半个月,也没有发现中华鲟鱼卵。
而这是继2017年之后,连续5年没有发现中华鲟野外产卵了,这对于中华鲟而言,绝不是好事。
人工放流中华鲟关于野生动物的保护,除了要保护野外种群之外,也会在人工环境下饲养一部分个体,作为备份,以免灭绝危机。
比如:野生华南虎虽然多年没见踪影,但是人工环境下还存在着华南虎种群,未来有条件之后甚至可以野化训练,放虎归山。
虽然我们一直在保护野生大熊猫,但是人工环境下也饲养了大熊猫种群,为了就是防止野外种群灭绝后,人工环境下还有备份。
中华鲟也是如此,中华鲟其实产卵量非常大,每次可以产30万-130万粒,平均产卵量为60万粒,这意味着在人工环境下,一头中华鲟就可以繁殖大量的后代。
只是在刚开始繁育中华鲟时,我们对中华鲟繁育还处于探索状态,对于中华鲟的产卵机制还不熟悉,甚至需要杀鱼取卵。
而且在人工环境下,我们没办法将其养大,处于鱼苗状态就要放流,而此时的中华鲟自保能力较弱,能活下来的个体寥寥无几,所以早些年虽然也放流了大量的中华鲟,但放流的效果并不好。
随着对中华鲟繁育的认识加深,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已经实现了全人工养殖繁育,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不再从野外捕捞野生亲体,而是将野生亲体的后代养大,它们是子一代中华鲟,它们产卵之后就是子二代中华鲟,现如今是三峡集团放流的主要对象。
子2.5代中华鲟,是子二代中华鲟和野生中华鲟交配后的后代,现如今子2.5代中华鲟也参与到了放流。
不仅如此,我们选择放流的中华鲟也不再是鱼苗状态,而是体长在20-40厘米,体重在30-280克的鱼,甚至还有许多更大的个体,它们已经度过了死亡期最高的时候,放流的效果较好。
不仅如此,我们还为极端情况储备了单性繁殖技术,因为水温,水体污染等,野外中华鲟性别比已经失衡,雌性中华鲟数量较多,雄性中华鲟越来越少,而目前我们已经可以人工诱导激活中华鲟卵子,使其产下后代。
依靠着人工繁殖技术,38年来,人工放流了700多万尾中华鲟,然而这些中华鲟究竟去哪儿了呢?
700万尾中华鲟去哪儿啦?首先要知道的是,并不是所有放流的中华鲟都能存活。在过去,人们放流的中华鲟鱼龄较小,在返回大海的途中很容易被食肉鱼类捕捉,死亡,因此虽然多年来放流了700万尾中华鲟,真正有效放流的只有137.21万尾中华鲟。
再者,在2020年之前,长江并未禁止捕鱼,也有一小部分中华鲟被渔网等阻拦了回到海洋的脚步。
好在,现如今长江正在实行“10年禁渔”策略,渔船、渔具、渔网等也已经清理上岸,而且现如今放流的中华鲟个体较大,存活率大大提升。
只不过,中华鲟需要10-15年的成长,现如今放流的中华鲟需要再过10几年才能看到它们是否洄游到长江产卵,而目前洄游长江产卵的中华鲟个体仍旧较少,还需要加大保护力度。
另外,目前放流的力度仍旧不够大,想要挽救野外灭绝,还需要更多的个体放归才能弥补野生中华鲟种群。
而且,虽然放流700万尾中华鲟听起来数量很多,但其实每年放流的数量有限,而且有许多个体还未性成熟就已经死亡,每年能够繁殖的个体仍旧较少,参与繁殖的个体越少,野外繁殖越困难。
更重要的是,放流中华鲟只是增加了它们的野外种群数量,还要保护好它们的产卵地,让野生中华鲟也能够参与到繁殖任务中。
保护工作者们也在努力做其他方案的保护工作,比如:修建保护区,检测水温,检测水质等。已经在尽可能地挽救中华鲟,希望它们能够早日摆脱灭绝危机。
最后,希望我们的保护工作,能够挽救中华鲟,让它们能够早日实现野外种群自然繁殖,甚至鱼满为患。
#长江##中华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