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培养孩子内心变强大?如何培养内心强大的孩子
怎么培养孩子内心变强大?如何培养内心强大的孩子所谓陪读,就是跟娃一起上学、放学。娃有情绪爆发的情况,小夏随时待命,准备“灭火”。我的朋友名叫小夏,她的女儿刚上小学,一遇到点挫折就哭闹不止。一对多的小学老师头疼不已,于是要求小夏来学校陪读。所谓自家心理脆弱的娃,大抵表现为把“我做不到““我不行”挂嘴边,学业上追求“完美”,或交不到朋友的孩子。换言之,这样的孩子心理确实有问题,但还不至于严重到发生悲剧。而这类家长也做过一些努力,学习了一些育儿、心理学知识。但是,孩子进步不明显,达不到家长心中“正常”的标准,因此家长愈发焦虑。把目标读者画像仔细一描绘,我发现,巧了,这不就是我的一个朋友吗?
当我看到这本《心理韧性:如何培养内心强大的孩子》书时,脑子里冒出第一个疑问:谁会迫不及待想读这本书?
思考了一下,颇具可能性的答案是:
想要把这本书当成【特效药】的家长。
他们希望一看完此书,就能把自家那个心里脆弱的娃给【治】好,【一劳永逸】、【彻底根治】的那种【治好】。
所谓自家心理脆弱的娃,大抵表现为把“我做不到““我不行”挂嘴边,学业上追求“完美”,或交不到朋友的孩子。
换言之,这样的孩子心理确实有问题,但还不至于严重到发生悲剧。而这类家长也做过一些努力,学习了一些育儿、心理学知识。但是,孩子进步不明显,达不到家长心中“正常”的标准,因此家长愈发焦虑。
把目标读者画像仔细一描绘,我发现,巧了,这不就是我的一个朋友吗?
我的朋友名叫小夏,她的女儿刚上小学,一遇到点挫折就哭闹不止。一对多的小学老师头疼不已,于是要求小夏来学校陪读。
所谓陪读,就是跟娃一起上学、放学。娃有情绪爆发的情况,小夏随时待命,准备“灭火”。
恰逢小夏公司裁员,她“顺理成章”地去陪读。谁让娃是自己生的,总不能放任不管吧?
那个时候,小夏没有被命运的重挫所压垮,发奋学习育儿知识,她看书、报网课,进社群,去寻找各种良方。
一些方法,略有成效,娃慢慢有了进步,开始适应小学生活。但是,总有反复——娃仍会一遇到点破事就哭闹,这时不时的“小惊喜”总让小夏有一种前功尽弃的感觉。
于是,我把这本《心理韧性》推荐给小夏。
作者安妮(Annie Liu)是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马丁·塞利格曼的学生,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宾夕法尼亚大学应用积极心理学硕士,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从2012年起,安妮便在中国从事大规模的积极心理学培训,翻译与主编了多部书籍。
安妮把多年来对心理韧性这个主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创造性地综合,在《心理韧性》里提出了TOUGHEN UP(强悍化)模型,并从九大能力来说明“韧性”这一宽泛的概念。
我的朋友小夏,光是看到封面的文案,两眼都放光了——
“提升心理韧性的9大方面,让孩子拥有任何挫折都打不倒的力量。”
我赶紧泼她一盆冷水:先不要忙着高兴,先去搞清楚到底是哪九大能力,如何“强悍”起来再说。
01 认知升级:从深陷单一要素到全面了解小夏她家孩子的心理脆弱的表征是,哭闹。小夏认为,说明这个孩子的管理情绪能力不足。
于是她花了挺多精力去学习情绪管理相关的知识。
她已能理解孩子一受挫、不满意就哭闹,这其实是他们最原始的反应。
因为大脑中掌管我们情绪的“杏仁核”,从人类一出生就已经非常成熟但人类的理性大脑——上层“前额叶”却从2-3岁才开始发育,特别晚才最终发育成熟。男性一般要到30岁,而女性则到要24岁到25岁。
她也知道情绪管理的最佳时机是在情绪爆发的当下,先要共情,把孩子的情绪“反射”出来,进而帮助孩子识别情绪,教她用恰当地方式表达出来。
然而,当她仍然时不时接到老师的投诉,说娃在学校因为某某原因又哭闹起来时,小夏就产生越来越多的疑问和负面情绪——到底情绪管理知识有没有用?
看了《心理韧性》的前言和第一章,小夏才发现自己陷入了一种误区,一种以为【只要提升情绪管理能力,就能让孩子无惧挫折】的误区。
原来,心理韧性这种不可或缺的能力,是指在遇到困难、逆境、创伤、灾难等重大的压力源时,人们能够良好应对的过程,即在经历挫折和挑战后不仅能够恢复原状,甚至能够获得成长。
而作者根据心理学、教育学、脑科学等学科的研究及世界各地的韧性干预实践,归纳出构成心理韧性的九大要素(如下图)。而情绪管理只是其中一个要素。
小夏突然才领悟过来,当死磕“情绪管理”这单一维度,发现不能次次奏效的时候,怎么就没有想到从别的角度去培养孩子强大的内心呢?
在孩子情绪爆发的当下,进行积极的干预,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孩子应对负面情绪。
然而,人是复杂的,世界是复杂的。因此必须要在平时,从其他方面帮助孩子稳固住内心的坚韧,比如从身体健康、看待问题的角度、提升技能等方面。
而这也是《心理韧性》这本书所提醒的,家长们首先要警惕自己是否掉入思维陷阱,即那些让我们相信某件事一定是以某种方式运作的想法。
这些思维陷阱会影响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以及决策的判断。
当家长不能意识到思维陷阱,任由它们在心里自动响起时,就会一叶障目,不能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状况,就更谈不上采取有效提升孩子心理韧性的措施了。
02 方法细化:从无脑使用到先判断相对适合的工具小夏还有另一个育儿痛点,就是道理一看都懂,方法拿起就用,执行起来却毫无章法。
在看《心理韧性》时,她专门细读了第七章“管理情绪,调控感受”。她说,从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来。
但是看完之后,她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她关于情绪管理方法的知识,只是学习了一些皮毛而已。按照黄金圈理论,最外层的是什么(what),她压根没有理解全面。
单单就识别情绪这一个方面,小夏通过阅读此书,仿佛补了一大课。
对于积极情绪,小夏之前只能想到“快乐、乐观、开心、自豪”这些相对活跃、动态的情绪。殊不知,还有比较静态的积极情绪,如敬畏、宁静。
而关于焦虑这个负面情绪,小夏之前认为这是一个担忧未来的负面情绪。但书里指出,焦虑是一种“二级情绪”,它是由愤怒、担忧、恐惧等更基础的情绪导致。
因此,小夏才恍然大悟,之前在孩子不敢去尝试某些活动的时候,她只理解了其中单一情绪,比如恐惧,并且只从解决当下问题的角度去应对孩子的情况。这么做其实是无用功,孩子没有感受到被充分理解,那么自然就不会愿意相信并尝试妈妈之后提出的解决方案。
提升心理韧性,从知道是什么,再到如何做,一环扣一环。地基不牢,何以盖高楼?
在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的基础上,《心理韧性》一书介绍了诸多可操作、可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作者安妮指出,这些方法的各个部分已经在儿童、青少年、父母、管理者、员工、运动员、病人、犯人等不同人群身上运用过,实践证明这些方法确实有效。
小夏认为,书里提供了方法的具体说明,以及记录表格模板,这是非常贴心的举动,降低了实践门槛,无形中push读者赶紧去实践。
但方法太多,挑花了眼,也是小夏一大痛点。
比如《心理韧性》这本书里介绍了提升积极情绪的12中快乐行动,这些行动由积极由心理学家索尼娅·柳博米尔斯基提出,包括表达感恩之情,多做热爱的事,培育人际关系,学会宽容与宽恕等等。
第一眼看到这些方法,会产生一种偏见:
这些方法跟“多喝热水”、“重启试试”是一个级别的——放之四海,皆准;有效与否,看命。
因此,书里同时提供了【12种快乐行动的个人匹配测试表】(如下图),让读者从“享受、自然、重视、愧疚和被迫”5个方面,来给每一个行动的动机打分,由此帮助被测试者来判断哪种活动更适合自己。
当有可量化的表格,和清晰易懂的引导说明时,小夏可算有了一种“终于有方法解决选择哪个方法”的靠谱感。
这对于小夏来说,在她各处不成体系地学习了一堆心理学知识,实践后却不见明显成效而焦虑、无助的人来说,有一种拨开云雾见月明的感觉。
方法不是唯一,方法的选择也有“法”可依,这是我对于心理自助类书籍的最大期待,小夏如是说。
03 同理共情:从单纯说教到入情入理作者安妮在后记中提到,写这本书的过程对她个人而言是一个自我挑战,因为在这本书里,她分享了不少自己及儿子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感受。
而这一点正是小夏来判断一本书是否“高高在上”,还是“和蔼可亲”的重要标准。
“高高在上”的书,道理说得多么正确,就是不爱听;“和蔼可亲”的书,绘声绘色地讲述故事,把道理藏在其中,大人小孩都爱听!
作者原意坦露自己曾有过的挣扎经历,对于看书越看越自责的小夏来说,更是获得了一种安慰和鼓励。
在书里,安妮讲述了2009年,带儿子到美国治疗病症的故事。
当时,为了能尽快倒好时差,安妮找医生开了安眠药。
哪知吃了安眠药,安妮觉得自己全身乏力,并且情绪异常低落,遇到一些事情就会开始抱怨、沮丧、流泪,“整个人就像是被笼罩在乌云里一样”。
对于一个心理学人来说,理智脑告诉她要以积极情绪来应对,但怎么也使不上劲儿,甚至严重到看错医院预约时间,差点误了儿子看病的要事。
但就在她停止吃安眠药后不久,这种抑郁的感觉突然消失了,“就像一道阳光穿透了乌云”,让她的心一下子敞亮起来,回想之前心烦的事情,都会诧异自己为何会如此在意。
原来,这是安眠药的副作用。这款安眠药很常见,因此她大意了。这个经历,让安妮这位心理学人深刻感受到,
“心理健康和韧性,不光在于脖子以上——我们的大脑怎么想,还在于脖子以下——我们的身体状况如何。”
小夏说,如果没有作者描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她或许会完全忽略本书第6章生理方面的内容。
生理因素在心理方面的影响,一直以来是小夏所忽视的。她从小不爱运动,嫌累,犯懒。后来有几次在教育娃的时候,她的情绪控制不住,爆发起来。事后冷静思考,才发现最重要的原因其实是自己当时睡眠不足,身体疲劳。
在《心理韧性》这本书里就指出,睡眠不足会影响情绪和控制力,并且从脑科学的角度,把怎么回事解释得清清楚楚。
这些知识单看会很单调枯燥,但是借由作者的亲身经历,引发了小夏联想到自己的故事,这个过程就让道理更容易引起重视,在共鸣的作用下,道理方可慢慢内化,进而驱动行为上的改变。
04 写在最后小夏最近联系我时,除了感谢我推荐《心理韧性》这一本书,她还特别不好意思地透露了一个秘密。
她说,她在阅读的时候,内心充满羞愧和自责。
我一听,感觉不妙,这不是一本教人内心强大的心理学自主类书籍吗?怎么还起了反效果?
小夏解释说,羞愧和自责的原因不在于无知,而在于自己的偷懒。
一知半解的知识,偷懒不去深究,没有弄明白。一知半解的方法,偷懒不去坚持,也不去反思。
这不,9月份又要开学了,她特别担心又要去陪读。她又为浪费暑假时间,没有抓紧培养娃而自责。
我赶紧打断她,说:
“你可拉到吧你。有功夫在这里自责、羞愧,赶紧把这本书里关于【积极与消极的解释风格】、【10种常见的思维陷阱】、【固定心态与成长型心态】这些内容再去复习一遍。”
生活继续,药不能停啊,朋友!
感谢你阅读到这里。我是@疏影书影,一手育儿,一手阅读,混沌清醒之间发现书中惊喜。
说明:本文中标有水印的图片为作者原创,转载请先联系作者。